新浪新闻

画里京城|暮鼓晨钟、连接古今,画中探访中轴线的北端——钟鼓楼

北京日报

关注

北京钟鼓楼已有700多年历史,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报时中心,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鼓楼与钟楼一起作为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罗瑞作品:《鼓楼春雨》

北京鼓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红墙黄瓦,与灰墙黑瓦的钟楼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反衬

陈首钢作品:《夏日·鼓楼大街》

鼓楼始建于元初,旧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历史上曾三毁四建。地址在旧鼓楼大街南口一带,其建筑规模与今略同。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时,皇宫位置东移,鼓楼随之东迁。我们今天看到的鼓楼,乃是当年在元代“中心阁”的旧址上,仿照原来的法式重新修建起来的。

吴勇作品:《都城丽谯》

鼓楼的功用在于击鼓报时,它的中枢是一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作欲击状。待至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爽毫厘。其后,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则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

罗瑞作品:《鼓楼瑞雪》

王俊松作品:《远眺钟鼓楼》

与鼓楼相距100多米的钟楼始建于1272年(元至元九年),后毁于火,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重建,后又毁于火,1745年(清乾隆十年)又重建。

任斌作品:《钟楼时光之春》

钟楼又被称作“谯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风格素洁,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以报时之功能著称于世,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撞击时声音可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关于这口铜钟的铸造,民间还流传着“铸钟娘娘”的动人传说,现仍有遗址可寻。

罗瑞作品:《钟楼集市》

北京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的报时中心,击鼓撞钟极有规律。据资料记载,清乾隆时期将报时方法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钟鼓楼举灯为号,俗称“对灯儿”,先击鼓后撞钟,谓之“暮鼓晨钟”。亮更时,“钟声响,禁人行”;定更时,“钟声动,听人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净街”。击鼓敲钟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通敲两遍。”如此两遍,共108下,代表一年,是一年的12个月、24节气、72侯几个数字相加之和。

刘亦山作品:《晨韵》

毛杰作品:《鼓楼远眺》

金宝英作品:《十月钟鼓楼》

如今,钟鼓楼虽已不再“暮鼓晨钟”,但它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连接着现代文明与古老历史。钟鼓楼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宝平作品:《京城古韵》

罗瑞作品:《钟楼秋日》

远处的景山公园、北海白塔,与林立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楼下四合院的北京大爷“一口京腔儿”,与自由洒脱的民谣音乐不绝于耳,鼓楼东侧的姚记炒肝、馄饨侯,及南锣鼓巷熙熙攘攘的人群,晚风拂过的后海……

现在的钟鼓楼是古都风韵的遗迹,也是充满烟火气的老北京新生活。

内容来源:东城艺苑,以上画家及作品由东城美术家协会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