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北京中小学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科学热情
备受关注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讲。3月23日15时40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再次出现在全国中小学生面前。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多所中小学校了解到,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空间科学知识和实验原理,不少学校在组织集体观看“天宫课堂”的同时,还提前帮助学生温习相关知识点,通过开设“地面实验”课堂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
学生提前温习知识点,实验视频将引入日常教学
“顶流冰墩墩也来到了空间站。”直播中,王亚平用冰墩墩玩偶演示“太空抛物”实验。和在地球上抛物不一样,冰墩墩在被抛出后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在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初二学生们的眼中,这个实验背后的原理并不陌生:牛顿第一定律。
“我们之前就从网上了解了这次‘天宫课堂’要做的实验,把涉及的知识点提前给学生们温习了一遍。”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初二物理老师王涛告诉记者,与第一次收看“天宫课堂”相比,这一次老师和学生做的准备更充分,“其实很多实验都跟物理学科联系紧密,初二的学生也刚好学了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所以对照着这几个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也能知道在地面和天宫不同的环境下实验的不同情况。”
该校初三物理老师孙鲁艳则带领学生在“水油分离”实验中再次复习了浮力和压强的相关知识,“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浮力是不存在的。在地球这种有重力的环境下,水油可以自然分离。但是在微重力的情况下,只有借助离心力才能分离。这跟高中物理知识也有衔接。”
对于不少初中生而言,此前已有的物理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储备让他们对这次“天宫课堂”中的实验更有兴趣,感受也更深。
“互动的时候,西藏的一个学生提问,在空间站能不能把水烧开。当时学生们都说‘我们也想问这个问题’。”王涛表示课堂气氛很热烈。孙鲁艳也表示,学生们对这些实验十分感兴趣,“尤其是看到太空离心机、无容器实验柜这些实验仪器,他们也很好奇、很自豪,这些物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真的运用在了社会中。”
除了提前温习相关的知识点,老师们还格外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王涛看来,这些实验并不复杂,也是物理学科中比较基础简单的实验,但恰恰是这些简单的实验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础,“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去想,还有哪些实验可以放到空间站这个环境去做?给他们也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让他们通过实验之美感受物理学科之美。”与此同时,学生们对中国空间站的伟大工程也充满了自豪。
记者了解到,“天宫课堂”第二课虽然已经结束,但讨论和思考却不会在学生们的课堂中结束。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设计“天地课程”,师生现场做实验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陈浣说,在“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过程中,她听到了无数的尖叫声。记者了解到,该校特意将这节课设计成一门“天地课程”,即在学生们观看天宫实验之后,化学老师亲自带领大家现场做实验,让学生们对比同一实验在太空和在地球环境下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第一期的天宫课堂我们主要是观看,这次我们就想到,能否和太空同步进行,这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陈浣介绍,此次天宫课堂直播和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吻合,该校初一、初二32个班1400多名学生均观看了直播。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化学老师特别选出“天宫课堂”中涉及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在直播后,带着初二一个班的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现场做实验。
在直播中,一个结晶的“冰球”飘浮于太空之中,晶莹剔透,在地球上,化学物质会结晶成什么样呢?陈浣介绍,地面实验中,该校化学教师王乙将玻璃棒放入从70度冷却至室温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中,同学们发现,和太空中失重状态不同,地面上的结晶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一直延展,最后形成了一个“小冰柱”,结晶体没有因为张力成为“冰球”,而是随着烧杯壁的形状延展开来。
“现场学生一直在尖叫,反馈特别好。”陈浣说,在“天宫课堂”的直播中,航天员提到,这个“冰球”是热的。孩子们还特意摸了摸烧杯壁,果然是热乎乎的。老师就借机告诉大家,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发热。她介绍,这堂“地面课”已经录制完毕,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学校将通过班会、午休等时间,给所有学生播放,作为“天宫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拉近了天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这堂课还将延伸到其他学科素养的培养上。初二年级语文组长辛媛介绍,学生理性思维正逐渐形成,目前已开始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她会趁此机会让学生们练习和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点。“我们认识客观事物,都是从现象到本质到内核的过程,学生们写这类文章首先要自己看懂,再用通俗易懂的话、根据说明的顺序写出来。”辛媛建议,学生们可以先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再将背后的事理、规律表达完整。“天宫实验是孩子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他们的兴奋劲儿也不一样,这种新鲜感会让他们不觉得是在完成语文课的任务,但学科素养已经内化其中。”辛媛说道。
北京一师附小、朝阳实验小学、双榆树第一小学:
“神奇”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
新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天宫课堂”的开始时间和北京市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吻合,在学校的孩子们有机会一起在课堂上观看这场直播。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北京一师附小”)大队辅导员杨晓明介绍,该校50个班级、1900名学生与教职工共同收看了这堂课。
“今天是学校的少先队日,我们早晨提前通过广播通知学生们收看,孩子们都很期待,有一部分孩子对科技和太空感兴趣,能看出他们是带着思考在看。”杨晓明说,第一次“天宫课堂”开讲时学校用电视收看直播,有些后排的孩子看得有些吃力,这次改成了用多媒体大屏幕观看直播。直播后,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回家利用油和水做实验,和太空里的实验情况做对比。
该校四年级四班学生关宥思介绍,他最感兴趣的项目是“液桥实验”。“王亚平老师把两个放着水球的玻璃板缓缓靠近,变成一个足足有几厘米的水柱时,特别激动。”关宥思觉得通过这次的天宫课堂,他不仅对宇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还有了对宇宙的好奇,甚至产生了航天梦想,“我得努力学习了。”
五年级四班的王秋涵也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我们在地球上用手指沾水,只能形成很短的水柱,在太空,水柱长多了,实在太神奇了。”王秋涵说,自己以后要更留意身边的细节,也许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太空中会不一样。杨晓明介绍,今年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学习“海防英雄人物”,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会鼓励孩子们学习航天员的英雄事迹。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简称“朝阳实验小学”)蒋老师介绍,该校也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观看了此次的“天宫课堂”。该校三年级一班学生朱禹瑶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水油分离实验”,她发现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但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水油分层现象又出现了。朱禹瑶也想尝试做实验,寻找能够使水油分离现象消失的方法。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学生们也观看了此次“天宫课堂”,并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梳理各自的收获。
记者了解到,部分因疫情影响居家学习的学生也同步收看了此次直播。史家小学五年级的小李同学告诉记者,班主任一早就在班级群里提醒大家及时收看直播,下周班会还会进行观后分享。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杨菲菲 记者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