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老渔民眼中的“太湖之变”:从“靠天吃饭”到诗和远方

中国新闻网

关注

原标题:老渔民眼中的“太湖之变”:从“靠天吃饭”到诗和远方

(新春走基层)老渔民眼中的“太湖之变”:从“靠天吃饭”到诗和远方

中新网湖州2月4日电(记者 施紫楠)4日,浙江省湖州市太湖锚泊区码头,船户王振雪登上浙湖州货5175货船,检查船内的机器是否正常。

虽然仍在春节假期期间,但他还是每天都会上船一趟,“在船上待久了,一天不来就浑身不舒坦。”

今年56岁的王振雪开了30多年船,常年跑太湖航线。

从最初的9吨水泥船到现在的500吨罐装船;从运石子出湖州售卖到载矿粉运回湖州;从靠指南针航行到用上AIS船舶系统……他见证了太湖流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常说世间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撑船苦就苦在看天赌命,以前开船全凭经验和胆量,要是遇上风浪或者搁浅等情况,就比较危险。”王振雪介绍,从湖州穿过太湖到达江苏,往返跑一趟货大概需要五天的时间,以前更久。

与以往“靠天吃饭”的模式不同,眼下的太湖航道就如一条“水上高速”,船户开船不再提心吊胆。

“船户通过‘e航行’APP,提前8个小时就能获取太湖湖区的精准气象信息和封湖联动预警。”王振雪介绍,船上的AIS船舶系统能显示船舶行驶轨迹位置,并实时传递至湖州市交通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如遇特殊情况可一键报警求助。

“现在,10公里外有船过来,我们早早地就能知道了。”王振雪直言,自己做梦都没想到,开船能有一天变得如此智能、安全。

太湖航线是湖州连接苏南、长江干线的重要水运通道之一。

近年来,针对太湖水域恶劣天气与船舶污染排放等问题,湖州与江苏苏州、无锡三地交通执法部门探索推进环太湖源头防控、协同治理、数字赋能,走出一条联防、联控、联管、联治的新路子。

“自2004年以来,环太湖两省三地建立了《太湖湖区船舶防污染及通航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推进太湖封湖联动、水上防污、执法联勤一体化等多项跨区域合作机制,守护航行安全和水域清洁。”湖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鲍国祥说。

鲍国祥表示,2021年,太湖封航56次、2134小时,湖州、长兴入湖口管制船舶15000余艘次;南太湖水域已连续17年实现零死亡事故。

航行安全了,钱赚得也舒心。对于王振雪来说,太湖是解不开的情结。

作为渔民的后代,王振雪从小就住在湖州小梅港附近的船上,“太湖渔民世代生活在湖面上,每家有一条‘座家渔船’和一条捕鱼渔船。十多年前的太湖沿岸,只有连片的芦苇荒滩,还有遍布的养殖围网和垃圾。”

后来,在当地政府安置下,渔民全部上岸搬迁至小区里。

“渔民们以前是划船回家,现在是坐电梯回家。”数十年来,王振雪不仅亲眼见证了渔民们从船上到岸上,也目击了太湖水从清澈见底到污染加重,从蓝藻暴发再到治理后恢复生机的全过程。

“这些年政府加大力度治理太湖,我们都看在眼里。”王振雪说,通过关企业、拆餐饮船、治蓝藻……小梅港日渐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曾经的家园变成了游客的乐园。

王振雪介绍,如今每艘船舶还安装了生活污水智能柜和配备了垃圾桶,船户利用“船E行”APP,进行船舶垃圾分类和油污水智能扫码上岸,“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每个船户的习惯,我们正把污水‘直排’、垃圾‘乱扔’等标签从船上撕掉。”

眼下,站在船头远眺太湖,沿湖南岸,水清岸绿。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