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以关系三十而立
原标题:【一带一路】中以关系三十而立
从亚洲东端到西端,中国与以色列相隔万里,但交流紧密。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以关系健康发展,各领域合作硕果累累,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不断推进。
“一带一路”带来合作新机遇
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的新港口,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轮船缓缓驶入,吊机起落,平稳装卸一个个集装箱。
海法新港于2021年9月正式开港,这一自动化集装箱港口由中国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新港口投资约17亿美元,每年可处理约186万个标准集装箱。
以色列交通部长梅拉夫·米夏埃利表示,这个新港口“打开了通往世界的新大门”,将促进以色列的进出口贸易,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她对中国公司“带来先进技术、设备、项目管理和运营经验”表示感谢。
海法新港是中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互利共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以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以色列南部的阿什杜德新港及中部城市特拉维夫的第一条轻轨线路也由中国企业承建。
2021年10月20日,一辆中国制造的轻轨列车参加以色列特拉维夫轻轨红线系统工程首次全面动车调试。新华社发(吉尔·科恩·马根摄)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数据显示,目前进入以色列的中国企业已有30多家,为当地创造了约1万个就业岗位。
以色列前总统里夫林曾高度评价中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他表示,该倡议的愿景“反映了人们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系和合作的能力……将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创新成为亮点和助推器
在中以关系的发展中,“创新”二字占据重要地位。2014年,中以建立创新合作联委会机制。2017年,两国宣布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
从现代农业到医疗设备,从网络安全到智慧城市,中国对创新发展的重视为以色列相关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舞台。
中以(上海)创新园总经理强浩说,两国在创新领域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色列的优势在于它的初创,但其经济体量有限,生产和应用场景相对匮乏,中国则拥有广阔市场,生产能力强大。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把创新做好。”
以色列富朗世有限公司是全球供水、污水及回收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富朗世水务技术(江苏)有限公司于2017年正式入驻位于江苏常州的中以常州创新园。公司运营和生产总监祁学华介绍,创新是公司在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公司将继续主打创新牌,引进以色列研发中心的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技术,逐步研发、生产与中国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
中以常州创新园2015年揭牌成立以来,已集聚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55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0个,成为两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中以(上海)创新园则是两国新近搭建的创新合作平台,2019年年底成立以来,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流程的孵化培育服务。目前园区已集聚约70家中以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主要涉及生命健康、互联网信息、人工智能三大板块,落地了约200多项知识产权。
GIAYO Studio是一家专注于设计创新领域的以色列企业,2021年8月入驻中以(上海)创新园。“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将新的设计和体验通过产品带给顾客。中国市场目前的发展令人惊叹,这里有很多机遇。我们正计划开设网店、壮大我们的团队。”公司负责人罗伊·格林菲尔德说。
两国人士期待深化合作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为国际贸易与合作蒙上了阴影,但中以合作并没有放慢步伐,反而逆势上扬。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1月至11月,中以货物贸易累计进出口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8.9%。目前,中国成为以色列在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中以建交30周年之际,中以两国人士期盼以此为契机,深化各领域合作。
格林菲尔德表示,中以建交30年来的友好合作有助于以色列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中以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顺明介绍,创新园将拓展规划面积,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把以色列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嫁接到中国的产业中。
强浩则希望中以在生命健康方面加强合作,尽快战胜新冠疫情,未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能够再上新台阶。
目前,中以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接近尾声,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第五次会议也将召开,这为两国合作带来了更多积极信号。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临时代办戴玉明表示,期待与以色列朋友合作,加深中以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欢迎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合作共赢,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