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大作战:百万肿腿蜂VS潜藏者天牛,谁会赢?
原标题:虫虫大作战:百万肿腿蜂VS潜藏者天牛,谁会赢?
央广网北京8月1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安徽合肥在部分地区推行“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使用肿腿蜂来治理天牛等虫害。
据当地城管局公共绿地管理科负责人介绍,他们在12000多株乔灌木上投放了约115万只管氏肿腿蜂,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效果。
天牛看似是一种“温吞”的昆虫,行动缓慢,破坏力不大,为什么要请来另一个物种来将其消灭?为何不采取喷药的方式来解决?生物防治应如何控制生物投放量?会不会产生新的生态隐患?
天牛,强大的树木杀手
天牛,是多食亚目天牛科昆虫的总称。它有咀嚼式口器,触角很长,经常超过身体的长度,在世界范围有超过两万个品种。
很多人小时候都捉过天牛,黑色外壳上有一些白色斑点,动作缓慢,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实际上,天牛有很多种类属于害虫,比如:星天牛、光肩星天牛等等。它们的幼虫生活在木材中,会对树及木质建筑物造成危害。
这类害虫被我们称为蛀干害虫,也叫钻蛀性害虫。其大多在树木生长期间出现,且行踪隐蔽,初期不易被发现和防治,因此常给果树、园林树木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据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绿地科科长郑权介绍,天牛的成虫会在交尾孕卵后咬开树木表皮,将卵“藏”在树干,孵化的幼虫则会钻进树干,蛀蚀树木基部的木质部和根部,导致树木逐渐枯死、蛀空。遇到大风暴雨恶劣天气,树木极易出现断枝、倒伏,对附近车辆、房屋等构成安全隐患。
一般昆虫的繁殖采取R对策——高生育能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转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
但天牛不是,它采取了与之相对的“K对策”。
什么是“K对策”?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骆有庆教授介绍,尽管天牛产卵量不是特别高,但后代的存活率非常高。以后代比较高的存活率来补偿繁殖率比较低的弱点,在生态学上称之为“K对策”。天牛成虫自然的寿命约一个月左右,大多数地区一般是一年一代,如果靠北一点地区也有两年一代,它们的主要使命是交配产卵。
天牛的幼虫多藏在树皮内部,不易被人察觉,外部喷洒农药也很难将其消灭。待到发现虫害时,很多树木已经被它的幼虫啃食得只有一层外壳了。
天牛对树木的伤害不限于某个阶段,换句话说:它会从小吃到大,即便在白白胖胖的幼虫时期,它的上颚也能轻而易举把木头撕烂。
管氏肿腿蜂来了!
为了治理天牛等蛀干害虫对树木的危害,很多地方采取人工挖除或喷洒化学药物等方法,但由于幼虫藏身于树干内,药物不易渗入树木内部,采用药物防治效果收效甚微,且喷洒药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人工挖除虽有一定效果,但是不能根治,且挖除需剖开树皮,对树木的景观造成影响。加之近些年,由于药物喷洒等多种原因,蛀干害虫的天敌逐渐稀少,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城市园林虫害愈发严重。
常规灭虫方式效果不理想,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另辟蹊径”想出了新招,用生物天敌防治方法——以虫治虫,从根本上消除蛀干虫害。2020年,当地引进管氏肿腿蜂开始进行试点投放。
肿腿蜂,属膜翅目、肿腿蜂科,虫体微小,是以钻蛀性害虫幼虫和蛹为寄主的体外寄生蜂,是天牛等多种蛀干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应用广泛。肿腿蜂在树木投放后,能穿过虫道寻找到天牛幼虫等寄主,注入蜂毒将寄主麻痹,吸取寄主体液导致寄主死亡,从而起到防治作用。
采用管氏肿腿蜂对付天牛等虫害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地打算将这种生物防治技术进一步推广。
有人担心:投放的虫类会不会导致新的生态隐患呢?
肿腿蜂属于寄主范围较窄的天敌生物,对有害生物如天牛表现为跟随效应,即在有害生物出现暴发迹象后才大量出现。而在有害生物被消灭时,其种群数量也会随之减小。
所以,大可不必担心。
监制:梁悦
记者:杨扬
编辑:毕利伟 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