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西伯利亚都热到30度了,全球极端天气常态化,怎么办

中国新闻周刊

关注

原标题:西伯利亚都热到30度了,全球极端天气常态化,怎么办?

过去那种我们习以为常的

气候已经一去不复返

而被我们称之为“极端”的特殊天气

到如今却已经逐渐常态化

文/刘萃 

从德国与中国的特大暴雨和洪灾,到北美与西伯利亚的创纪录高温与此起彼伏的山火,2021年以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不禁令人产生幻灭感。对此,很多科学家认为,今年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其实是全球气候系统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同表现。

水火两重天

2021年7月席卷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西欧国家的罕见暴雨和洪水,让刚从疫情中喘过气来的欧洲,再次陷入了灾难之中。到目前为止,这次洪灾中的遇难人数已经攀升至199人,尚有数百人下落不明,生还希望渺茫。

根据德国保险协会预测,此次德国灾情的保险赔付将有可能达到45亿欧元左右。虽然目前尚无法最后估算此次欧洲洪灾带来的全部经济损失,但无论如何都将会是一张数目惊人的账单。 

今年夏天,美国西岸和加拿大西部广大地区都在高温炙烤中煎熬。7月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气温达到惊人的54.4摄氏度。这一温度立即成为人类自有科学精确记录能力以来的全球最高气温。

就连一向气候凉爽宜人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的利顿小镇,也在6月29日创下49.6摄氏度的最高气温纪录。据估计,加拿大因今夏高温极端天气所致的死亡人数已达到约500人,而美国相关的死亡人数也达到200人。

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让美国西北部地区出现了严重旱情,还引发了多起森林大火。美国国家跨部门消防中心(NIFC)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仍有78场大规模山火正在美国13个州蔓延。其中最严重的,当属俄勒冈州南部靠近加利福尼亚州的山火。这场大火持续燃烧两周,侵吞了大约39万公顷森林和土地,超过了洛杉矶的城市面积,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森林大火。

北美洲并不是遭遇酷热高温的唯一地区。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也迎来了34.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打破了自1901年以来当地6月最高气温纪录。而以经常达到零下50摄氏度、以极寒闻名于世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萨卡地区,近来也创纪录地达到了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萨卡地区的戈尔尼区更是以39摄氏度,创下了北极圈内的最高气温纪录。

极端高温天气也引发了西伯利亚的山林大火。今年7月,该地区有187处森林火灾持续燃烧。俄罗斯西伯利亚森林大火和北美洲的森林大火形成的黑烟,逐渐汇聚到北美地区,并且从北美洲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岸地区扩散。根据相关监测,黑烟已经覆盖了北半球大概6000平方英里的区域,对空气和环境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是单一偶然事件

科学家们认为,极端天气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往往都会伴随着其他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

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研究分析,2020年与19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之时相比,全球平均温度高出了1.2摄氏度。且这种温度的上升在不同地区也不是均等的——北极地区温度的上升速度就是其他地区的三倍。这样的不均衡,导致了对北半球气候影响极大的高速气流带受到严重阻碍。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专家海莉·福勒对此解释说:“随着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北半球纬度间的温差变小,从而使得高速气流带被破坏且运行速度降低,而加上温度升高后大气吸收了更多的水分,这样就导致极端暴雨更加频繁发生。”

在已有的科学研究中就已发现,随着气候变暖,极端暴雨的现象会更加频繁。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空气中能吸收的水分会平均增加7%。这样的结果就是,暴雨在短时期内就能带来极端降雨量。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的主任、知名气候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迈克尔·曼进一步解释说:“当高速气流带变得步履蹒跚后,高气压系统和低气压系统就会增强,且被困在一个地方,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与高气压系统相关的高温和干旱,以及与低气压系统相关的暴雨,就会持续在同一个地方发生。”

当前有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理论:最近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是全球气候系统进入危险状态的信号。我们没能看到气温温和地、循序渐进式升高,也没能看到极端天气事件的缓慢发展,因为研究者们发现,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非线性”的极端天气事件,有如多米诺效应,将旱灾、高温、暴雨等极端事件串联起来。

虽然气候专家们在很早之前就指出全球气候危机会给地球带来更加频繁的风暴、洪水及酷热等极端天气事件,但近期发生的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也“极端”到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期,他们远没预测到极端天气事件会如此频繁且如此严重。

即使是一生都致力于研究极端天气事件的气候专家们,也对于近来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规模与破坏性程度感到惊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克里斯·拉普利教授说:“我认为我可以代表很多气象科学家所说的,就是我们对我们见到的一切感到十分震惊。”他接着解释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而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得出一个明确结论: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我们要知道,我们开启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气候改变”,IPCC报告主要作者之一弗朗索瓦·戈蒙尼教授指出,“被我们称之为‘极端’的特殊性到如今却已经逐渐常态化,而过去那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气候已经一去不复返。气候变化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不管如何逃避,都无法绝对安全

全球极端天气事件似乎会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是遥远的长期计划,而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气候变化的灾难绝不是一次性的不幸事故,而是人类日复一日地在全球各地展开活动后的破坏性结果,人类会为自己的鲁莽无知和无动于衷付出惨重的代价。

《经济学人》杂志近期描绘出一幅有关全球变暖的绝望画面:在未来的几十年,如果全球气温在19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平上再升温3摄氏度,即使所有人都严格遵守今天我们对于改善全球变暖问题的承诺,地球上大面积的热带地区也会酷热难耐到无法从事任何户外活动,珊瑚礁和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系统将会消失殆尽,而亚马逊雨林也会变得一片荒芜。严重的粮食歉收将是一种常态,南极洲和格陵兰附近的冰山将一去不复返,迎接我们的将是用单位“米”而不是“毫米”来计量海平面上升的程度。

就在8月9日,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该报告包含了对“气候临界点”的描述,指出气候临界点一旦被突破,就可能造成包括复杂的极端天气事件在内的破坏性影响。它将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关于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领域政策的指导性文件。

在谈到人类如何行动起来应对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的影响时,英国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副主任也是“全球天气归因”组织创始人之一的弗里德里克·奥托博士表示,即使现在每个公民和国家都能履行约定来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仍然能看到更频繁、影响更重大的极端天气事件。因此,她建议,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应该投资并致力于社会如何调整并适应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科学家科琳娜·拉奎尔表示:“全球变暖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如今我们真的眼见为实了。”面对最近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连续不断的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最可怕的或许是,无论我们如何逃避,其实我们都无法绝对安全;无论我们如何感觉置身事外,其实我们都身处其中。

热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煜风的家乡 149
冻土可以种庄稼了,俄罗斯将更加宜居
北京
回复TA
冰封无泪918 132
地球照这样下去,毁灭也是迟早的事了
天津
回复TA
东海的一粒沙 104
全世界要通力合作,大力减少碳打排放,特别是发达国家更要负起责任,为人类有个宜居的家园作贡献。
福建宁德
回复TA

众多新闻客户端用户正在参与精彩热评,快快加入吧!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082条评论
DeepSeek创始人老家村口拉起横幅502万
OpenAI首席执行官承认站在历史错误一边368万
5个孩子凑2000压岁钱给奶奶买手机315万
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313万
金价大涨点燃春节购金热306万
文化中国行非遗雅韵中国年304万
查看全部实时热点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打开APP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