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古城精灵 友谊使者
原标题:北京雨燕:古城精灵 友谊使者
7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空,成群的北京雨燕翩翩起舞,时而低飞至人们的头顶,与此起彼伏的红色浪潮共舞,时而“叽、叽、叽”欢叫着掠过直播镜头,有的还与飞行庆祝表演的战机同框……这些吉祥的小精灵用优美的舞姿,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
在北京常见的燕子共有3种:家燕、金腰燕和北京雨燕。家燕和金腰燕主要以普通民居为营巢地,北京雨燕喜欢在高大建筑上筑巢。
北京雨燕,又叫楼燕、麻燕、褐雨燕,是雨燕科的一种常见鸟类。1870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它的标本,并将它命名为“北京雨燕”,它是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物种,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
鸟界明星生态卫士
北京雨燕的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尾羽形成较浅的分叉,体重一般在31克至41克,体长169毫米到184毫米。成鸟的雌雄个体体色相似,体羽多为黑褐色,喉部呈灰白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雨燕的腿和脚短而弱,四趾都向前,爪短而钩曲。喙呈短的三角形,口裂非常宽大,便于在空中兜捕昆虫。
然而,个头不大的北京雨燕具备“飞得快、飞得远、恋家、生态卫士”四大特点,这些特点让它名压群鸟,成为鸟界闪亮的“明星”。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长距离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雨燕每小时飞行速度最高可达200公里。监测数据显示,有的雨燕8天就可从非洲飞回北京完成1.6万公里的路程。它们不仅飞得快,而且还飞得高,据说曾有飞行员在数千米的高空中见到其飞翔。最不可思议的是,它能够在飞行中完成捕食、收集巢材、求偶、交配等活动,甚至可以边飞行边休息。除了孵卵,雨燕很少着陆。
北京雨燕还是生态卫士。研究表明,雨燕的食物以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等各种飞行昆虫为主,包括大量的蚊、蝇、虻等,在欧洲曾记录到其有500多种食物。俄罗斯著名鸟类学家布拉戈斯克洛诺夫曾对雨燕进行过详细观察,发现雨燕每天喂雏约20次,且每次带回很多虫子,曾在一只雨燕的口中发现装有372只小型昆虫。这种雨燕即使一天只饲喂雏鸟20次,它一天也应当可以捕获7000多只昆虫,而在整个育雏期内就不少于25万只。所以说雨燕是北京生态的“守护神”,一点儿也不为过。
飞行万里心系故乡
北京,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860多年建都史。一向被视为吉祥、恋家的北京雨燕在北京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它们和我们一样,对北京有着深入血脉的眷恋,每年飞行3万余公里,就是要回到“故乡”,成为北京文化符号之一。
1999年,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吉祥物“燕燕”,其原型就是北京雨燕。而让北京雨燕享誉世界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就是“京燕”造型,北京雨燕以它的优美造型和坚韧品格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也吸引了世界的更多关注。
2014年5月,在北京颐和园的廓如亭,中国观鸟会组织志愿者为31只北京雨燕佩戴了一种定位装置——光敏定位仪,对雨燕的迁徙进行定位和追踪研究。这种光敏定位仪仅重0.65克,可以准确记录雨燕飞行路线和活动区域。
时隔一年,志愿者在原地回收到了13只佩戴定位仪的雨燕。数据结果显示,这13只雨燕于2014年7月22日前后经内蒙古往西北迁飞,又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越冬,主要集中在南非、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3国,其核心区域为3国交界处的喀拉哈里跨境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雨燕的迁飞路线和“一带一路”路线重叠,是当之无愧的“一带一路”大使。
定位仪还显示,2015年2月-4月,它们又沿相似路线返回北京颐和园进行繁殖。经测算,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回到北京后,雨燕仍旧会毫无差错地飞回此前它使用多年的巢中繁殖后代,这让世人对这个“精灵”刮目相看。
雨燕的一生中,经历无数风霜雨雪和艰难险阻,还会周而复始地遵从心灵的呼唤回到北京,这与中国人无论跨越千山万水依旧心系祖国一脉相承。
古城新貌居大不易
雨燕主要营巢于建筑物的洞穴和缝隙之中,尤其喜欢在高大的古建筑上筑巢,这也是它们大量集中在天安门、正阳门、颐和园、雍和宫、天坛等古建筑周围的原因。“恋家”情结和在高大古建筑上营巢既成就了“北京雨燕”的美名,也是让它们在城区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1964年6月中旬,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骑自行车沿故宫外护城河一周,记录到360只北京雨燕,1974年用同样方法记录到510只。据资料显示,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种群数量曾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楼、庙宇、古塔等因各种原因被拆除,北京雨燕营巢地迅速减少。突然有一天,它们发现自己“无家可归”,而雨燕无法像别的鸟类选择在树上、电线杆上安家,长此以往,它们将“流浪”何处?
为了保护古建筑,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腐蚀古建筑漆面和木材,同时为了防止鸟类搭巢带来火灾隐患,人们在许多古建筑的斗拱空隙前安装了防雀网,也进一步压缩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间。
另外,原来京城及郊区河湖成网的景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使雨燕的食物来源减少,农药的使用也给雨燕带来不小的影响,多种环境变化让雨燕在北京城区种群数量开始逐步下降。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雨燕在北京仅存约3000只,而由北京观鸟会志愿者朱雷提供的北京城区雨燕数量调查数据显示,2007-2009年,北京城区雨燕为2200-2300只,2014年7月,北京观鸟会统计雨燕也只有2700只。专家们呼吁,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留住这些“精灵”。
保护雨燕留住京味
北京雨燕保护工作近年来一直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2019年5月30日,在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的议政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指出,在城市更新中要保护好历史肌理,用好老砖老瓦老物件,修旧如旧,打造一批精品街区,讲好“北京故事”,留住京味儿,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此外,要抓好生态修复,增建一批群众身边的小微绿地,注重生态多样性,让城市能留得住雨燕、长耳鸮等野生动物。同年10月,在调研中轴线申遗保护时,看到雨燕筑巢繁衍的箭楼尽显古都韵味,蔡奇说,“要讲好雨燕的故事,讲好中轴线的故事”。
“十三五”时期,围绕构建“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布局,北京市生态建设成就和湿地生态功能的持续改善。密云水库、野鸭湖、汉石桥、翠湖、永定河、清河、沙河等湿地成为鸟类迁徙、停歇、觅食的重要栖息地,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在首都“安家落户”,已逐渐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据统计,北京市已有202种野生动物在北京湿地内安家,北京雨燕、黑鹳、鸳鸯等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稳步上升,震旦鸦雀、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鸟类“稀客”频频为北京生态“点赞”,野生动物种群的增加更是成为首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生动注脚。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21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28个调查点(剔除未连续开展调查的部分调查点)的北京雨燕已经达到4500余只。此外,在顺义站前东街、大兴念坛公园、通州潞湾橡胶坝、昌平十三陵等郊区也都发现了北京雨燕的身影,北京雨燕在北京的栖息范围在不断扩大,但这些地点的数量未计算在本次调查的总数中。天安门广场周边主要有正阳门、故宫西华门、北海五龙亭3个雨燕繁殖的地点。正阳门最近一次调查数据为600只,北海五龙亭为621只,这两个调查点数量较稳定。根据数据推测,北京城区的雨燕数量繁殖前可达5000只,繁殖后能到10000只以上,而全市北京雨燕总体的数量比这还要多。
任何一个物种的保护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民间组织、雨燕分布地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做好全市的雨燕保护工作,共同建设和谐、美丽、宜居的北京。(黄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