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上海毒品黑市价为何全国最贵?只因为这场“新毒战”

新民晚报新民网

关注

原标题:上海毒品黑市价为何全国最贵?只因为这场“新毒战”

“上海的毒品价格是全国最贵的。”

在上海刑警803总部,缉毒处副处长马亮语出惊人。

“为什么贵?因为少,因为买不到,物以稀为贵。”以新型毒品冰毒为例:1克冰毒的均价,在上海相比别的省市,贵了5倍有余,还可能有价无市。

一线缉毒刑警也有同样感受:前些年毒品大案忙不过来,一年十多起数十公斤级的案子很平常,还曾出现过以“吨”为单位的特大案件。这几年,公斤级案件已经很少,百克以上就称得上大案。

毒品少了,每年新增吸毒人员的数字也处于历史低位。背后折射出的是上海近年来毒品犯罪打击和禁毒社会综合治理的力度与成效。

但“战争”远未结束。某种程度上来看,缉毒的难度更高。从一箱钱、一箱毒品的面对面交易,到互联网交易、虚拟币结算,再到“暗网”订货,跨境非接触式投递……除了越来越隐蔽的贩毒方式,新型成瘾物质的层出不穷,也把缉毒警逼成了化学家。

直面毒枭的“肉搏战”,变成了更多依赖大数据分析的“信息战”。新“毒战”刚刚打响。

“暗网”

每天上班,缉毒警察李文(化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登录“暗网”,与上面的毒贩打交道。

互联网是一个多层结构,我们日常登录的都是它的“表层网”,通过普通搜索引擎就能看到。藏在“表层网”之下的被称为“深网”。“深网”中的内容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访问浏览。“暗网”通常被认为是“深网”的一个子集,是隐藏的网络,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软件、配置或者授权等才能登录。

“暗网”的服务器都在境外,李文的关注对象也都是隐匿身份的外国人,其实李文“潜伏”的目标并不是他们,而是通过毒品的跨境交易,找出国内的毒贩。“对方如果跨境邮寄毒品,肯定不会只寄给一家。同一个发件地址的邮件寄往何处,就是侦查的线索。”李文说。

这并不是臆想或猜测。上海警方今年破获的为数不多的一起公斤级毒品案,犯罪分子采用的就是这种套路。

今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缉毒处接获公安部下发的一条线索:有人通过国际邮件向境内走私毒品。警方迅速在浦东机场海关布控,从一批图书的邮包中找到了200克海洛因。

“邮寄人将一本故事书的内页掏空成长方形的空当,把毒品藏在里面,然后塑封起来,十分隐蔽。”缉毒处侦查二科探长汤智博告诉记者,查到涉毒邮包后,警方迅速锁定运送这批图书的货运航班,排查同一个寄件地址寄来的货物,果然又从一批轴承的焊接核心部位拆解出一包500克的毒品,也是海洛因。

涉毒邮件来自非洲某国,经上海中转后寄往外省市,收件人是一位47岁的女子王霞(化名)。难道她就是国内的毒品拆家(分销商)?

警方找上门时,王霞也很震惊。原来她无业在家,平时常感空虚寂寞,经人介绍在网上搭识了一个名叫“Carry”的外国人。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微信的翻译功能,还是频频热聊。“Carry”很殷勤,日常嘘寒问暖,还不时发个红包,让王霞感到很有面子,常和自己的姐妹炫耀自己的外国男友。

熟悉之后,“Carry”开始给王霞邮寄国际快件,让她帮忙带给“国内的朋友”。王霞比较懒,又因为疫情不太愿意外出,所以往往也是转寄了之。

得知邮件是转寄给上海的一位留学生,警方顺藤摸瓜,但这位留学生也只是一个“中转站”。警方最终发现,真正的收件人在南方某市。除了王霞,还有多个从非洲寄来的涉毒邮包,通过类似王霞的中年女子,转寄到这里,邮包中夹带的毒品海洛因总量超过3公斤。不特定收件人,层层转寄,为的就是尽可能抹去这条毒品邮路的痕迹。

“暗网”已经成为缉毒警察的一个新战场。马亮透露,此前警方曾破获一个“暗网”平台,其中一些账号解密后发现,使用者不少是潜伏在里面的各地刑警。

新毒

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打击,也让新型毒品不断出现。

“打得狠,买不到,毒贩就会找替代品。”马亮透露,类似冰毒,分子式上一个“键”的改变,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物质,但也可能只是性状的略微变化,同样具有成瘾性。但因分子式的变化,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物质,从法律上来说,买卖这种新物质并不违法。

“国家可能很快就会将其列管,但犯罪分子打的就是‘时间差’,甚至利用国内、国外对化学品管制的种类不同,寻找利润的空间。”马亮说。

比如合成大麻素,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依赖于大麻的种植,成本更低,获取容易,并且能产生更为强烈的兴奋、致幻等效果,目前已成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中涵盖物质种类最多、滥用最为严重的“家族”。

“这种东西的吸食方式,主要是溶于电子烟油或喷涂在烟丝上。”据马亮介绍,吸食这种物质后会产生头晕、呕吐、精神恍惚、致幻等反应,过量吸食会出现休克、窒息甚至猝死,引发毒驾、故意伤害等危害公共安全事件。

今年5月,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决定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公告自2021年7月1日施行。也就是说,整个“家族”都被禁了,杜绝了打擦边球的可能。

这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斗智斗勇,在禁毒领域天天都在发生。很多缉毒警察并非科班出身,但也被逼成了化学家,各种分子式、化学名称张口就来。

“我们曾经抓过一个这方面的‘大师’,他专门制造毒品的新型替代品,一旦列管,他马上另寻方向,十分狡猾。”据马亮介绍,经过整整一年半的周旋,警方才终于把他拿下,原因是他的一个疏忽,警方在他的制毒场所里找到了72克摇头丸药品。“原本他并不会直接制造MDMA(摇头丸),但有一次生产替代品时,发现结晶的品相不好,就自己做了一些原料,然后尝试用不同方法结晶,才留下了这些还未及时销毁的摇头丸粉末。”

警方还搜查到他的一本笔记,上面有他教授他人如何将他提供的药品进一步制成毒品的方法。最终,“大师”以制造毒品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罪被绳之以法。

“变身”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缉毒处,最近进行了一次“变身”。从原本“基因”比较单一的缉毒警出身,变成了背景更加多元的团队。

比如马亮,过去十年一直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支队工作。一支队是俗称的重案队,主要承担全市严重暴力性案件侦查攻坚。情报科科长董建平原本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出身,曾在缅北与电诈团伙周旋。管控科科长徐天拯是打击有组织犯罪出身,也就是俗称的反黑刑警。

“新的团队,就是要适应新的变化。”马亮告诉记者,比如现在毒品犯罪的方式方法,与电信网络诈骗很像,很多是非接触式,这就要借鉴新的打击思路,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的“精确制导”。

“很多犯罪是相互交织的。”在缅北打击电信诈骗期间,董建平就发现,很多电信诈骗团伙通过毒品和色情业对手下实施掌控,也让这些人“赚”到的钱,再回流到团伙头目手里。正因如此,这些人与毒品犯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犯罪手段上也相互交错、相互借鉴。比如,毒品犯罪“电报群”等“阅后即焚”的联络方式,现在也被电诈团伙广泛使用。

董建平走上缉毒岗位后,正在利用他的专业优势,搭建一个专门适用于毒品犯罪侦查的“风险洞察系统”。而命案侦破中常用的一些侦破手法,也被运用到毒品犯罪侦查上,马亮就曾独辟蹊径,通过毒品上提取到的生物物证信息破获案件。

“禁毒是一场人民战争。”马亮说,战场变了,警方打击毒品犯罪的决心从未改变。战斗远未达止境!

新民眼工作室  潘高峰

编辑 | 李一能 龚紫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