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宽:翻译,最重要的是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为作者、为读者、为出版社、为自己、为后世负责任
原标题:何道宽:翻译,最重要的是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为作者、为读者、为出版社、为自己、为后世负责任
深圳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知名翻译家何道宽,是学术翻译界的“大牛”。他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著作和译作90余种,逾2000万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尚未全面兴起之时,何道宽就以前瞻性的眼光翻译了麦克卢汉的名著《理解媒介》,将麦克卢汉理论学说引进国内。退休之后,何道宽仍以平均每年100万字的速度产出学术成果,继续在他的学术田园中默默耕耘,被誉为“百万教授”。
晶报很早就关注到这位重要的翻译家。2010年4月3日, 晶报图书评论版以《翻译家何道宽:在深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房》为题推出报道,展现这位在我们身边的翻译大家的治学风范。在这次采访中,何道宽讲述了自己来深圳的初衷:“我来深圳之前已经在母校四川外语学院奉献了30年,学术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我在向母校的请调报告中有这样两句话:‘一个学者应该主动‘流放’自己,以我个人的经历为证,每到一个新的学术环境,我的学问都会上一个台阶。’我对深圳大学的请调报告只提了一个要求:一间比较宽敞的书房。我在深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房。”
2017年至2019年期间,晶报以《学术翻译并非“独行侠”不能坚守》《何道宽:像永动机一样把学问做下去,直至永远》《对话 “百万教授”何道宽:对于学术,我甘坐冷板凳,坐得下来》为题推出报道,持续关注何道宽的翻译生涯。
2013年11月10日,何道宽参加了由晶报承办的“深圳读书论坛”,就“深圳学派的创新发展之路”与现场观众倾心交流;2017年6月16日,何道宽应邀参加晶报“星期五读书会”活动,带领现场读者走近麦克卢汉这位探索传播媒介技术和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先驱者。
晶报记者的采访手记留下了对何道宽如此的印象——吝惜时光的何老。每次就稿子的修改问题与何老通话,他都是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并不像一些健谈的访谈对象,拉拉杂杂停不下来。他吝惜光阴,一方面来自于“要翻译的东西太多,想偷懒都停不下来”,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过去的补偿。
何道宽说,从教40年里,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宽敞的书房、充足的读写时间。但恰恰最缺的就是时间,初期由于时代的原因荒废了十来年,后来从事教学行政又消耗了十来年,这么久因为“没有时间”而饱受煎熬,直到退休才得以遂愿。“你说,对于时间,我能不‘吝啬’吗?”何老问道。
【晶报创刊20周年特别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