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公元192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关注

原标题:公元192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远离欧洲战场,经济不断发展,借助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在20世纪20年代实现了社会大繁荣,但是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以及金融信贷泛滥、股票投机膨胀等问题最终使美国走向了大萧条,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成为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导致有的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

美国远离战火得以发展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离欧洲战场,没有遭受战火荼毒,并且凭借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向欧洲各国出口物资,经济强劲增长,社会发展繁荣。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是汽车制造业。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钢铁、化工、石化、橡胶、道路基建等一整条产业链上的相关工业突飞猛进,同时促进了加油站、汽车旅店、汽车餐馆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壮大,极大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

工业的发展在城市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供着较高生活水平,吸引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定居。到1920年已经有超过一半美国人生活在城市,使美国基本实现了城市化,纽约、费城、芝加哥、洛杉矶等都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市。

行走在20年代的美国城市街头,入眼所见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平直宽阔的马路大道、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滚滚而来的车流,电线和电话线在街道上空织成密密麻麻的蛛网,电台的播音员亢奋地播报着刚刚发生的新闻、推销着即将上市的商品,百货商店陈列的货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繁荣背后的巨大隐患

但是这一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荣景象之下却隐藏着巨大隐忧,孕育着经济、社会大危机的种子。首先是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问题。大战结束后,美国城市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以上,带来了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但是工人的收入水平并没有随之提高。

据统计,1920年到1929年间美国生产指数上升了62.5%,然而工人工资指数却仅仅上升了3.28%,大生产带来的利润绝大多数被资本家占有。

收入分配不均拉大了美国的贫富差距。在20年代的经济大繁荣里,越是在收入分配中占据优势的阶层,收入增长越快,到1929年,全美国家庭中最富有的0.1%家庭的收入已经相当于最贫困的42%家庭收入总和。

到1929年,美国人口的贫困率已经从1919年的51.6%上升到65.8%,大多数人口陷入贫困境地,这与经济大繁荣、社会大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

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拉大之所以没有酿成严重社会问题,主要是“信贷消费”的作用。

1913年,旧金山出现第一家汽车按揭贷款公司,专门向社会大众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买车人只要支付1/4的售价就能购买汽车,剩余部分分期还款。这种消费方式马上普及开来,到1927年,美国人75%的汽车、80%的留声机、75%的洗衣机、65%的吸尘器以及25%的珠宝等都是以信贷消费的方式购买的。

疯狂投机带来金融风险

信贷消费暂时掩盖了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但是它高度依赖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信贷体系,以及借贷双方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否则难以维持。

然而美国20年代大繁荣之下的另一个隐患恰恰是股票疯狂投机带来的巨大金融风险。20世纪初,美国股市在实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下水涨船高,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不失时机地打出“信贷投资”的旗号,使用高杠杆吸引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和居民存款进入股市,使得股市泡沫迅速膨胀起来。

此时美国对股票交易监管不严,股票经纪人各种违规发股、虚增资产、虚假宣传、内部交易、抽逃现金的行为屡见不鲜,更加催动了股市泡沫膨胀。

1926年美国股市泡沫已然无法维持,出现破裂征兆,但是1927年美联储为了“保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把贴现利率从4%下调到3.5%,美国商业银行由此可以放出更多贷款,这些贷款以最迅猛的速度冲入当时盈利性最高的领域——股市,推动了股价继续飙升,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成交量连破纪录。

在股市连续狂涨的氛围下,美国举国若狂,陷入全民性的股票投机狂潮。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0%,而股票价格却平均上涨了334%,成交量则增长了1478%,股票投机的巨大收益把社会资本抽离实体经济领域,造成制造业萎靡。

美国经济已经着实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泡沫。

1928年美联储三次上调贴现利率至5%,企图缩减货币流通量、遏制贷款流入股市的势头;1929年2月美联储又明确提出不再支持投机性证券贷款,企图让股市回归理性、平稳增长。就在此时,英格兰银行把贴现利率由4.5%上调到5.5%,导致大批国际游资离开美国股市回流伦敦,造成股价大跌,美联储为了救市不得不继续向股市发放贷款,使得股价继续高速上涨。

1929年8月美联储再次踩下刹车,把贴现利率上调到6%,美股的涨势逐渐回落;9月3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到达了20年代增长的极值——381.17点,这个数值直到25年之后才再次出现。

9月26日,英格兰银行再次把贴现利率提高到6.5%,导致更多国际游资离开华尔街回到伦敦,美国国内消息灵通的大机构投资者也开始悄然变现离场,但是普通股民依然沉醉在股市永远飞涨的迷梦之中,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浑然不觉。

泡沫破裂引发大萧条

由于长期得不到资本灌注,美国工业在1929年秋天陷入全面萧条,消息传出,人们对美国股市最后的信心也丧失了。进入10月下旬,股市开始出现抛售,从10月19日开始抛售演变成风潮,股票成交量连创新高,股票价格却像脱缰野马一泻千里;24日抛售股票造成了恐慌,成千上万的散户蜂拥在证券交易所门外急于卖出自己的股票,当天美国股市市值蒸发3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但大崩盘才刚刚开始。

29日迎来了又一次崩溃式下跌的狂潮,这一天美股成交了创纪录的1600万股,总市值却比前一天缩水22%,大量股票的价格遭到腰斩,这一天成为美股历史上最为黑暗的“黑色星期二”,美国股市泡沫彻底破裂了。

当股票市场在1932年7月到达最低点时,业已蒸发掉的财富相当于192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2%。

以至于当时的纽约,有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美股大崩盘把成千上万通过投机发家的百万富翁打回原形,让数十万普通投资者一贫如洗,更让上百万家庭辛劳一生的积蓄化为乌有。

不仅如此,股市崩盘还严重打击了美国的银行业,大批银行破产,到1933年已经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或者停业,整个国家的金融信贷业务陷于停顿。大萧条来临了。

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在1929年到1933年间,美国有85000多家工厂破产,工业生产下降45%;13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飙升至25%。处于长期萧条的美国农业也没能逃过危机,销毁农产品保护价格的努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农场主纷纷破产,失去土地沦为雇农,或者背井离乡。

美国由此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从大繁荣到大萧条的历史过程。从本质上说,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的体现,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生产日益扩大与劳动者购买能力日益缩小之间矛盾总爆发的必然结果。

这场危机发源于美国,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这场危机成为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社会关系,德国、日本等为了摆脱大萧条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中外大事记

中 国

公元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公元1922年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决议案。

公元1928年

4月,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对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 方

公元1921年

8月,第一辆无人驾驶、由无线电操纵的汽车在美国试验成功。

公元1923年

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鲁尔危机”激起了德国人民对政府的愤怒情绪和爱国热情。希特勒认为夺取政权时机已到,11月8日,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入狱。

公元1929年

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世界进入大萧条时期。受危机影响,1931年,英国废除了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实施贸易保护;1932年,法国成为受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德国魏玛共和国应对无力,加剧了危机,导致希特勒上台。

(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本期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