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滇藏茶马古道旧驿奔子栏的“文艺复兴”

中国新闻网

关注

原标题:滇藏茶马古道旧驿奔子栏的“文艺复兴”

中新社云南迪庆10月24日电 题:滇藏茶马古道旧驿奔子栏的“文艺复兴”

作者 缪超

奔子栏,藏语意思是“美丽的沙坝”,是“挂”在金沙江畔洪积扇上的一座小镇,与四川省得荣县隔江相望。这座近万人口、以藏族为主的小镇,自古就是滇西北进入西藏的咽喉之地,曾为滇藏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驿站渡口。

近日,中新社记者探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站在小镇环顾四周,当地人文景致蔚为壮观,藏装、木碗、锅庄舞,厚重浓郁的藏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如今,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文艺复兴”。

藏装再现华美

踱步奔子栏,不时遇见身着华丽藏装的男女老少,这些吸睛的藏服,不少出自卓玛拉姆之手。今年57岁的卓玛拉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服装缝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15岁那年第一次拿起针线,跟着父亲学习10年后,才做出人生中第一套藏装。”卓玛拉姆说,奔子栏藏装色泽鲜艳、搭配巧妙,保留传统藏族服装风格之外,融入了普米族、蒙古族、彝族的包头、百褶裙等元素。

奔子栏藏装制作曾一度面临失传。卓玛拉姆对记者说,过去奔子栏人生活清贫,鲜有人置办藏服,“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接到一批藏装舞服的制作邀请,当时他是奔子栏仅剩的一位懂得传统藏装制作手艺的人。”

如今,奔子栏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人民币,下同),藏装需求逐渐扩大。卓玛拉姆办起藏装工厂,“一套藏装价格从千元到万元不等,女式藏装会镶上珊瑚、玛瑙、绿松石、海贝化石等饰物。”

木碗再唱情歌

从卓玛拉姆家往下走百米,刻刀接触木料发出“嗞嗞”声音,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香……一块木头在鲁茸益西的手上,经过雕刻、上漆、晾干等20多道工序,成为一只被藏族人视为珍宝的木碗。

益西家族是奔子栏传统木制品世家。鲁茸益西告诉记者,藏族自古有出门揣木碗的习俗,对当地人来说,木碗比黄金更珍贵,就像自己的爱人一样,形影不离。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出门揣木碗正逐渐远离藏族人生活。

“但作为一种藏族民间文化,它会长久留存。”鲁茸益西说,2004年,他建起木碗厂,招收学徒传承技艺,不断对木碗、木制品进行研究开发,产品种类已超百种,部分远销国外。传授技艺时,鲁茸益西也将一首传唱已久的藏族民歌教给徒弟:“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

锅庄再舞欢乐

夜幕降临,卓玛拉姆和鲁茸益西换上华丽藏装,与奔子栏的男女老少、远方来的游客一同汇聚在镇子活动中心,围成一个大圈,随着音乐跳起锅庄舞。

奔子栏镇文化顾问泽仁培楚告诉记者,锅庄舞在藏语中称为“果卓”,意思是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奔子栏有个美丽传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进藏途经奔子栏,在此逗留期间每晚与当地百姓一起欢跳锅庄舞。

事实上,文成公主入藏并未经过云南。有学者考证,奔子栏传说中的公主其实是指南诏国“姜萨取追”公主。

为了复兴奔子栏锅庄舞,泽仁培楚收集了360多首锅庄,光是迎宾锅庄就有20多种。“奔子栏锅庄的歌词像诗一样,有生态保护、孝老爱亲等各种主题,通过幽默欢快的方式来教育人们积极向善。”

“如今藏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供自娱自乐,还吸引来了众多游客。”泽仁培楚说。(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