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一张百年前的新绛药品广告单

山西晚报

关注

原标题:一张百年前的新绛药品广告单

近日,在山西新绛县中药厂看到一则木板印刷的宣传单,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一广告是大清光绪乙亥年间制作,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广告为木刻版,分上下两层,上层左写“德义堂郝瑞芝大宝号”右写“大清光绪己亥年,城众乡绅等敬送”,中间有四个大字——“是乃仁术”,下层是“小儿七珍丹”“梅花点舌丹”的产品介绍,两旁分别写有“郝京德义堂拣选精制丸散膏丹”“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

据《新绛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新绛县有中药铺(店)34家,均以出售中成药、丸散膏丹为主。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原系清朝皇宫专为皇室专用的秘药,清咸丰年间,河北武强县郝氏从同乡挚友王姓太监手中抄得清宫秘方,后来河北郝氏得此秘方遂在新绛县开设“德义堂”中药铺,经过郝氏几代人苦心经营,“德义堂”制药技艺日渐精深,疗效卓著,声誉鹊起。“德义堂”成为新绛县最大的中药铺,一百多年来“若要小儿安,月月离不开七珍丹”的民谣广为人知。

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大规模改造,“德义堂”更名为绛州医药总店德义堂制药厂;1965年,德义堂制药厂更名为新绛县制药厂;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绛县中药厂归属于山西省医药总公司管理,更名为山西新绛中药厂;1997年,新绛中药厂改制为山西双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双人药业与北京朗致集团进行增资扩股,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

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有一段时间在新绛居住,“梅花点舌丹”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有提及和记载。

“德义堂”的后裔曾对“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制作工艺作了一些披露。“梅花点舌丹”由牛黄、麝香、西红花、血竭、蟾酥等二十一味名贵和毒性药材组成。“小儿七珍丹”由明天麻、羚羊角、牛黄、蟾酥、沉香等十九味名贵中药材研制而成。制作技艺首先是配伍独特,制作工序多,流程复杂,其中采购、净选、炮制配料、起模制丸、包衣抛光工序更是密不外传。

传承人凭借多年操作经验,按照传承的技法进行炮制加工,特别是动物药的炒制,通过看火色、辨成色等方法娴熟地掌握温度、火候及炙药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药性变化。辨药性一法堪称绝技,传承人从炒锅内拿起一把炙药,观察其色泽及气味变化,就能判定其成色。把控火候、温度、时间等技法都贵在传承。贵细料的调配是处方的核心,由传承人在贵细料库秘密配制混合后,再与药粉搅拌混均。总秘方只掌握在传承人手中,流程中各司其职,相互间不允许打听,历史上也只传男不传女,以防泄密。

制丸方法更是独门艺术,纯手工制作,用毛刷刷粉起模,置于匾筛中,双手撑匾腾展技法,推、拉、揉、摔、打、闯、簸等动作反复操作,药丸泛制成桐籽般大小,均匀一致。历史上药丸的外衣是纯黄金,在两个匾内放入药丸,按比例加入黄金金箔,施展抖、摔、闯、震、将黄金包裹于丸药表面,打开匾筛,药丸金光灿灿。如今,这一非遗项目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状况。

梁冬(新绛)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