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骑楼与镬耳屋里藏着什么学问?岭南建筑守护者带时报小记跟着“云探秘”!

信息时报

关注

原标题:骑楼与镬耳屋里藏着什么学问?岭南建筑守护者带时报小记跟着“云探秘”!

建筑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传承文化基因的摇篮。8月初,在海珠区文明办、海珠区妇联、海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时报社、广州新华书店集团传媒连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瑞宝街道文化站、海珠智汇科技园协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书香进社区”小记者名家读书会活动中,“岭南建筑守护者”曾带领信息时报小记者探索岭南建筑蕴含的奥秘,从岭南建筑的一砖一瓦中揭开岭南的气候特点、文化交融、性格特色……

活动火爆,气氛热烈,让小记者们意犹未尽。为了让更多小记者了解岭南建筑的文化积淀,8月27日上午,信息时报优能小记者线上采访第六期活动请来了就职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岭南文化青少年读本系列·岭南建筑》的作者崔俊和倪韵捷,小记者“云对话”岭南建筑守护者,“穿越”时空感受文化之魂。

本期嘉宾

崔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广东省文物古迹保护协会秘书长。参与编制简园修缮设计方案、中山纪念中学旧址保护规划、五仙观与岭南第一楼保护规划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文物单位保护项目。

倪韵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职于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参与编制农讲所修缮设计方案、顺德糖厂早期建筑保护规划、黄岩洞遗址保护规划、白马窑址保护规划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项目。

活动中,崔俊和倪韵捷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岭南建筑中常见的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学宫建筑、宗教建筑、古塔建筑等的结构、用途和特点,结合图文、视频、动画,生动有趣地为小记者们搭建起了—条岭南建筑的发展画廊。在岭南,气候炎热潮湿,建筑布置多为坐北朝南,利用建筑物的排列、间距、高低差、廊檐设置等通风散热。又因广府、客家、潮汕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建筑也各有特色,广府民居基本类型为三间两廊的形制,客家以围龙屋为主,潮汕则有“下山虎”和“四点金”,著名的侨乡还会有融合西方建筑特点的碉楼林立……

整个线上采访过程持续了将近2个小时,小记者们积极提问,学习劲头十足。

小记者岫嵘: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北方老房子是不是都有着明显差异呢?

专家老师:用“庭院”这个空间来举例,南北的民居都有,但建造思维不太一样。北方地广人稀,缺乏日照,为了更容易采光,会在房子前“围”出庭院;南方人口稠密,又要避暑通风,所以会在建筑中“挖”出天井,使空气流通、方便散热。

小记者梓辉:两位专家老师参与修缮的工程中,哪个建筑最令你们印象深刻?

专家老师:我们就职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坐落于东山简园,这是一座民国洋楼,修缮它的工程让我们印象深刻。动工之前我们要做详细的调研,确定哪些构建具有价值,采集各种大样、小件的信息并保留下来,最终把它恢复到重要历史阶段的原貌。

小记者振潮:最近我到陈家祠参观,那里正在举办有关潮州嵌瓷的展览,请问这种工艺一般用在什么建筑比较多?

专家老师:嵌瓷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多数用于潮汕祠堂、富贵人家的豪宅,装饰于屋脊、门额、照壁等,凸显气派。陈家祠本身屋脊上也有灰塑和陶塑两种工艺,也是建筑装饰艺术的一种。

小记者认真参加线上采访活动。

小记者认真投入线上采访活动,不但积极提问,还提笔记录,一个比一个用心!小记者柏君说:“这个假期我做了关于碉楼和灰塑的研学,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的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了!”小记者梓辉总结道:“通过这次采访,我们解到保护岭南特色建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作为小记者我想号召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好岭南特色的建筑,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城市家园,守护好这份美好。”

小记者笔记

【类别 原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