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人都会“读心术”
原标题:其实人人都会“读心术”
苏彦捷
每当有人知道我是学心理学的,就会问: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其实,“读心”这种能力很普遍,不只我们人类有,动物也有。在心理学中专门有一个学术术语形容这种能力,叫心理理论,通俗一点也叫心理理解能力。
这种能力反映在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中。人类的小孩子到三四岁的时候,就可以区分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能理解别人会存有一些跟自己不一样的信念。等再大一点,就可以理解暗示和隐喻,知道对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意识地去训练和运用这样的心理能力,会帮助我们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换句话说,社会交往很重要的一个核心基础是人人都要具有这样的“读心”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别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他所想的和他所说的是不是一致的意思,对此我们需要抱有好奇。
那么这种“读心”能力要用什么方法去测量?方法就是“看图说话”。比如看同一张图片,有人会看到一个少妇,有人无论怎么都只能看到一个老妪,这就是双关图,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注视点去看,它呈现出来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它的作用就是测试人的心理理解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我们就不会在发现别人跟自己反应不一样的时候,产生很奇怪或者不理解之类的情绪。
这一测试也说明,尝试着去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的时候,我们可能要进一步了解他的背景、社会经验等等,才能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理解。如果你能通过这样一个图片测试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和“喜欢什么”,就相当于拥有了较强的“读心”能力。因为这个“想要什么”,我们叫认知性的心理理论,如果说“喜欢什么”,我们叫做情感性的心理理论。
什么在影响我们“读心”能力呢?它有一些文化的特性。比如说在亲子谈话中,中国家长较少谈论孩子的心理,而西方家长往往通过直接谈论心理状态,来帮助孩子加深和父母的相互理解。假如孩子很淘气,跟别人打架,中国妈妈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硬要这样做的话妈妈会很难过。”她一般会怎么处理语言?她会说:“你要再这样,别人都不跟你玩儿了,我也不要你了。”应该说,我们中国人琢磨人的心理状态的本领一直是厉害的,我们都会“听话听音”,不仅会考虑对方表面上说了什么,也会主动思考他的话语背后的意思是什么。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或者促进“读心”这种能力呢?一群美国学者研究发现,读文学小说可以促进心理理论发展。因为文学小说体量很大,要去琢磨那些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复杂的情节,就意味着在变相发展心理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发展起来,表达出来,对我们的社会交往、生活有什么帮助呢?毫无疑问它可以促进人的交流能力,让我们很自然地知道,在各个不同的情境中怎么说话才是合适的。或者,你也能凭借这种能力觉察别人是不是在欺骗你。另一方面,如果你能够准确地获知对方的心理状态,就可以减少很多社会冲突,即使有了冲突,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它,使彼此的社会交往更顺利一些。
(作者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