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党建助燃,点亮宁海“红色院落”

新华日报

关注

原标题:党建助燃,点亮宁海“红色院落”

集聚区域党建动能,向“优势资源”要“治理效益”——

地处中心城区的宁海路街道,面临着老旧小区多、敞开式院落多等老城共有的治理难题。但另一方面,驻区省市级机关单位多、企事业单位职工多、党员特别是老党员多,是街道的核心优势,更是破题之要。

以城市基层党建红线,拉动城区基层治理这辆大车,宁海路街道向“优势资源”要“治理效益”,着力构建“党建统领、区域支撑、主体多元、协同共治”的区域化党建共同体,以“红色磁场”集聚“各路神仙”,由此牵动社会治理的千条万线,激活基层善治的一池春水。不到4平方公里的“省城会客厅”里,党建火苗正点亮一个个“红色院落”。

激活红色因子,

老楼栋站出“主人翁”

走进三步两桥7号院门口的值班室,五六平方米的小屋子被桌椅、吊柜、监控大屏塞得满满当当,电扇、水壶、碗筷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家。常住这里的58岁居民陈莉萍有另外两个身份,小区自管委员会主任和党员楼栋长。

三步两桥7号院原是军队化工厂宿舍,上世纪房改后就撤走了保安和保洁,再加上门口的模范马路要拓宽,大院围墙被拆掉,变成敞开式院落,8幢楼房和2间平房一下子没了人管,居民但凡家里有自行车的几乎都被偷过,路上垃圾遍地,外来车辆随意进出停放。

破题小区管理难,一个重要途径是把散落各处的“红色因子”挨个激活。社区书记挨家挨户走访,发动居民中的老党员带头承担起小区管理的职责,引导小区居民成立自管委员会,选出的7位正式成员中5位是党员,均是退休职工。为了管好自家院落,老党员们一身是劲。没有停车线,大家买来油漆自己画,60年党龄的84岁老人杨正金自告奋勇当主力。“车位费按每辆每月100元的标准收,交一整年就能优惠100元,目前划了48个车位,自管会的运转资金全从这里出。”陈莉萍说。

院子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老人晚上不敢出门,大家和社区共同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终于装上路灯。新买的卡口栏杆有时出现质量问题,抬起后经常降不下来,成员们索性在门口24小时值班。

作为楼栋长,大家的电话更是没闲过,谁家吵架要找人评理,谁家漏水、下水道堵了要解决,通通都找他们。曾有一户人家突然着火,陈莉萍二话不说冲过去扑救,嗓子被烟熏得好几天说不出话。党员活跃,普通群众的积极性也被调动。疫情期间眼瞅着人手不够,十几位居民先后来到卡口参与值班。

社区努力发动,居民积极报名,从全街道各个小区院落中涌现出558名楼栋长,自愿管起了580栋无物管小区楼栋,其中党员有320名,占比超过一半。街道还专门制定了《无物业小区自治管理办法》,按小区治理的成效分等级给予经费补贴,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居民。在此氛围下,辖区党员、群众争做“主人翁”,自己管理家园的同时,也让街道、社区得以“喘口气”。

打造红色物业,

非公企业深度融入小区

在天津新村小区,物业公司就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面办公,与社区书记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两家单位的头上顶着同一块牌子,上面的党徽熠熠生辉。

负责管理天津新村小区的是南京虹为合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朱刚是退伍转业军人,也是老党员。在他看来,党建引领对于非公企业同样重要。“居民习惯把我们放在利益对立面,要主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突出党支部这条主线,以党员带动全员,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物业服务中。”

今年6月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虹为合物业成立党支部,在天津新村小区工作的25名员工中,有4名是党员,工作时一律佩戴党徽,主动亮身份。

作为红色物业,虹为合主动承担起了小区治理的更多职责。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物业主动牵头办起国庆联欢会,过年时还邀请省书法协会的书法家进社区送春联,一时成为小区盛事,居民们齐聚小区广场,看到朱刚时纷纷竖起大拇指。

小区里有一位抑郁症患者陈国栋(化名),独自一人居住,没有工作。项目副经理、党员张华峰在走访中得知,就和社区商议着给他找活做。听说自己可以在小区里打扫卫生,每月还能有1500元的收入,不爱说话的陈国栋一直点头。如今,除了周六和下雨天,他每天都穿着红马甲拿着扫帚下楼扫地,没有间断过。

疫情期间,公司党员组成临时运输队,义务为居民送菜。不少居民党员还被发动起来值守卡口,“熟人社会”的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下一步,朱刚还打算将物业行业里的“口袋”党员纳入支部,进一步壮大红色力量。

“党支部建在非公企业上,特别是物业公司这类攸关民生的服务型企业,为小区长效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引领作用,也让基层党建进一步全覆盖、做深做实做细。”天津新村社区书记蒋建祥说。

做大红色阵营,

共建提效服务加码

“背靠省级机关单位这棵‘大树’,我们的基层工作真是‘好乘凉’,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吹来‘春风’。”北京西路社区书记王广琴发自肺腑地说。

情真意切源于守望相助,基层社区“吹哨”,省级机关“报到”,这样的场景在宁海路街道屡见不鲜。最近一个月,来自基层社区的一面面锦旗被相继送到省级机关:仙霞路社区给省公安厅送,苏州路社区给省检察院送,山西路社区给省审计厅送,街道给省政协送……其背后,是疫情期间53家共建单位的鼎力相助,机关党员们主动到社区参与卡口值守,解了基层防疫人手不够的燃眉之急。

一边是需要密切联系群众的省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边是处在社会治理提档升级关键期的基层政府,二者携手水到渠成。去年,街道把“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作为书记年度党建项目,由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牵头,打造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的党建“朋友圈”,把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组织和志愿者吸纳进来,建立多个实体型在职党员志愿网格化服务组织。

目前,该共同体已包含机关、国企、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200余家,可提供五大类、十六小类、近百种共建服务。只要基层有需要,共建单位“随叫随到”:天津新村小区出新,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参与设计;西桥花苑要制作文明养犬提示牌,省财政厅一口气捐赠;老旧小区要制定出新前后管理维护机制,省司法厅给予法律援助……一套“颐和旗帜”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就有32家共建单位和1036位党员及群众志愿者参与,基层党员服务网格越织越密。

要平衡不同社区的共建资源,就要在更大范围内绘制红色“同心圆”,街道将九个社区划分为南部、西部、北部三个片区党建联盟,利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邀请省市机关、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齐聚一堂,围绕小区治理难题畅所欲言,共商对策。小区绿化、公共硬件更新、贫困家庭与空巢老人的水电维修等问题被多家共建单位认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基层党建赋能社会治理,宁海路街道正围绕“红色资源”全力做好大文章。“以区域党建共同体为抓手,探索建立共驻共建互联互动运行机制,推进街道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经济党建高度开放融合,为推动宁海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宁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媛说。

本报记者 董 翔

本报通讯员 李雅婕 高世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