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从“光复中华”到“振兴中华”,灼灼光华薪火相传

扬子晚报

关注

原标题:从“光复中华”到“振兴中华”,灼灼光华薪火相传

光华中学和校园里的陈毅像。

林心平烈士。

  来到溧阳光华高级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叶飞将军题写的校名“光华中学”,进入校门是一座陈毅元帅塑像,塑像的基座上是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功业千秋,遗爱万代”八个遒劲大字,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标志,无不显露出这所传奇学校的光荣历史:“光华中学”的创办,可以追溯到八十多年前,在当时它是一座闻名一方的“红色学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毕俊星 薛蓓

  八十一年前陈毅亲自给它定校名:

  光华光华,光复中华!

  1939年4月,在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之际,方克强、陆平东、陶阜匋、强苏生、周宗姬等人为把进步青年团结在抗日旗帜下,组建了进步群众组织“光华社”,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活动。国民党顽固派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勒令取缔。光华社被迫解散后,陆平东将有关情况向当时驻扎溧阳的新四军一支队作了汇报,提出创办一所学校,作为抗日活动基地的设想,当即得到时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后来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的肯定和支持。

  “在1939年的8月份,光华中学创办”,光华高级中学校长郑宇明为记者介绍了学校这段历史:当时想通过创办一所学校来培养革命的骨干力量。在为学校命名的时候,就考虑到这所学校的红色使命,“光华”校名的由来,也是遵照陈毅同志的意见而确定的,主要含义就是“光复中华”。当时商议校名是否为“光华中学”时,陈毅说:光华中学这个名字很好,光华,光复中华,很有政治意义。这也使得这所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强烈的红色基因、很浓厚的红色传统。

  对于学校创办的初衷,陈毅之女、上海仲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丛军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当时,我父亲陈毅领导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从皖南出发,到苏南敌后发展,这支队伍当时除了跟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打仗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当地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加入抗日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工作就没有群众基础。”她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对敌后做的工作,有打仗,有发动群众做工作。所以光华中学的建立,就是起到了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作用,是支持抗日活动的一个活动站。光华中学是一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创办后表面上是一所中学,实际上也是一个组织群众、支持抗日的基地。”

  了解光华中学这段光荣的历史,可以看出,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有效地发动群众。

  在江苏省档案馆,至今能找到光华中学相关记载。江苏省档案馆接收保管处副处长夏雪说,在江苏省档案馆53个全宗、174954卷的民国档案中,就有1939年民国江苏省政府的江南行署批复溧阳县光华中学成立的指令。

  “光华”路上不畏艰险:

  新中国成立前后12位“光华人”为国献身

  1939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就设在溧阳水西村。郑宇明校长介绍,为便于对当时青年的培养,以及发挥革命青年在溧阳区域的作用,光华中学选择了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不远的新昌蒋氏宗祠作为校舍。创办后,陈毅对学校的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人的力量,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同时来培养新四军的骨干力量。

  光华中学首期招收初一新生共计104人,当年冬季在学生中成立了党小组,并于次年成立了学生党支部,此后最多时学生党员近30人。在学生党员的带动下,学生会、话剧团、歌咏队纷纷建立,深入附近的各个村庄、集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动员农民群众参加抗日队伍,进行反“扫荡”斗争。

  在这段时间,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在光华中学周边开办了四所中学,与光华中学相对抗。但广大青年纷纷绕过这四所学校,奔到光华中学来。国民党顽固派一计不成,再来一计。1941年底,他们逼迫学校交基金五千元,造成学校连续三个月发不出教师工资。中共苏皖特委书记张思齐了解这一情况后,向司令部汇报,经司令部领导批准,张思齐拿来三千元大洋,解决了学校的经济危机。

  光华中学创办之初,筚路蓝缕,条件艰苦,陈毅、粟裕等人想方设法,解燃眉之急。新四军指战员们还从每人每天仅5分钱的伙食费中省出费用,支持办学。

  一路栉风沐雨中,光华广大师生怀揣革命火种,不畏艰险,甚至以身许国。 “我们站在战斗最前线。我们在艰苦中学习,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万丈光芒,照耀中华。”这首光华中学老校歌的作者是陶阜匋。1940年秋,他被党组织派往光华中学任教导主任,发展党员,建立支部。1943年陶阜匋遭日伪军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5岁。另一位巾帼英烈林心平,1939年秋担任一支队文工团副团长,1940年2月,任光华中学音乐教师兼女生指导员。她晚上授课教农民识字、学文化,白天进行走访,和农民一起劳动,得到了师生们的拥护和支持。1942年林心平在金坛与敌激战,弹尽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23岁。

  “忠于祖国,是一代代‘光华人’内心深处的砥柱基石。新中国成立前后,共有12位‘光华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郑宇明校长告诉记者。

  00后光华人

  振兴中华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

  1949年4月25日,溧阳解放,光华中学也掀开了校史新的一页。其后经历了几度改名易址。1984年秋, “溧阳市光华中学”校名重新恢复。2005年10月,学校实行初中、高中分设办学。初中定名为“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高中定名为“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从1939年开始,学校就非常重视学校资料的保存”,光华高级中学原工会主席彭伟平说,从学生的名册、成绩单,到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档案,一直保存到现在。现在学校档案室里面可以找到最早1942届学生,也就是第一届学生的资料档案。

  翻开一页页厚重的档案,激动人心的是:八十一年间,光华中学六迁其址、十易校名,但唯一不变的是无法抹去的红色情怀、永不磨灭的光华精神,在“光华”的感召下,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采访中,光华高级中学老校长狄瑞麟就回忆:“恢复高考那年,一考下来,我们的2个班,成绩在当时溧阳所属的镇江地区是第一!”

  八十一年风雨淬炼、含英咀华,造就了光华中学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传统,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其中有卓越的科学精英、优秀的党政干部、成功的商业翘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红色学校”到今天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知名重点中学,光华随日月而长,一路艰辛,亦一路风景,光华人始终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中科院研究员、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潘春洪是光华中学1982届校友,他回忆在光华读书时的情况,“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要是早上有学生起不来,校长会亲自到学生宿舍去喊,喊学生去,掀被子去;晚上熄灯以后校长还会亲自到宿舍去监督学生的休息。”去年10月,他来到新校区做讲座时看到,学校校貌上变化很多,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校风还是传承了原来的勤奋、刻苦,“读书要为社会服务,要献身于社会,老师负责任、敢担当,这种精神一直有传承。”

  光华中学1983届校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说他很幸运,能够在光华中学度过生命中重要的一段青春时光,对自己的人生、性格,都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光华中学始终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光华的学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我是这个国家、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分子’,我在读书时就认识到,个体的生命应该融入到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前景当中去。光华学子,应该有一种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放在一起的追求、理想。”

  走进如今的光华高级中学现代化校园,路以“诚”名、楼以“毅”名,光华人将陈毅的名字化为学校校训:“诚以为人、毅以处事”。这所学校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情怀,正激励着十七八岁的00后中学生们,奋发开创美好的明天。17岁的高二学生唐时捷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从光复中华到振兴中华,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振兴中华,离不开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与不断的奋斗。我们会秉持‘光华’这份矢志不移的精神,继续奋发拼搏。”

  从“光复中华”到“振兴中华”,光华精神,印证着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累累硕果。灼灼光华,薪火相传。不变的红色情怀,不懈的光明之心,这所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传奇学校,正伴随教育事业的发展,走向未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