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第一资源”激荡创新巨浪

新华日报

关注

原标题:“第一资源”激荡创新巨浪

南京生物医药谷: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蔚则事业兴。尤其置身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浪潮中,人才对于城市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正被不断强调和证明。

南京生物医药谷,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在产业布局上明确重点打造的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高端生物医药研发区,也是国家级江北新区“基因之城”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产业布局的前瞻性、园区定位的引领性,让生物医药谷更加懂得“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内涵。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成为园区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放眼江北新区,药谷大道“人才攒动”,基因之城“巨浪奔涌”。

海纳百川,

要“俯身引才”还要“慧眼识才”

从数据可以直观感受药谷大道的“人才攒动”:成立9年来,尤其是在江北新区5年的飞速发展中,园区已引进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专家34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名,集聚省“双创计划”人才40名、省科技企业家4名、市科技顶尖专家7名、市创新型企业家24名、市高层次创业人才129名、市“345”海外高层次人才5名。在此基础上,园区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家,研究生工作站14家,省级留创园1个。

今年年初,生物医药谷企业世和基因推出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并申请进入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通道,与彼时的同类产品相比,该试剂盒能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全序列,精准度更高。园区企业美克医学亦宣布:以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作为免疫抗原,该公司研发出了15分钟内快速出结果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药谷园区17家企业直接参与新冠病毒感染应急防治的相关科研。抗疫战场频现新区力量,且大部分都是人才企业,蕴藏在生物医药谷内的“人才铁军”释放出强大的创新动能。突发的疫情,又一次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科创的力量、人才的重要。

高质量发展,需要海纳百川。千金市骨尽诚心,三顾茅庐俯身子。“俯身”引才,生物医药谷做了三件事:一是“走出去”,增加园区“国际化”元素。重点瞄准资深海归科学家、海外创业团队,到境内外生物医药人才集聚地区宣传推介,让江北新区“基因之城”品牌享誉海内外。二是“拓渠道”,让招才引智提质升效。用好传统渠道外,还要开拓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模式,增加人才信息的获取方式,加速人才与项目的招引工作。三是“创品牌”,提升园区知名度。扩大“生命健康科技博览会”“赢在南京·科创未来”生物医药项目路演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打好 “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这张国务院授予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的金字招牌,全方位提升园区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

“人才铁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有“俯身”引才的坚持,还有慧眼识才的能力。

“那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当时准备乘高铁去其他城市考察,药谷的相关领导带着招商人员,到高铁站找到我,说趁我等车的时间再谈谈。”世和基因创始人邵阳说,就在高铁站的咖啡馆,关于园区、关于企业发展,一番理念“碰撞”,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就留在药谷。

自2013年落地新区药谷,世和基因与江北新区共成长。公司现已累计检测超31万例中国人肿瘤样本,居国内第一。四轮融资总额13.5亿元人民币,其中2019年12月完成的8亿元融资,创行业单轮人民币融资纪录。目前,公司正在积极筹备科创板上市。去年年底,邵阳申请恢复中国国籍,落户江北新区,一心一意扎根南京发展。

创新生态,

“基因之城”深得院士青睐

去年5月,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揭牌,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那就是落地生物医药谷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

领衔研究院的程和平院士,曾带队赴深圳、重庆、杭州、苏州、武汉等多地考察。为什么选择南京?为什么选择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程和平和他的团队给出了以下答案。

首先是满满的“南京诚意”。南京市主要领导带队访问并考察该项目,江北新区主要领导及生物医药谷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赴京协商具体事宜,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来去去,多达32次、跨越1000公里的“南京邀请”,让他们对南京青睐有加。

一个关于包子的故事让程和平印象颇深。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带队到北大,与程和平院士商讨新型研发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实现路径,所有人忙着讨论合作细节,晚饭由包子代替,参会者一边吃包子一边谈协议。

良好的创新生态让程和平团队最终选择了新区药谷。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聚焦“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和“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两大研发方向,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全方位保障,更需要完整的生命健康产业链来支持高端产品研发。

研究所之需,药谷都具备。江北新区建设“基因之城”,药谷是核心承载区。2019年,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已达900亿。目前,生物医药谷已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600余家,涵盖新药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领域,形成了以研发创新为主的产业结构。

用一年时间,建成一所具备高端实验室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启动运营,这样的“药谷速度”让研究所运营团队直呼“震撼”。

实验室的装备要求很高,江北新区及生物医药谷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搭建起脑科学领域的高通量公共服务平台和药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其中,脑科学领域的高通量公共服务平台将构成世界首创的体系化服务,平台建成以后,将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来新区运用该平台开展脑科学研究。

2019年7月4日,由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黄锷团队领衔的非线性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项目落地生物医药谷;当月底,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宜灿领衔的“麒麟刀”项目紧随其后,落户生物医药谷;三个月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团队领衔的南京科达免疫药物研究院项目也来了……之所以选择落户新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看重生物医药谷企业集萃药康搭建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平台。创新资源的聚集变成了招商引资的“招牌”,吸引了更多人才项目,串起了整个产业链。生物医药谷之于他们,是将毕生之所研做成事业、回馈社会的“水草丰美地”。

截至目前,园区已与10位两院院士团队在脑科学、核医学、细胞治疗领域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合作。院士团队相继落户,是生物医药谷近年来集聚高端人才的一个缩影,人才高地正在药谷加速崛起。

精准服务,

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如何华丽转身?”6月10日,一场主题沙龙在生物医药谷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家共同探讨创业路上的点滴体会。类似这样的主题沙龙、项目路演,药谷已连续举办了24期,众多的创业家、企业家在此“集智亮剑”,一次次深度的交流促成了一个个高度的合作。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是一场“蜕变”。人才引进后,如何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围绕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生物医药谷从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科技人才项目申报、产业链集聚等方面提供精准化服务,为创新提供全套保障。

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生物医药谷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机制:一是做好重点人才项目摸底和申报辅导工作,省双创计划已经开始申报,其他各类人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二是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选优配强服务工作力量,强化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服务,营造暖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三是积极服务园区企业招聘工作,比如疫情期间,将招聘工作由“线下”转变到“线上”,积极对接市人社局、社会事业局及南京市内各重点高校,组织企业进行“网络招聘”,帮助企业做好国内外人才招聘工作。

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要如鱼得水,完善的产业配套链条、优良的产业协作等一系列软环境支撑至关重要。紧跟企业发展需求,生物医药谷做强做优产业链、激活创新链、强化供应链和金融链,构建全方位发展生态,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为主抓手,园区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技术创新环境,精准对接人才企业,给予产业项目多渠道的资金等支持,发挥公共服务平台联盟效应,打造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以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创新平台,吸引对主导产业及支撑产业发展有用的各层次人才,并通过加强政策兑现力度,促使高层次人才在园区将技术产业化,进而达到园区发展与人才发展共赢的局面。

统筹重大新药创制的区域布局,集聚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优势,生物医药谷以国际化标准,建设了全链条、规模化、高质量的孵化和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着力解决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痛点”。目前,园区已建成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所、精准医学检验所、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等。

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基因检测中心、生物样本中心、大数据中心等服务子平台,可为园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2018年8月至今,该平台已服务480余家公司,检测近10万批次。

人才是一个团队创新的核心。面对未来发展,生物医药谷将继续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创新投入。 本报记者 许雯斐 董 翔

本报通讯员 钱钰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