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及其所处时代
原标题:法显及其所处时代
《法显西行》陈大为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东晋高僧法显是中国第一个到达古印度带回佛教经典之人。
本书以法显《佛国记》为资料背景,通过实地对法显西行沿途的湟水谷地、楼兰古城遗址、热瓦克佛寺遗址、祇园精舍遗址、无畏山寺佛塔等地的考察,将文化遗存与历史文献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地将法显之路沿途的人文历史展开在我们眼前,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观、生动的独特视角。
法显生活的东晋,处于中国历史上政权并立、朝代更迭的分裂时期。其前,两汉一统王朝落幕,赤壁一战三分天下,西晋短暂统一30余年;其后,十六国风云变幻,南朝连番换代,北魏一统北境,又历北齐、北周,才又统一于隋唐。中原局势瞬息变化,西域形势也复杂不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不同政权轮番上台博弈。北方先是经历了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时期。之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统一北方,到后期分裂为西魏、东魏,又被北周、北齐所代替。南方则经历了西晋宗室南渡建立的东晋与宋齐梁陈四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南北政权,由于历史传统、民族融合、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分别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南方王朝因为王室的式微与门第的衰落,走向没落。而北方随着汉族势力的逐渐抬头,儒家学统重新获得正统地位,长期分裂导致的漫漫长夜开始展现出黎明的曙光。
政局动荡与长期分裂是互为因果的,因为政权纷立,造成南北长期的不统一;不同政权的征战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上,统治阶级之间的相互征伐,造成生灵涂炭,如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就是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对峙的反映,亦衍生出“闻鸡起舞”“东山再起”“草木皆兵”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战争同时导致流民问题与人口迁徙。原本被打破的贵族世袭制,随着东汉末年士族势力的兴盛,在此时期演变为“门阀士族”,形成变相的封建势力。南北士族在政治、学术、艺术等方面虽迥然不同,但对当时的历史进程皆起到关键作用。
经济上,普通民众的农业生产极易遭到破坏,商品经济亦时常受到阻碍。虽然有的统治者不同程度地施行重视农业的政策,如占田制、均田制等,但阶级矛盾的尖锐使得此时期军士和农民的地位皆有所下降。江南地区进一步的开发,或可认为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硕果之一。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春秋战国后,民族融合的第二个时期。各族人民相互影响,虽然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他们优秀的思想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色彩。不同于大一统王朝所呈现的强盛与繁荣,多民族的融合、割据政权的更替和中外思想的交流给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特点,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空间。
社会经济发展上所呈现的新特点主要有门阀世族的形成和寺院经济的兴盛。门阀世族由秦汉时期世家地主发展而来,东汉建立,社会较为安定,豪强士族的势力固定下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西汉豪族相比,东汉豪强士族的身份性渐渐成长,他们累世居官而有文化,宗族关系也更为密切。高门大姓世代担任高官,有的世代传承儒学,有的则既是高官又是名儒,他们逐渐垄断了仕途与学问,取得了政治与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形成“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局面。
魏晋以后,九品中正的选举制度使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和优势制度化,世族的权势逐渐膨胀。政治与文化领域的支配权也带来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世族拥有大量的荫附人口和私产土地,并热衷于土地兼并。大量人口荫蔽于世族之下,不交租税也不服徭役,国家无法正常征收财赋。人民逃避租役的另一个去处则是寺院,寺院也拥有庞大的依附人口。当时的统治者大多乐于扶植佛教,王公贵族竞相布施,寺院私产丰厚,僧侣、依附民和寺奴群体能够免徭役和租税。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支撑起寺院基本的文化事业,比如经典的翻译抄写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