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平顺乡医牛金虎 太行山深处的120

山西晚报

关注

原标题:平顺乡医牛金虎 太行山深处的120

30年前,他在老中医岳父的影响下当起了一名背负着当地医疗卫生希望的乡村医生。30年来,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随叫随到。30年里,他行医的足迹遍布了山村里的沟沟坎坎,成为当地妇孺皆知的名人。他就是平顺县虹梯关乡棒交村乡医牛金虎。

今年49岁的他,仍不停地奔波在前往患者家中的山路上,弥补着山区医疗服务不足的缺憾,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山村里的120”。

打个电话 牛医生随叫随到

牛金虎负责平顺县虹梯关乡包括棒交、库交、西井山、山道弯等十几个自然村的医疗卫生。那里人口虽不是很多,但却居住分散,从山脚到山顶,零零落落,绵延20多公里都有村民居住。

4月12日一大早,山西晚报记者便驱车赶往虹梯关乡采访牛金虎。

路上遇到一位张大伯,老人和蔼可亲地介绍:“我们西井山村共有75户,250人,分散居住在12个自然庄。这里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村子里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那要是有个头痛脑热啥的,咋办?好在有牛金虎医生,小病根本不用出门,打个电话随叫随到,好天也就是1个多小时,肯定把药送上来。服务好着哩!”

年前,张大伯的老伴感冒起不了床,吃不少药也不见好,硬是把牛医生喊上来,输了液才见好。“喊上来?没手机吗?”“有,但有时候没信号,加上下了半尺厚的雪,不喊不行!”“难道你们的联络方式经常是喊吗?”“可不咋的,‘走走需半天,不如对面喊一喊’。牛医生是兼管我们村的,他一般是星期二、四、六在这里坐诊。”老人家指了指山下的棒交村,“你瞧那个红瓦顶二层楼就是卫生所,他家在库交村,但经常要在三个村跑,很辛苦的。”言语中,张大伯透露出对牛医生的心疼,也有许多感激。

在与老人交流时,又来了几个串门的老人。提到牛医生,大家齐夸,“要不是牛医生,我们生病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苦了他了,天好还好说,遇上大雪封山,摩托也不能骑,硬是生生走十几里路。”

翻山越岭 数十年如一日

从西井山村一直向北前进,四周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雾缭绕,一条条崎岖的道路蜿蜒盘旋,连绵逶迤。行车大概40分钟后,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了棒交村。

这是一间60多平方米的卫生所,干净卫生,四室分开,各种制度布满墙上,药品齐全,摆放有序。记者进去的时候,牛医生正在给村民看病,床上还有两名患者正在做针灸治疗。

牛金虎的岳父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游走在虹梯关乡的大山里,为山里的村民带去健康。“我从小喜欢医生职业,在岳父的影响下,我立志要当一名乡村医生。”牛金虎告诉记者,是岳父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医生对山区老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每天天微微亮,牛金虎就起床,给药箱里准备一些头疼脑热的常用药,骑车出门。有时病人多,他甚至顾不上吃早饭就走了,等看完病回到家都凌晨两三点了。

牛金虎是库交村人,担任棒交村乡村医生有三十年了。2017年,西井山村原乡医退休后,卫生院让牛金虎兼管该村工作。自从兼管西井山村后,家里的农活他基本就顾不上了,家里人免不了唠叨,他自己也清楚,家务、农活让妻子一人做,确实过于辛苦,他也很过意不去,可工作总得干呀,落下一天的工作,10天也赶不上来,尤其是西井山村,12个自然庄都住着老人,慢性病哪个庄里都有,体检、随访、看病、发药,基本是上午西井山,下午棒交,晚上还要回库交处理病人。

“这些年走了这么多山路都习惯了,你要让我走平路我还不习惯呢!”牛金虎笑着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步行去给乡亲看病,到骑自行车,再到后来有摩托车骑,牛金虎很满足。“现在骑摩托车方便多了,一天能跑到的地方也多了,能多看好几个病人呢!”

“只是可惜了我的车子,跟着我吃尽苦头了。”牛金虎每天要往返十几个自然村,他一天的行程超过了50公里。现在这个摩托车已经是他的第5辆摩托车了。

有一次,西井山村王某的妻子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为迅速从山下赶到位于半山腰的西井山村,牛金虎骑着摩托车加速前行,由于山路崎岖,一不小心车翻了,他整个人狠狠地被甩了出去。然而他顾不上鲜血直流的脚,只是将擦汗的毛巾一裹,推起车继续赶路。“给王某的妻子看过病后,他发现了我的脚还在流血,非要给我包扎,那时我才感觉到了疼。”牛金虎略显羞涩地说。

像这样的翻车、摔伤是经常发生的事。牛金虎卷起裤腿,记者看到了他胳膊、膝盖上几道伤疤依然清晰可见。“身上的伤有时是接到了急诊赶路摔的,有时是因为看的病人多,太累了骑车犯困不小心摔的。不过,一摔一疼就不瞌睡了。”牛金虎开玩笑地说。

牛金虎告诉记者,夏天是他最喜欢的季节。因为上山容易,不像冬天会经历风雪,有些吃力。

他与这里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从卫生所出来,已经是当天下午5点多了。牛金虎告诉记者,半山腰还有几个自然村的病人他得去看看。

在库交村,几个村民一看见牛金虎,就围了上来,“牛医生,我的胃这几天很不舒服,你再给我开几天的药吧?”“金虎,吃了你之前拿给我的药,我的头疼好多了,还要再吃药吗?”

“这里的老百姓小病几乎不用出村,而且输液的也不多,大部分病就靠牛医生针灸、拔罐治疗,收费不高还管用,特别是小孩,不管是拉肚子了还是发烧了,我们都不用发愁,只要牛医生一上手,不能说都能治好,但八九不离十。”村民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无不充满着对牛医生的敬意。

牛金虎的工资是国家根据他提供医疗服务的村民人数进行补助的,虽然他负责十几个自然村,但人口并不多,所以他一月只能得到几百块钱的补助。牛金虎给村民看病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但每天却要消耗20元的摩托车油钱,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如果像村里人一样外出打工,每月应该会有几千元的收入。可是如果我走了,这些老百姓谁来管?”牛金虎告诉记者他不会撂摊子,“现在老百姓知道我的难处,经常留我在家里吃饭,加油站的老板也经常给我赊账,我与这里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