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记者探访方舱医院:患者主动做起了“管理员”!

健康时报

关注

原标题:记者探访方舱医院:患者主动做起了“管理员”!

(健康时报武汉前方记者 张赫/采访 后方记者 李超然/整理)“我必须要为你们点个赞,你们细心地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在武汉市武昌方舱医院内,即将出院的患者张辉(化名)紧握住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生王俊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两人互道辛苦,互相勉励。

患者们主动成为了志愿者

“我刚住进来的时候还在发高烧,烧到将近40℃,减轻以后,我就开始主动找点事做。”张辉于2月6日凌晨住进了方舱医院66号病床,是最早一批收治入住的患者。病情好转后,他便担任了其中一个病区的“区长”。

“这么多天,医护人员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所以我们要主动站出来,于是每个病区推选了一位‘区长’,把发餐、清洁、健康宣教等小事揽过来,给医生们减轻负担。”张辉举了个例子,肺炎患者的生活垃圾要作焚烧处理,起初很多患者不知道,丢弃垃圾时总是把牛奶等液体和其余垃圾混在一起,经常造成焚烧炉熄灭。

了解到情况后,张辉主动做起了垃圾分类的宣教工作,号召并指导患者们对干湿垃圾进行分类,还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对垃圾进行整理,这样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将垃圾拿去焚烧。

“现在吃完饭后,我们十分钟内就能把垃圾分好,轻放在垃圾桶里,并做好整理。”张辉骄傲地说。

“刚住进来时,我看到一个不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结果询问后才知道,他其实是位患者。”王丽(化名)是另一个病区的区长,对患者们的志愿精神赞不绝口:“受到第一位热心人的鼓舞,很多患者症状好转后也会主动帮医护人员做些事情,包括发餐、帮助收集整理资料、发药等,由于馆内没有排水设施,大家生活用水的处理,也让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包了!”

康复中人文关怀不能少

中午12点,患者李想(化名)放下手边的书,向健康时报记者展示了他今日的午餐,里面有鲜虾、鸡腿、豆角和米饭,还有一个蛇果。“营养很丰富,感觉比在家里吃得都好。”李想说。

放眼整个方舱医院,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用餐,空气中满是饭菜的香味,医护人员们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而是不断地清点物资、查看任务,并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

“生活上,我们要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王俊介绍,保证患者们在方舱医院内的生活条件,也是医疗团队这些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饮食上,他们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定制”,专门安排了清真餐,也有为糖尿病患者调配的低糖餐,消化不好的患者还可以吃面条。

“我们肿瘤医院组织建立了一个病友群,里面有医生、患者和志愿者,大家有问题就随时在里面提出来,很快就会得到反馈。”王俊说,此前有些老年患者提出,希望方舱医院夜间关灯,否则影响睡眠,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关灯无法实现,便有人联系企业捐赠了一批眼罩和耳塞,帮助患者助眠。

过去害怕医院,现在安心治疗

83岁的宋英(化名)确诊后也住进了武昌方舱医院,担心自己的病情可能已经传染给了儿子,她忧心不已,但是老人没有手机,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张辉留意到这个情况后,便主动让宋英旁边的患者帮忙联系了她的儿媳,再辗转联系到了正在酒店隔离观察的儿子,得知儿子平安,宋英的眼角也明显有了笑容。

“大家一怕自己病情,二担心家人安危,我们就想办法解决大家心里的焦虑。”张辉说,现在方舱医院大部分患者症状好转,他就组织大家下午三点半唱歌,晚上七点半跳舞,还在护士带领下逐步学习“健肺操”,强健身体,也让大家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从第一天住进来的焦虑不安,逐渐转变为现在对方舱医院的认可和归属感以及对治疗的乐观。

李想也感叹道,第一天进来时并不喜欢这个氛围,但是在病友和医护人员的关照下,渐渐对病毒知识有所了解,现在才明白,留在方舱,对自己和家人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刚住进来,大家既担心自己病情加重,也担心家人的情况,但是现在,这里就像大家庭一样温暖,也很乐意互帮互助,直到大家都康复出院为止。”张辉说道,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让医护人员专注治病救人,其余的生活问题,患者们自发解决。

张辉和王丽都将在今天出院,下午他们要开会做好工作交接,把接力棒递给下一位“区长”。“我会继续关注群里的情况,多多帮忙!”“如果条件符合,我想去捐献血浆,希望能救更多的人!”两位“区长”说起了下一步的规划,在方舱医院里收获温暖的他们,正在把温暖继续传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