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三晋大地移民脱贫之路:移出美丽新乡村 产业集聚促增收

中国新闻网

关注

原标题:三晋大地移民脱贫之路:移出美丽新乡村 产业集聚促增收

中新网太原12月27日电 题:三晋大地移民脱贫之路:移出美丽新乡村 产业集聚促增收

作者 申虎峰 郭学红

牛寺乡西峪、上峪两个村位于山西省沁县西北部伏牛山山脉谷底,大沟深,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两个村共有贫困户98户218人,都属深度贫困村。2018年,在移民政策的普惠下,西峪、上峪两个村整村移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解开了多年来压在乡亲们胸口上的心结。

如今西峪、上峪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真正使搬迁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让村民幸福感满满。 李建军 摄

着眼细微 搬迁暖民心

“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能够安度晚年。”这是搬到移民新居的五保户赵志生发自肺腑的感慨。赵志生身体不好,只有一条胳膊,属于二级伤残。搁在以前,家里常是冷锅冷灶,土窑洞里大白天也是黑咕隆咚,可现在却大变了样。他说:“自从搬进亮堂堂的移民新房再也不用自己蒸馒头、擀面了,出门就是商店便利多了。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还接了网线,用电也有补贴,病了医保不用自己花钱,每年有7000多元的五保金,1000多元的养老金,让我的生活有了着落,家里安了地暖,砌了土炕,这个冬天不仅身上暖烘烘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为把西峪、上峪整村易地搬迁这样一项迁安避险的民生工程做好坐实,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推进,牛寺乡党委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做到规划、资金、配套三到位,确保群众搬得出;实施坚持就近、便利、集中三个原则,确保群众稳得住;突出发展致富产业、创造就业条件、强化技能培训,确保群众能致富。在移民新居选址上,精心选择了距离两村相对较近,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集中安置的走马岭村,集中配套的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舞台、便民超市、卫生所、党群活动中心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同时,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和住房需求,规划设计多种户型,在部分新房还建有土炕,垒有灶台,配有杂物间,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个性需求。

和谐管理 住舒服安心

从散乱到集中,从庭院到楼房,从故土到异地,从熟悉到陌生……多种因素的叠加,让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也对集中移民工作提出了挑战。为切实加强移民安置小区管理,按照《沁县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点管理指导意见》要求,牛寺乡党委政府取经学习,制定牛寺乡走马岭集中移民安置小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建立小区移民户的人员台账,完善小区监控设备,严格落实周例会制度和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定期入户走访制度,确保移民问题件件有回音。目前,已经妥善解决了部分居民集中供暖不热,闲时农具存放、黄牛喂养优化管理等多个问题。

“以前老觉得背井离乡,怕来到这里生巴巴的住不惯,可没想到这里管理的利利索索的,大家都按规矩办事,和和气气的相处,俺们真的是活的开心、放心、舒心。”71岁的韩宝山道出了搬迁户对安置小区管理上的认可。

兴业增收 富起来有信心

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的公共设施、兴旺的产业发展,让搬迁群众不仅“挪出穷窝”,还“换了穷业”。说起现在的生活,主人李月旺和王爱梅夫妇尽是欢喜之情。“家里养了3头牛,今年卖一头小牛羔6000多元,他还是公益林管护员,年收入11000多元。我在村里食用菌加工厂40天收入3000多元,和以前比,真是不知好多少哩”。王爱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到。

围绕“移民增效、移民增收”的目标,按照沁县脱贫摘帽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牛寺乡因地制宜,结合西峪、上峪村情实际和村民素养黄牛的传统,为西峪、上峪各建一个规模为120头牛的养殖基地,以合作社统一经营模式实施集约化管理,目前共养殖171头,仅此一项就可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

对村里的土地则大力发展米槐经济林,并套种药材柴胡、黄芩,目前两个村共种植230亩,三年后可实现人均增收1000。两个村各建两座共计5000平米的菇食用菌大棚,带动村民务工增收;各建一座100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年可各收入8万元。同时,在公益性岗位安排上,也对集中移民搬迁群众给予特别照顾,目前,仅公益林管护员这一岗位,两个村就安排21名搬迁群众,年人均收入11000多元。

如今西峪、上峪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真正使搬迁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让村民幸福感满满。(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