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北京城市体检:15项指标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

新京报

关注

原标题:15项指标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

北京新总规实施情况如何?继去年首次开展城市“体检”后,北京晒出2018年度城市“体检”报告:人口、建设用地“双减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均较2015年提升,PM2.5、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等15项指标提前实现了2020年规划目标。另外,32件明年拟办实事也于昨日公布,记者发现,涉及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和提升生活便利性方面的最多。

新京报讯 在去年首次开展城市体检基础上,北京市今年再次组织第三方开展2018年度城市“体检”工作。昨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工作情况与研究处理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书面),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18年度北京城市体检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提出,体检中的95项指标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取得了较好进展,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PM2.5、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等15项指标提前实现了2020年规划目标,首次城市体检发现进展缓慢、提出需重点推进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等7个指标也已扭转趋势向好发展,说明减量提质发展取得切实成效。

●亮点

土地利用效益逐年提高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2154.2万人。总建设用地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均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全年城乡建设用地减量35.92平方公里。

报告提出,核心区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占比连续4年下降,完成第一批市级机关向副中心搬迁,城市副中心和多点地区土地供应比重超过60%,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人口、建设用地“双减量”的同时,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效益逐年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7年的22.7万元/人增至24.4万元/人,较2015年提升约20.8%,全市地均产出效益由2017年的9.5亿元/平方公里提升至10.4亿元/平方公里,较2015年提升约28.5%,实现了城市品质和发展质量的优化与提升。

根据《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要求,市规划自然委发布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对责任规划师的定位、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提出了要求。截至目前,全市333个街乡镇中,已有七个区签约了173名责任规划师,覆盖了148个街镇乡和片区。

2020年是总体规划实施102项任务的最后一年,市规划自然委将督促各区各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各项任务推进情况和城市体检评估情况,统筹推进各项任务按照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确保102项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难点

“大城市病”治理依然艰巨

北京在全面实施总体规划、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市规划自然委主任张维表示,非首都功能疏解后期任务难度越来越大;自然资源统筹管控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新增违法建设零增长尚未实现;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向城市副中心、多点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有序转移还缺乏统筹引导,外围新城地区建设还处在基础打底和要素培育阶段,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的提高还需要一定时间,公共服务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市民“七有”“五性”新需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同时,系统治理“大城市病”任务依然艰巨,居民通过12345热线对于违法建设治理、物业管理、停车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反映的问题比较集中,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还有不足,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下更大功夫。

●新点

一批创新政策或将在副中心先行先试

张维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落实好各圈层重点任务。

推动核心区功能优化重组,将空间资源逐步转向政务、文化功能保障和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中央政务服务保障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北京将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和城市“双修”,争取一批高质量发展创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推动城市转型提质,抓好重要功能节点建设;提高多点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低效用地疏解腾退和产业结构调整。

生态涵养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持适宜的人口密度和发展规模,遏制盲目发展冲动,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将建立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督察制度

报告提出,北京将加快推进《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21年-2025年)》编制,加强对“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空间支撑和保障,为市级专项规划和各区分区规划实施提供统筹工作平台,深入推进“多规合一”,促进规划实施在空间布局上聚焦、在空间保障上有力、在空间效果上协调。

此外,落实中央18号文件的最新要求,尽快出台北京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强化规划传导,实行全域管控,推动多规合一。

未来,北京将建立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督察制度,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同时,将继续深入开展各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基层涉地乱象和涉地腐败,坚持城乡一体,加强“村地区管”,健全土地用途管控机制,加强集体用地管理,加强各区实施规划责任制度建设,打通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

将加快下一层次规划编制

上月,市政府批复了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顺义、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亦庄新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体检”报告指出,分区规划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下一步,北京将加快推动下一层次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域规划编制,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地区和新建地区不同的编制方法;加快启动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暨总规实施第二阶段工作计划,与“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做好衔接,加强首都功能项目落地的空间支撑和服务保障。

【关键词】 明年拟办实事

明年拟竣工政策房9万套 新增幼儿园学位3万个

昨日上午,北京市2020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安排情况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其中,计划完工9万套政策性住房。目前,北京市共形成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生活便利性、方便市民出行、营造宜居环境、丰富文体生活、保障公共安全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共8个方面、32件实事项目。

北京市副市长殷勇介绍,2020年重要民生实事编制工作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全面梳理分析2019年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1900余条建议提案,从中梳理出722条作为实事项目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32件实事项目中,来自市人大代表建议13件、占比41%,来自市政协委员提案11件、占比34%。今年还全面分析12345市民服务热线来电情况,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办专项征集市民迫切希望解决的民生热点问题。

市政府委托市统计局开展入户民意调查,首次将在北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非京籍居民纳入调查范围,增加门头沟、房山、昌平、大兴等4个区的农村样本,共征求2630户居民的建议。通过媒体多批次向广大市民征集实事项目线索,累计收集意见建议6122件次,同比增长178%。

记者梳理发现,实事项目中,涉及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和提升生活便利性方面的最多。主要包括新增幼儿园学位3万个;建设运营1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50个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建成16个区级、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升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等。

【关键词】 办理代表建议

“回天”交通秩序问题已纳入一级堵点台账

北京市政府今年共办理代表建议954件,目前已全部依法按期办复。其中,“回天”地区交通秩序问题已纳入一级堵点台账。

昨日,北京市政府秘书长靳伟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9年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

今年,市政府共办理代表建议954件,其中,规划交通等城市建设管理类建议占43.6%,科教文卫等民生保障类建议占31.1%,财政金融等综合经济类建议占17.4%,民宗司法等其他建议占7.9%;政府承办建议占全市建议总数的85.8%,涉及74家承办单位,所提意见解决吸纳率达77.6%,目前已全部依法按期办复,并向社会公开了答复意见。

交通问题各方广泛关注,自2003年北京市交通委成立以来,收到的建议数量一直位居全市第一。2019年,市交通委共收到人大代表建议250件,其中,单、主办176件,会办74件。

市交通委对于堵点治理问题,委托专业设计院对热点问题涉及的路口改造、道路拓宽、断头路、瓶颈路段等,逐一开展方案研究,可行的纳入疏堵工程计划组织实施,今年已累计实施疏堵工程100多处。通过积极研究协调,一些代表多年反映的问题与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中关村上地软件园地区交通拥堵问题、“回天”地区交通秩序问题等,已纳入一级堵点台账,制定了专项治理方案,论证提出了一系列整治措施,按计划推进实施。

在开展路侧停车改革方面,市交通委推动停车立法,在政策、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环节落实代表意见建议,2018年全面启动了路侧停车改革,2019年初,东、西城和通州区率先实现停车电子收费,年底前将实现全市覆盖。

认真办理代表建议避免隐性超期羁押

2019年,市检察院共承办市人大代表建议5件,协助其他单位会办建议4件,目前依法办结全部建议。昨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敬大力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市检察院办理2019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敬大力表示,市检察院认真办理陈旭明代表关于“建立取保候审听证制度”的建议,进一步优化了强制措施检察工作。在延押审查中实现保障侦查与保护人权相协调,注重从事实、证据、羁押必要性以及刑事政策等角度严格审查,依法提出建议或作出决定。今年以来,决定不批准对犯罪嫌疑人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数量同比增长165.22%,有效维护了在押人员合法权益,避免了隐性超期羁押。同时,市检察院通过复议复核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公安机关对不批准逮捕案件提请复议复核的,经复议复核后改变原不批准逮捕决定数量同比增长140%。目前已有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法院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起到了防错纠错作用,确保了案件依法准确处理。

昨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了市高级人民法院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的报告。寇昉表示,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市高级人民法院共收到代表建议37件。其中,单独办理19件,主办14件,会同其他单位办理4件。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在各位代表的大力支持下,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代表对办理结果均表示满意或同意。

北京市2020年部分拟办实事

教育

新增幼儿园学位3万个。

养老

建设运营1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50个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

医疗

提升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

实现食品、常用药品等38大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抽检监测全覆盖,新增200余种药品进入医保报销目录。

消费

建设提升1000个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让群众日常生活消费更加方便。

出行

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整治378公里自行车道,完成1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工程。

实现广渠路东延二期、林萃路、化工路、宋梁路北延及24条城市次干路、支路工程完工。

实施20项市级疏堵工程,重点整治学校、医院周边交通环境。

通过完善线网布局、优化站点设置、延长运营时间等方式,优化调整公交线80条。

停车

试点开展公共建筑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工作,利用人防地下空间提供停车位5000个。

社会治理

打造“网上12345”,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建设以“北京12345”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北京通”APP为支撑的网上受理平台,方便市民通过互联网渠道反映诉求、提出意见建议、查询办理。

实现1000项政务服务事项移动端办理,在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中午不休息和周六服务制度。

创建30个楼门院治理示范点。

建成16个区级、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居住

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4.5万套(间),竣工9万套(间)以上。

推动600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

老楼加装电梯开工400部以上、竣工200部以上,对3000部住宅老旧电梯进行风险评估预警。

完成160个单位(小区)自备井置换和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200公里污水管线建设,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村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生态建设

通过腾退还绿、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新建10处城市休闲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户外休闲场所等。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责任编辑:胡越 SN23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