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看展览|日本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八十年代:粗糙却自然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看展览|日本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八十年代:粗糙却自然

“ 那是一个人与人距离相近的年代。我在街头拍摄,周围的人对我微笑,和我闲聊。不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而产生隔阂,直爽,不隐藏感情。我当时就喜爱上了中国的民众。回顾以往,我感到一种与当代社会不同气氛的从容。”

——摄影师 广濑明代

以下为策展人顾铮的话:

八十年代,广濑明代(

Akiyo Hirose

)女士来到中国,用一台二手135照相机拍摄她所见之中国。

彼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展开已有十年之久,但其步态还在调整之中,心态也还比较谨慎。但不管怎么说,社会开始显现生机,活力到处呈现。因为人们相信,改革开放是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而广濑就是在中国的这个重要时候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广州与上海展开其摄影志异。

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志异的实践。充足的好奇心则是志异的动力。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刚刚离开学校的外国学生,在异国走上街头去观察与记录,可能是最好的也是最方便的了解当地的方法。尤其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观察中国社会最多的机会可能也还是在街头。也因此,此次展出的广濑在中国拍摄的照片,较多照片在形态上呈现为街头摄影。

街头是舞台。行走于街头的人,其人性无论是有意遮掩还是故意展露,都会以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尤其是在开放早期,人们展露在街道的表情与姿势可能更富于个性,甚至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对于广濑来说,中国人的一举一动,或许于她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个国家的人民,那时的生活品质确实还比较粗糙,但却还有着某些也许因为粗糙而才有的质朴。而这种品质,可能在生活相对精致许多的日本比较难看到。当然这也许是我个人臆测,并不正确。

她在中国街头的摄影观察,现在看来,还有与当时日本的社会状况具有相互参照的意义。其时的日本,正好经历泡沫经济的光鲜之时,整个社会沉浸在一种亢奋之中。“日本钱”席卷世界,日本旅客出现在世界各地。这种日本崛起,似乎与今天的中国崛起有那么点相似。与当时日本的亮丽相比,北京、上海与广州的人们可能不是那么衣着整洁,举止也不是那么彬彬有礼,但也因此或许显得更有个性。也因此,他们也可能更吸引她的目光。而街头,只有在街头,她才能够看到比较丰富多样的现实状况。

她以不动声色的拍摄,从相对来说有着一定安全感的距离来捕捉存在或经过她面前的人们的状态以及相互关系。即使他们相互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但也可能因为被她框定于画面中而具有了某种人为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摄影既展示状态,也呈现关系。她的摄影没有所谓的报导摄影所习惯性想要展示的趣味。在我看来,那种趣味甚至有点俗气。因为通俗的报导摄影往往相信一张照片要有情节才有意义,才会显得有趣。但实际生活中,情节并不会随时到来。

广濑的摄影主要是呈现状态而不是情节,其实是明智的。而且,不以情节为左右的画面,其实呈现出来的东西往往更具有某种普遍性。因此,她的摄影所得到的画面,更有一种特别的趣味。她的这种趣味,或许说是味道更适合。那不是依靠情节支撑的趣味,而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各种瞬间。它们一旦被摄影者凝固,其实更经得起后来的观看者的细细品味。

这里的街头,有各种各样的人间的“自然”。而这一切人间的营生,又都被她如此自然地凝固在一个又一个画面里,一切显得都是那么的自然,却又生气盎然。她的摄影是黑白的,却有声有色。有人间的嘈杂鼎沸,也有街头的五光十色。来自日常的人间烟火气始终撩绕于画面各处,而且这些烟火气至今仍然盘旋在这些照片中不肯散去。更有意思的是,散布在她的照片中的“后味”(日文单词,与中文的“回味”意思略同),越到后来,越有回味的后劲,而且暖意满满。时隔30年,时间所酿造的味道,终于开始散发馥郁的香味。因此,这是余韵缭绕的照片。

我还想说,这是预见的摄影。也就是说,这是广濑为让今天的我们看到当时的我们而提早准备的照片。对于被漂亮照片教育出来的眼睛,这些照片也许是一份看上去并不那么顺眼的礼物。因为没有过多的笑容,没有整饬的画面,没有漂亮的光影,但那不是当时更真实的我们吗?我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广濑女士拍摄的当年的这些中国照片,并不是只是属于她的个人记忆的视觉文献。那更是一种可能从她的预见(“预”先看“见”到)所看到的有关我们的“失去”的启示录。

在现实的变迁中,除了现实本身的力量,将变动的现实凝固定格下来的摄影,总是让变化变成了“失去”。这是现实与摄影的共谋,既是现实对摄影的让步,也是摄影对于现实能做的一份贡献。我更希望,我们能够从这种“失去”知道如何检点、约束我们今天的行为并更好地走向未来。知道我们的当时,是为了走向更好的今天与明天。摄影或许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被发明出来的。而这也是广濑女士的摄影给我的启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