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北京市发改委解读2019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情况

新京报

关注

原标题:北京市发改委解读今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情况,前三季度三大优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7成 前十月超180亿元技术合同流向津冀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召开“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解读会,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解读了今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情况。记者了解到,今年1到10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182.4亿元。昨日新京报记者专访林恩全,林恩全表示,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在努力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疏整促

动批转型后年收入近千亿元

据介绍,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设定1600公顷拆后土地“留白增绿”目标,2018年完成1683公顷,今年已完成增绿1452.16公顷,建成13处城市森林、60个口袋公园。

比如,丰台丰益出租大院之前都是违建,今年10月建成一所7.2万平方米的惠民公园东高地公园,服务周边居民3万人以上。

腾退的空间很多被引入高端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比如,动物园批发市场转型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以前4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容纳了9万多从业人员,每年贡献税收仅5000万元左右,一年来中移金科、建信金服等60余家重点企业入驻金科新区,年收入近千亿元。

创新

13家产业中试基地亦庄挂牌运营

林恩全表示,“三城一区”是首都科技创新的主平台,也是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注重“聚焦”,加强一区多园产业布局统筹,分园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智造大街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型生态链社区,“城市大脑”加快建设,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更趋完善。

怀柔科学城注重“突破”,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等5大科学装置全部开工建设,第一批5个交叉平台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101中学扩建、雁栖国际社区等项目加快建设,“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

未来科学城和亦庄新城规划面积分别增加至170.6平方公里和225平方公里,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平原新城,是未来首都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科学城注重“搞活”,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引入多元创新主体,形成“混合型”研发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转化”,13家产业中试基地挂牌运营。

据介绍,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成效明显,2018年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36%、比2013年提高0.37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182.4亿元、增长75.8%。

现代服务业

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已实施95项

林恩全表示,近五年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逐步上升,2016年比重首次超八成,2018年达81%,服务业增速保持稳定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平稳增长。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三大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达68.6%。

其中,占经济比重12.7%的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拉动全市GDP增长1.6个百分点。以海淀区为例,海淀信息服务业占全市一半以上,前三季度增加值增长13.8%。

占经济比重10.6%的科技服务业增长8%,主要是受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较高带动,1-10月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增长14.8%。

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正在加快推进。据介绍,177项试点任务已实施95项,制定实施科技、互联网信息8个重点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宝马海外市场数字化公司等170个项目落地。金融业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获批,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等一批外资机构在京落地。

1-10月,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实际利用外资112.2亿美元、占全市的83.4%,占比较去年底提高22.1个百分点。

生态

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林恩全介绍,北京去年对污染源进行解析,移动污染源占比最大,达45%,今年北京下大气力、综合施策,强化对移动污染源进行治理,实施国Ⅲ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在全市域限行等政策,淘汰国Ⅲ标准重型柴油车3.85万辆,推广纯电动汽车29.56万辆,空气质量改善明显,1-10月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

在水环境方面,今年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经过两轮三年行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0.39米,自2016年以来连续4年回升。

北京通过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形成以“郊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一道绿隔地区郊野公园、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为骨干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系,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今年已完成造林绿化24.76万亩。

对话

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创新是北京发展第一动力和唯一出路

11月26日,记者就北京高质量发展专访了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林恩全表示,面对稳中有变的发展形势,北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应变,以进固稳,在这个过程中首都经济既保持了平稳,也提升了质量。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在努力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这几年北京一直在进行“疏解整治促提升”,取得了什么成果?

林恩全:“疏整促”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的城市功能、产业、公共服务和人口的布局都得到了优化。在疏解的过程中,提升也是工作的重点。这几年,“疏整促”在提升方面有很多成绩,比如,对核心区背街小巷进行了环境整治,今年整治任务基本完成,还有通过“留白增绿”增加了一大批城市森林公园、休闲公园和口袋公园,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疏解腾退出来的一些空间用于便民商业网点的补建,满足了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在“疏整促”工作中,产业转型成效也很突出,动物园批发市场的产业转型是疏整促的一个典型案例,将腾退的空间用于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把西城的金融优势和海淀的科技优势结合起来,打造首都金融新的增长点。

新京报: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优势?

林恩全:创新是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北京的唯一出路。大家可以看看这些年的数据,北京的常住人口在下降,城乡建设用地在减少,为什么经济规模还能够扩大呢?靠的就是科技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首都经济的动能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制度越来越活。中关村作为北京创新发展的龙头,始终在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寻求突破,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前不久北京还发布实施“科创30条”,通过赋权激励、破除人才制度壁垒、简化科研管理流程等,切实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二是创新生态越来越好。看最近的新闻报道,刚增选出的两院院士中,北京地区共有59人当选、居全国首位,顶尖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明显。最新的独角兽榜单中,北京82家企业入选、占全国四成。三是创新布局越来越优化。从本市看,“三城一区”是首都科技创新的主平台,也是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从区域看,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成效明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加快构建。

新京报:北京高质量发展,在民生福祉方面有什么体现?

林恩全: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北京市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北京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1.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处于4%左右的低位。就业形势稳定是整个首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只要就业稳,就能够兜住经济发展的底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衡量民生改善的一项重要指标,今年通过个税改革和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调整有效带动居民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1-9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明显快于经济增速。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责任编辑:胡越 SN23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