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90后”小伙儿,竟成了建筑大工匠?

北京日报

关注

原标题:“90后”小伙儿,竟成了建筑大工匠?

“90后”小伙儿成了大工匠?北京建筑圈从业者惊了。

来自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市政集团二处的测量员高学佳今年27岁,最近他又“火”了一把:继两年前获得“北京大工匠”提名奖后,他近日入选由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和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评选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大建筑工匠”名单,北京共有六人入选,他是唯一的“90后”。

有人评价他的经历是“黑马逆袭”,但了解高学佳的同事都说工匠称号“实至名归”。“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容不得半点儿马虎。”高学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坚守测量一线,与仪器和数字为友,他在艰辛枯燥的日常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测量“小白”变“淡定哥”

靠着一身测量本事斩获“建筑工匠”名号的高学佳,刚参加工作时算得上一名实打实的测量“小白”。

大学时高学佳学的专业是市政工程技术,虽然专业课中涉及测量知识,但远远达不到施工要求。2012年刚参加工作,等待他的就是集团重点工程——未来科技城南区鲁疃西路综合管廊工程。初来乍到的他有点儿蒙圈:一同进组的多数新同事都专门学过测量,可他连仪器都不会用。

白天,扛起10多公斤重的全站仪就往工地跑,和师傅讨教后,每次在仪器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晚上,面对密密麻麻的图纸、公式和小数点,高学佳眉头紧锁,再次验算所测点位坐标数值。室友们都出门遛弯儿了,他在宿舍里依然捧着全站仪,一遍遍进行模拟操作。“全站仪就是我的‘武器’,没事就得摆弄摆弄,必须特别熟练。”他的想法很简单。

没过几天,曾对新工作抱有无限憧憬的高学佳心里打起了鼓。每天过着工地、宿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上下班没点儿,休息日也没有,工地位置偏远,买个日用品都需要骑车几公里……这样的日子,他几度想放弃,最后又咬咬牙,说服自己再坚持一阵儿:“虽然工作生活很单调,但真的能静下心来学到东西。”

从连仪器都不会支的测量“小白”到对各种测量基础知识技能熟练于心,高学佳只用了6个月,就连师傅高大春都感慨他学得又快又好,成为不用操心的“绝对主力”。

平日内向低调的他,只有在面对测量工作时才会兴奋地打开话匣子,有股同龄人都没有的沉稳劲儿。他在项目部收获了个新外号——“淡定哥”。

比赛成就最年轻工匠

高学佳也有不淡定的时候。有一次,他因为马虎弄错了一个数据,被师傅立马发现了,师傅一席话让他红了脸:“我们测量员是工程的‘排头兵’,失之毫厘的误差,会给工程和企业造成极为重大的损失!”打那之后,高学佳测量后总会沉下心来反复核验数据,再也没出过差错。

2016年,在北京市建筑工匠技能大赛中,他从几百人中突围进入决赛,站在仪器前,他的心跳在加速,令人窒息的紧张感扑面而来。

在观众热切注视的眼神中,他把赛场当成最熟悉的工地,心情立马平静了下来。支机器、测点位、算数据,日积月累的练习让他测算得又快又准,最后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高学佳的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回到工地后又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借来一摞测量专业书籍,他挑灯夜战,沉浸在测量世界中。

又过了一年,在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挑战大工匠”系列比赛工程测量组实操作业中,他的努力收获了最好的回报:这次比赛没有任何紧张感,在轻松的状态下他连续击败三名种子选手,捧得第一名的成绩。多数人都未曾关注的年轻小将,成为大赛最年轻的大工匠。

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

“90后”建筑工匠是如何炼成的?在他的同事看来,爱钻研是他最大的特质。

高学佳还是位隐藏的“游戏高手”,面对一款新游戏,他也会不断琢磨练习,目标就是要玩得比所有人都好,身边朋友甚至还会欣赏他如何一路“通关”。这样爱钻研的劲儿,他同样用在了工作中,练就了精湛的综合测量技能。

测量不仅是需要技术的熟练工种,也是条件艰苦的体力活儿。每逢冬天,高学佳的手都会冻得发红甚至冻伤。为了测量精准,测量员不能戴手套,还要比施工人员早进场,工地所有角落都要先“蹚”一遍。有一次,直径1.6米的排污管线横在眼前,仪器进不去,只能人蹲着走进去测量。高学佳一手拿尺子一手举手电,走一趟腰酸背疼好几天,就这样坚持干了一年,毫无怨言。

最近,高学佳所在的来广营北路综合管廊工程还用上了带GPS功能的新机器,定位更准、效率更高,他是第一个把新机器摸熟练的测量员。

“其实我没这么优秀,只不过是听师傅的教导,对每一个测量数据都负责。”高学佳说着,一把抹去顺着鬓角流下的汗水。哪怕在平凡岗位上,也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这是“90后”工匠炼成的“密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