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导演康洪雷:艺术得有粗糙感,才有生命力
原标题:专访丨导演康洪雷:艺术得有粗糙感,才有生命力
8月26日,康洪雷担任总导演、张寒冰导演的电视剧《陆战之王》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开播。播出之前,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康洪雷。作为一个永远坐在监视器后面的人,他特别不乐意被“拱”到“前面”发言或者受访:“我们把所有的话都讲在戏里了,你突然得站到台前,一遍一遍去说,就觉得特别无聊。”
但为了作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慢慢我安慰自己,我就再说一遍,无外乎是把我的故事再完善一点,讲给大家听。但也别忘了,艺术太成熟了,就会圆滑之感。它得有粗糙感,那种一往无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康洪雷 资料图
曾经创作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经典剧集的康洪雷,这两年筹备自己作品的同时,还很重视扶持团队中的年轻创作者。“我年龄越来越大,徒弟们越来越成熟,总要扶持他们独当一面。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他不像我们那个时代,按部就班地走,还是有机会的。现在机会可能更少一些了。”在康洪雷看来,这是一种责任。 《士兵突击》剧照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
《陆战之王》就是在这种责任中应运而生。有一次,张寒冰跟康洪雷说起,想做一个坦克兵的故事。康洪雷觉得:如果你能做好人物,做好这个科技含量,你能找到角度,那当然是个好题材。康洪雷着手帮助张寒冰推进这个项目,他参与在前期对剧本的讨论拿捏,包括演员的选择。两人也有观点不同的时候,“甚至到了现在,我们可能还是有些分歧”,但在康洪雷看来,创作者之间,分歧是正常的,既然是扶持年轻人,那就要尊重张寒冰的观点,放手让他去做。对于《陆战之王》,康洪雷这次选择给予了张寒冰极大的创作空间,“他本来天地自由,就是指挥官,那你突然到了跟前,你说人家听你不听你的。”直到后来看到剪辑,康洪雷觉得,张寒冰在这部戏的艺术创作和呈现上,有其独到之处。
《陆战之王》剧照
张寒冰自中戏毕业后就跟着康洪雷,从场记,导演助理,副导演,执行导演一步步走到导演的位置上。康洪雷表示这是他对团队里年轻人的要求。“因为我就是这么干的,在我眼里他们也得这么干。”康洪雷坚持,要成为导演,必须经历剧组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了解整体工艺流程,他觉得这样以后做导演,才做得踏实,起码工艺步骤不会掉链子。“你必须前期后期要去跟,否则的话将来你独立执导,为什么那是全景?为什么这拍特写?后期剪辑怎么建立故事结构?这些你知道吗?”
《陆战之王》剧照
康洪雷的另一个坚持,是“艺术不可以用低俗庸俗的方式来表达生活”。小时候在班上做小品,康洪雷一个上午能排五个,却被老师在课上怒斥“滚出去”。老师不夸他有想象力,反而批评他的作品“低俗”。老师说:“你必须用高尚的眼光和健康的眼光,来捕捉生活,来高于生活。”17岁的康洪雷,站在门外罚站,满心不服。
而时隔多年,康洪雷感激老师的话。他用高尔基的《海燕》举例,在暴风雨来临前飞向天空的海燕,是勇者的化身,鼓舞了无数人。他认为,好的作品,要让人看完后有自豪感,有自信心。“你是给人提供精神食粮的,粮食必须要有安全感,一个道理是吧?食品安全,你精神也得安全。”
康洪雷 资料图
【对话】
澎湃新闻:前期和团队的沟通,你主要跟大家聊了些什么?
康洪雷:很多都聊,比如,我们要拿这个剧本干什么。首先这个剧本我们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未来兵种协同作战。协同是未来,我们现在三军一兵种,必须要协同作战。别说军队,协同在各行各业都是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协同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各个个性非常张扬,你怎么从个性走到大家心甘情愿的协同呢?协同是有牺牲的,它考验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
第二个沟通就是关于桥段和人物。青年导演往往特别喜欢桥段,但像我们就特别注重人物,必须把人物做得非常真实,非常多侧面。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我们记住的全是人。情节应该是从人物关系建立的。但现在很多青年导演先梳理桥段,然后在情节桥段中产生人。也不能说人家,艺术无对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时候也会有争执,到现在,我们对这个戏还有分歧。从人物出发,还是情节出发,我依然保持自己的意见。但意见归意见,你要放手让他做,一切由市场和观众来评价。那么就交给他,我不去干涉。后来通过他回来跟我讲,包括看了一些东西,就在他年龄的导演上应该是不错的。
陈晓在《陆战之王》中饰演张能量
澎湃新闻:关于陈晓的选择,有些意外。很难想象他演军人。
康洪雷:因为这个角色就是看似嘴上话不多,其实特别有主意的这么一个男孩子,还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是一个对科技在没当兵之前就有认识的人。陈晓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陈晓喜欢科技,爱玩电子车,他有自己的一套,他能长期沉浸在其中。所以角色和他不谋而合。
还有陈晓身上可能有一种挺“独”的东西,很符合这个戏。你到了部队,你必须要过集体的生活,要协同在一块去努力,那就会出现了矛盾。你自由的个性。在部队这样一个特殊文化当中,要求无条件的服从,对于一个充满个性的人怎么办?这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能黏合在一起?这种过程,我觉得是这个戏将来很好的一个看点。
澎湃新闻:所以能不能理解为陈晓那个角色,能代表当下新一代年轻军人,比较不同以往的形象?
康洪雷: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充实军队。军队除了保持优秀传统,更要有新鲜的血液和有头脑的青年人进入这样一个,我认为是世界最高级别的,一个有科技含量、有团队协同能力的职业当中去。我们不能只要听话的,我们得要有个性的,有对事物认识特别快的,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兵员素质才能有所提高。
澎湃新闻:我觉得听上去这个故事,像是这些年轻人要适应军队环境,但同时也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军队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人与环境在相互作用?
康洪雷:除了军队环境对人的影响,现在军队的环境也更加尊重个人。你还用传统的方式来带兵,不可能。部队也是在发生变化,连衣服都发生了变化,连裤衩都发生变化,更加人性化功能化。它不是说一拍脑门就艰苦朴素,像过去的裤衩,一趟越野跑下来,大腿都全磨破了,现在不会了。别以为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土八路”,已经用科技武装到牙齿了,甚至是武装到头脑。
王雷饰演牛努力
澎湃新闻:另外《陆战之王》中还有个人物,牛努力,他和陈晓这个角色是完全不一样的。
康洪雷:王雷演的这个人物,他身上带有传统的东西。他是兵王,尽管如此,但身上也有焦虑和不自信,为什么?未来的军事突飞猛进地发展,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你使用的作战方式都在变,我们要跟着一起变。说起来容易,你要变得彻底,很难的。然后你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兵,新的年轻人,他们对科技不陌生,他们不像过去农村兵,进了军队一切从头学起。所以新一代到了军队一学就会。这对你那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你又是一个老兵,你还得管着他们,还不能强压,你得处处比他们强,让他们服气。
澎湃新闻:所以他会有一种前浪面对后浪的那种复杂心情。
康洪雷: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方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让你又兴奋又焦虑,你稍不努力,后面的人就会超过你。
澎湃新闻:像牛努力这个角色,他面对“后浪”会有焦虑。作为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导演,你会有焦虑吗?有这种担心吗?
康洪雷:肯定有。所以才要不断去学习,你要没有学习,你就固步自封。一个导演学不学习,从作品就能看出来。特别是电视剧,几十集那么长,一个创作人员的所有,全部展示在其中,藏不了的,连你内心深处最不能讲的东西都暴露无遗。所以你要还想往前走,还想从事这一行,你就得学习。《陆战之王》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老兵,除了你业务熟练,技术出众,还有呢?现在可不是只是业务熟练,技术出众就能解决问题的。你要面对新的形势下,你要不断发生变化,你要适应和掌握它,那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不学就淘汰下去。就跟我们开车似的,大家都同时出发,有人半路抛锚,有人一直开下去,什么原因?也是这个道理。
澎湃新闻:我看楼下挂着“激情岁月”四个字,跟你聊天,也会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有激情的人,就让我对照到了我们现在一些年轻人,他们似乎对于宏大题材、主旋律作品天然有排斥,他们还特别佛系。
康洪雷:我很信一些事情,这个信不是盲目的信,而是我研究了解之后的信。明白吗?当你信的时候和不信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国家也好,文化也好,我们都是有责任的。如果你做得不够,做得很假,那是因为你不信,你都不信,你怎么让观众信呢?而且现在年轻人,接触的都是碎片化的东西,一有什么就网络搜索,但搜索出来的词条,就那么些很浅的内容。
说一千道一万,创作者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你特别相信一个东西,而且那个东西始终鼓舞着你,那你把它做成一个故事,通过几个人物讲给大家听,我相信到时候不敢说全天下人都相信你,也一定有一小撮人会相信,就够了,够了。不然你就在那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人家看完以后跟你想的大相径庭。
创作还是要埋头干,就像割麦子。割麦时,大家都一块低着脑袋割,割完一茬捆上再低着头,聊着天,还有蛐蛐,呦,这还有一波鸟蛋,你看它充满了快乐!没人敢抬头,一抬头你就瘫那了,前头还一望无际呢。所以低着脑袋干活是有愉快感的,因为会有奇迹出现:当你猛抬头的时候,发现你想要的那些东西都在你跟前。
《陆战之王》剧照
但为了作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慢慢我安慰自己,我就再说一遍,无外乎是把我的故事再完善一点,讲给大家听。但也别忘了,艺术太成熟了,就会圆滑之感。它得有粗糙感,那种一往无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康洪雷 资料图
曾经创作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经典剧集的康洪雷,这两年筹备自己作品的同时,还很重视扶持团队中的年轻创作者。“我年龄越来越大,徒弟们越来越成熟,总要扶持他们独当一面。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他不像我们那个时代,按部就班地走,还是有机会的。现在机会可能更少一些了。”在康洪雷看来,这是一种责任。 《士兵突击》剧照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
《陆战之王》就是在这种责任中应运而生。有一次,张寒冰跟康洪雷说起,想做一个坦克兵的故事。康洪雷觉得:如果你能做好人物,做好这个科技含量,你能找到角度,那当然是个好题材。康洪雷着手帮助张寒冰推进这个项目,他参与在前期对剧本的讨论拿捏,包括演员的选择。两人也有观点不同的时候,“甚至到了现在,我们可能还是有些分歧”,但在康洪雷看来,创作者之间,分歧是正常的,既然是扶持年轻人,那就要尊重张寒冰的观点,放手让他去做。对于《陆战之王》,康洪雷这次选择给予了张寒冰极大的创作空间,“他本来天地自由,就是指挥官,那你突然到了跟前,你说人家听你不听你的。”直到后来看到剪辑,康洪雷觉得,张寒冰在这部戏的艺术创作和呈现上,有其独到之处。
《陆战之王》剧照
张寒冰自中戏毕业后就跟着康洪雷,从场记,导演助理,副导演,执行导演一步步走到导演的位置上。康洪雷表示这是他对团队里年轻人的要求。“因为我就是这么干的,在我眼里他们也得这么干。”康洪雷坚持,要成为导演,必须经历剧组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了解整体工艺流程,他觉得这样以后做导演,才做得踏实,起码工艺步骤不会掉链子。“你必须前期后期要去跟,否则的话将来你独立执导,为什么那是全景?为什么这拍特写?后期剪辑怎么建立故事结构?这些你知道吗?”
《陆战之王》剧照
康洪雷的另一个坚持,是“艺术不可以用低俗庸俗的方式来表达生活”。小时候在班上做小品,康洪雷一个上午能排五个,却被老师在课上怒斥“滚出去”。老师不夸他有想象力,反而批评他的作品“低俗”。老师说:“你必须用高尚的眼光和健康的眼光,来捕捉生活,来高于生活。”17岁的康洪雷,站在门外罚站,满心不服。
而时隔多年,康洪雷感激老师的话。他用高尔基的《海燕》举例,在暴风雨来临前飞向天空的海燕,是勇者的化身,鼓舞了无数人。他认为,好的作品,要让人看完后有自豪感,有自信心。“你是给人提供精神食粮的,粮食必须要有安全感,一个道理是吧?食品安全,你精神也得安全。”
康洪雷 资料图
【对话】
澎湃新闻:前期和团队的沟通,你主要跟大家聊了些什么?
康洪雷:很多都聊,比如,我们要拿这个剧本干什么。首先这个剧本我们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未来兵种协同作战。协同是未来,我们现在三军一兵种,必须要协同作战。别说军队,协同在各行各业都是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协同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各个个性非常张扬,你怎么从个性走到大家心甘情愿的协同呢?协同是有牺牲的,它考验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
第二个沟通就是关于桥段和人物。青年导演往往特别喜欢桥段,但像我们就特别注重人物,必须把人物做得非常真实,非常多侧面。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我们记住的全是人。情节应该是从人物关系建立的。但现在很多青年导演先梳理桥段,然后在情节桥段中产生人。也不能说人家,艺术无对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时候也会有争执,到现在,我们对这个戏还有分歧。从人物出发,还是情节出发,我依然保持自己的意见。但意见归意见,你要放手让他做,一切由市场和观众来评价。那么就交给他,我不去干涉。后来通过他回来跟我讲,包括看了一些东西,就在他年龄的导演上应该是不错的。
陈晓在《陆战之王》中饰演张能量
澎湃新闻:关于陈晓的选择,有些意外。很难想象他演军人。
康洪雷:因为这个角色就是看似嘴上话不多,其实特别有主意的这么一个男孩子,还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是一个对科技在没当兵之前就有认识的人。陈晓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陈晓喜欢科技,爱玩电子车,他有自己的一套,他能长期沉浸在其中。所以角色和他不谋而合。
还有陈晓身上可能有一种挺“独”的东西,很符合这个戏。你到了部队,你必须要过集体的生活,要协同在一块去努力,那就会出现了矛盾。你自由的个性。在部队这样一个特殊文化当中,要求无条件的服从,对于一个充满个性的人怎么办?这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能黏合在一起?这种过程,我觉得是这个戏将来很好的一个看点。
澎湃新闻:所以能不能理解为陈晓那个角色,能代表当下新一代年轻军人,比较不同以往的形象?
康洪雷: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充实军队。军队除了保持优秀传统,更要有新鲜的血液和有头脑的青年人进入这样一个,我认为是世界最高级别的,一个有科技含量、有团队协同能力的职业当中去。我们不能只要听话的,我们得要有个性的,有对事物认识特别快的,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兵员素质才能有所提高。
澎湃新闻:我觉得听上去这个故事,像是这些年轻人要适应军队环境,但同时也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军队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人与环境在相互作用?
康洪雷:除了军队环境对人的影响,现在军队的环境也更加尊重个人。你还用传统的方式来带兵,不可能。部队也是在发生变化,连衣服都发生了变化,连裤衩都发生变化,更加人性化功能化。它不是说一拍脑门就艰苦朴素,像过去的裤衩,一趟越野跑下来,大腿都全磨破了,现在不会了。别以为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土八路”,已经用科技武装到牙齿了,甚至是武装到头脑。
王雷饰演牛努力
澎湃新闻:另外《陆战之王》中还有个人物,牛努力,他和陈晓这个角色是完全不一样的。
康洪雷:王雷演的这个人物,他身上带有传统的东西。他是兵王,尽管如此,但身上也有焦虑和不自信,为什么?未来的军事突飞猛进地发展,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你使用的作战方式都在变,我们要跟着一起变。说起来容易,你要变得彻底,很难的。然后你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兵,新的年轻人,他们对科技不陌生,他们不像过去农村兵,进了军队一切从头学起。所以新一代到了军队一学就会。这对你那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你又是一个老兵,你还得管着他们,还不能强压,你得处处比他们强,让他们服气。
澎湃新闻:所以他会有一种前浪面对后浪的那种复杂心情。
康洪雷: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方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让你又兴奋又焦虑,你稍不努力,后面的人就会超过你。
澎湃新闻:像牛努力这个角色,他面对“后浪”会有焦虑。作为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导演,你会有焦虑吗?有这种担心吗?
康洪雷:肯定有。所以才要不断去学习,你要没有学习,你就固步自封。一个导演学不学习,从作品就能看出来。特别是电视剧,几十集那么长,一个创作人员的所有,全部展示在其中,藏不了的,连你内心深处最不能讲的东西都暴露无遗。所以你要还想往前走,还想从事这一行,你就得学习。《陆战之王》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老兵,除了你业务熟练,技术出众,还有呢?现在可不是只是业务熟练,技术出众就能解决问题的。你要面对新的形势下,你要不断发生变化,你要适应和掌握它,那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不学就淘汰下去。就跟我们开车似的,大家都同时出发,有人半路抛锚,有人一直开下去,什么原因?也是这个道理。
澎湃新闻:我看楼下挂着“激情岁月”四个字,跟你聊天,也会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有激情的人,就让我对照到了我们现在一些年轻人,他们似乎对于宏大题材、主旋律作品天然有排斥,他们还特别佛系。
康洪雷:我很信一些事情,这个信不是盲目的信,而是我研究了解之后的信。明白吗?当你信的时候和不信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国家也好,文化也好,我们都是有责任的。如果你做得不够,做得很假,那是因为你不信,你都不信,你怎么让观众信呢?而且现在年轻人,接触的都是碎片化的东西,一有什么就网络搜索,但搜索出来的词条,就那么些很浅的内容。
说一千道一万,创作者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你特别相信一个东西,而且那个东西始终鼓舞着你,那你把它做成一个故事,通过几个人物讲给大家听,我相信到时候不敢说全天下人都相信你,也一定有一小撮人会相信,就够了,够了。不然你就在那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人家看完以后跟你想的大相径庭。
创作还是要埋头干,就像割麦子。割麦时,大家都一块低着脑袋割,割完一茬捆上再低着头,聊着天,还有蛐蛐,呦,这还有一波鸟蛋,你看它充满了快乐!没人敢抬头,一抬头你就瘫那了,前头还一望无际呢。所以低着脑袋干活是有愉快感的,因为会有奇迹出现:当你猛抬头的时候,发现你想要的那些东西都在你跟前。
《陆战之王》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