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梳理,打开文化论著教学之门的钥匙

山西晚报
原标题:对比梳理,打开文化论著教学之门的钥匙
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而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上两座对立统一的高峰,又有当初孔子问道于老子,所以二者既存在不同点,又存在相同点。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反而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
一、儒道两家之间的统一性
1.思想观点有共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2.学说内容有互渗。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再看道家,先秦老庄之学排挤儒学,然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形而上之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3.文化整体有共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精神支柱,即儒、释、道。三者之中,儒学是主干,释、道是辅翼。中国传统文化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儒道两家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4.修习信仰有兼容。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其义理是相通的。
二、儒道两家人生追求的相异性
1.儒家的人生追求:修齐治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就人生观而言,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他们刚刚打开书本开始读书的时候,无不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读书目的,无不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理想。年幼时,自然是由长辈向他们灌输这一思想;年龄再大一点,他们便自觉地以治国为己任,认为凭个人的才能取卿相之位来辅佐天子、平定天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孔子为士人设计的人生道路,除了“出”之外,还有“处”。孔子在政治上多次失败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仕途是险恶的。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任何人,特别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在生活中应该多一些伸缩性,只知伸而不知缩,或只知缩而不知伸,注定要在社会中碰壁。
2.道家的人生追求:逍遥适意。道家思想核心仅为一个“道”,这里的“道”应该是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在继承了老子“道”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认为人生应该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无为而治”的理念是道家学派的政治理想。
庄子在论述治国思想的同时,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庄子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呼吁,如何努力,在这个衣食匮乏、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人的肉体自由都是极其有限的,于是,他就特别重视人的精神自由。
适意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适意生活风气最为盛行的时期: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道家看重人生的适意和自由,后来这一主张又为禅宗所吸收。释灵澄有一首《西来意颂》,写得很是潇洒: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五灯会元》卷十五)
3.儒家与道家的人生观在对待外部世界上表现为入世与出世的根本差异,同样,在面对自身,在人生态度上也表现出不同。儒家所追求的是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情绪在人生中都能够得到满足,这种满足需要用安贫乐道来体现。“为万世开太平”,是其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同样的,道家也追求乐生,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生死没有那样执着。他们崇尚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因此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也不自然地反映了一种无谓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后来的发展中却逐渐走向了一种矛盾的整合,一方面他们不断通过炼丹等途径达到长生成仙,但嘴里又叫嚣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儒家认为人生难得,既生为人,就应该把握人生,尽其在我,发挥人的重大作用。孔子讲:“修己以安人。”(《大学》)加以发挥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人的一生就应该为这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竭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巨大工程做出贡献。而道家却并不对此多做苛求。
三、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
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
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实际上,在治国理念上,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做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自己有为。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类文明进步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这就是忧患意识。
四、儒道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继承。同样,道家所讲的“自然”“无欲”“无为”等,也包含了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简单接受。而在剔除了其中的思想糟粕后,这些道德范畴和思想观念,就可能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的补充。例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好,个人也好,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不能唯利是图。而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辩,重义轻利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相关矛盾仍有现实意义。自然,这里所说的“义”不仅仅是道义之义,它理应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即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包括对法制精神和经济规律的尊重,即可以引进现代意识,在此基础上,重利而不轻义。
一个民族的现在、未来源于其对历史的承继,所以,我们对儒道等诸子百家思想文化的学习既是对自己本民族历史的承继,也是解决好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去创造其极富生机的未来。
经过对儒道两家思想文化的对比梳理,也就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化论著教学之门的钥匙,打开这扇门,我们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内涵有了较深刻和全面的了解,然后把最核心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面对考题的时候有方向有底气。
李爱华(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崇仁中学)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