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芬兰人的噩梦》走红:“社交恐惧症”患者的集体治疗?
原标题:漫画《芬兰人的噩梦》走红:“社交恐惧症”患者的集体治疗?
画出“社恐患者”的内心戏
一组关于芬兰人排队的照片曾在网上走红,照片中,排队的人之间通常相距一米以上,保持充分的距离,被称为“社交恐惧式排队”。芬兰式社交以极度重视个人空间和隐私而著名,喜欢独处、内向腼腆、“文明而冷漠”被视为芬兰人的标签,“社恐患者的天堂”因此声名远播。
芬兰式排队(图片来源于网络)
芬兰平面设计师卡罗利娜·科尔霍宁(Karoliina Korhonen)在系列漫画《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Finnish Nightmares)中,以简洁生动的线条勾画了芬兰日常生活中的“社恐”时刻,比如和陌生人同乘一部电梯会尴尬万分;在公交车上宁愿站着,也不愿挨着陌生人坐下;准备出门时小心翼翼,生怕在走廊上碰到邻居……
这一漫画在社交网络上迅速走红并集结出版,目前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系列漫画《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作者卡罗利娜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她从2015年开始创作这些作品,起初是画给几个外国朋友看的,配上了简单的英文,没想到传上网后一夜之间获赞无数,许多读者表示“画出了我的内心戏”。对漫画内容的感同身受跨越了国界,给她留言的读者来自英国、巴西、印尼……但最令她讶异的还是来自中国的反响。
作者卡罗利娜(左一)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2019年4月。
该书中文版于2018年6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上市一个月即加印,目前在豆瓣网上已有近5000人评分,不少读者表示与漫画中人深有同感,留言称“觉得自己跟芬兰人很像”“边看边内心狂喊‘是我啊!’”“完全是社恐患者的精准写照”。
这一漫画甚至催生了一个新词来形容社交尴尬:“精芬”,即“精神上的芬兰人”,“泛指像芬兰人一样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芬兰人的噩梦》的豆瓣图书条目下有大批自称“精芬”的读者出没。对读者而言,“找到组织”的欣喜之处在于惊悉“原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于是不用再为自己的尴尬而尴尬。
豆瓣网上的评论
英文网站“第六声”(Sixth Tone)首先报道了中国年轻人对这些漫画的追捧,《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相继关注这一现象,称它反映了生活在拥挤城市的人们对充满侵扰、咄咄逼人的公共生活的焦虑。
芬兰国家旅游局则趁热打铁推出广告,欢迎“精芬”前往芬兰旅游,“租一个与你投缘的芬兰人”,“帮你找到你内心的宁静”,“快速成为最幸福的‘精芬’”。
芬兰国家旅游局官方微博
“人们渴望私人空间,全世界都一样”
《芬兰人的噩梦》主人公马蒂(Matti)是一位“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面对不得不进行社交的场合时,内心会有小小的挣扎。
戴小蓝帽的是漫画主人公马蒂,“马蒂”是一个常用的芬兰名字。
在作者卡罗利娜看来,马蒂不仅希望自己获得充分的私人空间,更在意的是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保持恰当的距离。卡罗利娜坦言漫画突然受到大量关注曾令她感到十分意外和慌张,但当逐渐适应以后,她开始思考其中原因:“也许人们都渴望不被打扰的私人空间,全世界都一样。”
“其实并非所有的芬兰人都内向、腼腆,也有爱说话、不尴尬、喜欢社交的人。但即便是这样的读者看过漫画以后,也感觉到心里深处某个角落也有一个马蒂。” 卡罗利娜说。
日本视频博主上传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系列漫画在日本已经出版到第二部,有日本视频博主上传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对许多场景表示感同身受,“尤其是,当你准备进电梯准备下楼,听到邻居也正在来的路上,就会很纠结:要不要等一等?我听到邻居在开门了……但我不喜欢这样……”这位博主还表示,常听说日本人和芬兰人在某些方面很相像,书中描绘的内容更是如此。
日本视频博主表示对一些场景感同身受
中国读者的热情似乎更在卡罗利娜的意料之外。“去年夏天我听说马蒂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我当时有点懵。我没想到千里之外的中国人会和芬兰人一样喜欢马蒂。”
卡罗利娜近日受邀来华举行读者见面会,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遇到许多友善的中国人,“我感觉他们看起来都像马蒂,有些腼腆、害羞,但是非常真诚。”
她表示,在未来更新的漫画中,可能会加入中国元素,给马蒂安排中国奇遇,也考虑给他配一只宠物猫——在社交属性上,独立、傲娇的猫显然比狗更契合马蒂的气质。
作者卡罗利娜(右一)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
对话卡罗利娜:“社恐”们分享彼此的故事,像是一种“集体治疗”
澎湃新闻:这个系列漫画目前有多少种语言的译本?你都去过那些国家吗?
卡罗利娜:据我所知已经被翻译成芬兰语(一开始我是用英文写的)、斯洛文尼亚语、韩语、日语、中文。也许还有更多,出版方正在安排。这些国家中,除了芬兰以外我只去过中国。
澎湃新闻:那么来中国这些天的旅程,有没有帮助你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在这里流行起来?
卡罗利娜:有一些理解。我能感觉到我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尽管我无法准确地描述它。比如人们的说话和交谈很亲切,不是美国式的那种自来熟,但它是真诚的。同时我们都有各自的分寸感,以一种礼貌的方式保持恰当的距离,这是我觉得很棒的一点。
澎湃新闻:你觉得你的读者有什么共同点吗?
卡罗利娜:内向、害羞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芬兰“特产”,其实全世界都有这样的人。只不过芬兰的文化、社会环境对于这样性格的人是友好的。但不是说所有芬兰人都这样。
澎湃新闻:具体而言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卡罗利娜:在芬兰文化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打扰别人,这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一个不被侵扰的生活。在芬兰,如果你想一个人待着,不会感到任何不便,因为通常不会有人前来打扰。我们不轻易和陌生人寒暄,因为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享受一个人的空间。即便是名人、总统走在马路上,也不会有人上前打招呼、拍照、围观。所以,大概是这种环境,使得许多芬兰人看起来是含蓄、腼腆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真的需要开口寻求帮助,芬兰人也绝不会拒绝的。
《芬兰人的噩梦》,[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著,李浚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澎湃新闻:这个系列漫画最早是在社交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有哪些网友的反馈让您印象深刻?
卡罗利娜:说实话,中国读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我真的从未想到,它在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除此以外,我想我最早看到的芬兰以外的反馈,是来自印度尼西亚或者巴西。当这些遥远国家的读者给我留言说:“马蒂简直就是我本人!”我惊呆了。我想,哇哦,真的吗?
还有一位英国的女士,她说她的丈夫行为处事简直和芬兰人一模一样。她告诉我很多生活中的情况,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马蒂,我当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感觉我能单独为他画一组漫画。
我特别喜欢读者跟我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分享那些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特别像“芬兰人的噩梦”的时刻。有人说,这就像是我们这种性格的人的一种“集体治疗”(group therapy)。我喜欢这样。马蒂的故事还会继续,读者们分享的故事也一定会成为我的灵感和素材来源。
一组关于芬兰人排队的照片曾在网上走红,照片中,排队的人之间通常相距一米以上,保持充分的距离,被称为“社交恐惧式排队”。芬兰式社交以极度重视个人空间和隐私而著名,喜欢独处、内向腼腆、“文明而冷漠”被视为芬兰人的标签,“社恐患者的天堂”因此声名远播。
芬兰式排队(图片来源于网络)
芬兰平面设计师卡罗利娜·科尔霍宁(Karoliina Korhonen)在系列漫画《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Finnish Nightmares)中,以简洁生动的线条勾画了芬兰日常生活中的“社恐”时刻,比如和陌生人同乘一部电梯会尴尬万分;在公交车上宁愿站着,也不愿挨着陌生人坐下;准备出门时小心翼翼,生怕在走廊上碰到邻居……
这一漫画在社交网络上迅速走红并集结出版,目前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系列漫画《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作者卡罗利娜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她从2015年开始创作这些作品,起初是画给几个外国朋友看的,配上了简单的英文,没想到传上网后一夜之间获赞无数,许多读者表示“画出了我的内心戏”。对漫画内容的感同身受跨越了国界,给她留言的读者来自英国、巴西、印尼……但最令她讶异的还是来自中国的反响。
作者卡罗利娜(左一)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2019年4月。
该书中文版于2018年6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上市一个月即加印,目前在豆瓣网上已有近5000人评分,不少读者表示与漫画中人深有同感,留言称“觉得自己跟芬兰人很像”“边看边内心狂喊‘是我啊!’”“完全是社恐患者的精准写照”。
这一漫画甚至催生了一个新词来形容社交尴尬:“精芬”,即“精神上的芬兰人”,“泛指像芬兰人一样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芬兰人的噩梦》的豆瓣图书条目下有大批自称“精芬”的读者出没。对读者而言,“找到组织”的欣喜之处在于惊悉“原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于是不用再为自己的尴尬而尴尬。
豆瓣网上的评论
英文网站“第六声”(Sixth Tone)首先报道了中国年轻人对这些漫画的追捧,《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相继关注这一现象,称它反映了生活在拥挤城市的人们对充满侵扰、咄咄逼人的公共生活的焦虑。
芬兰国家旅游局则趁热打铁推出广告,欢迎“精芬”前往芬兰旅游,“租一个与你投缘的芬兰人”,“帮你找到你内心的宁静”,“快速成为最幸福的‘精芬’”。
芬兰国家旅游局官方微博
“人们渴望私人空间,全世界都一样”
《芬兰人的噩梦》主人公马蒂(Matti)是一位“典型的芬兰人”,“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面对不得不进行社交的场合时,内心会有小小的挣扎。
戴小蓝帽的是漫画主人公马蒂,“马蒂”是一个常用的芬兰名字。
在作者卡罗利娜看来,马蒂不仅希望自己获得充分的私人空间,更在意的是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保持恰当的距离。卡罗利娜坦言漫画突然受到大量关注曾令她感到十分意外和慌张,但当逐渐适应以后,她开始思考其中原因:“也许人们都渴望不被打扰的私人空间,全世界都一样。”
“其实并非所有的芬兰人都内向、腼腆,也有爱说话、不尴尬、喜欢社交的人。但即便是这样的读者看过漫画以后,也感觉到心里深处某个角落也有一个马蒂。” 卡罗利娜说。
日本视频博主上传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系列漫画在日本已经出版到第二部,有日本视频博主上传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对许多场景表示感同身受,“尤其是,当你准备进电梯准备下楼,听到邻居也正在来的路上,就会很纠结:要不要等一等?我听到邻居在开门了……但我不喜欢这样……”这位博主还表示,常听说日本人和芬兰人在某些方面很相像,书中描绘的内容更是如此。
日本视频博主表示对一些场景感同身受
中国读者的热情似乎更在卡罗利娜的意料之外。“去年夏天我听说马蒂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我当时有点懵。我没想到千里之外的中国人会和芬兰人一样喜欢马蒂。”
卡罗利娜近日受邀来华举行读者见面会,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遇到许多友善的中国人,“我感觉他们看起来都像马蒂,有些腼腆、害羞,但是非常真诚。”
她表示,在未来更新的漫画中,可能会加入中国元素,给马蒂安排中国奇遇,也考虑给他配一只宠物猫——在社交属性上,独立、傲娇的猫显然比狗更契合马蒂的气质。
作者卡罗利娜(右一)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
对话卡罗利娜:“社恐”们分享彼此的故事,像是一种“集体治疗”
澎湃新闻:这个系列漫画目前有多少种语言的译本?你都去过那些国家吗?
卡罗利娜:据我所知已经被翻译成芬兰语(一开始我是用英文写的)、斯洛文尼亚语、韩语、日语、中文。也许还有更多,出版方正在安排。这些国家中,除了芬兰以外我只去过中国。
澎湃新闻:那么来中国这些天的旅程,有没有帮助你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在这里流行起来?
卡罗利娜:有一些理解。我能感觉到我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尽管我无法准确地描述它。比如人们的说话和交谈很亲切,不是美国式的那种自来熟,但它是真诚的。同时我们都有各自的分寸感,以一种礼貌的方式保持恰当的距离,这是我觉得很棒的一点。
澎湃新闻:你觉得你的读者有什么共同点吗?
卡罗利娜:内向、害羞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芬兰“特产”,其实全世界都有这样的人。只不过芬兰的文化、社会环境对于这样性格的人是友好的。但不是说所有芬兰人都这样。
澎湃新闻:具体而言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卡罗利娜:在芬兰文化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打扰别人,这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一个不被侵扰的生活。在芬兰,如果你想一个人待着,不会感到任何不便,因为通常不会有人前来打扰。我们不轻易和陌生人寒暄,因为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享受一个人的空间。即便是名人、总统走在马路上,也不会有人上前打招呼、拍照、围观。所以,大概是这种环境,使得许多芬兰人看起来是含蓄、腼腆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真的需要开口寻求帮助,芬兰人也绝不会拒绝的。
《芬兰人的噩梦》,[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著,李浚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澎湃新闻:这个系列漫画最早是在社交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有哪些网友的反馈让您印象深刻?
卡罗利娜:说实话,中国读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我真的从未想到,它在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除此以外,我想我最早看到的芬兰以外的反馈,是来自印度尼西亚或者巴西。当这些遥远国家的读者给我留言说:“马蒂简直就是我本人!”我惊呆了。我想,哇哦,真的吗?
还有一位英国的女士,她说她的丈夫行为处事简直和芬兰人一模一样。她告诉我很多生活中的情况,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马蒂,我当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感觉我能单独为他画一组漫画。
我特别喜欢读者跟我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分享那些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特别像“芬兰人的噩梦”的时刻。有人说,这就像是我们这种性格的人的一种“集体治疗”(group therapy)。我喜欢这样。马蒂的故事还会继续,读者们分享的故事也一定会成为我的灵感和素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