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走进中俄东北跨境铁路运输走廊:现存问题是什么

参考消息

关注

原标题:走进中俄东北跨境铁路运输走廊(二):现存问题

编者按: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加快中俄边界地区跨境铁路运输走廊的建设,对推动两国毗邻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东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中俄利用俄罗斯远东铁路网络构建跨境铁路运输走廊具有现实可行性。目前,中俄东北跨境铁路运输合作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果,解决问题,是推动毗邻边疆地区跨境铁路运输更快更好发展的主要任务。

作者:张丽,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闵融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消息网2月2日报道 中俄东北跨境铁路运输走廊的构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厘清问题所在有利于推动两国边境地区物流沟通的进一步发展。

跨境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虽然围绕边境地区的互联互通,中俄两国达成了一些政府间合作协议,但实施进程相当缓慢。同江铁路大桥建设议定书签订于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才正式签署合作建设同江铁路大桥的协议。尽管2009年该项目作为重点项目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而且根据两国政府间的协议,大桥应于2015年建成通车,但2014年中方路段开工后,俄方路段却迟至2016年6月才正式动工。

2017年6月,中方主桥、引桥、铁路换装站等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而俄方桥段才完成一号桥墩主体的建造,二号桥墩刚完成承台施工,三号桥墩完成钢板桩围堰,四号桥墩正在进行钢板桩围堰施工。黑龙江省政府曾预计同江铁路大桥将于2018年6月建成通车。但直至2018年6月14日,同江铁路大桥仍是一座“断桥”,没有连接迹象。“滨海—1号”、“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建设的倡议自2015年12月提出后,目前仍在进行论证和研究,俄政府预计到2020年才能完成。

吉林珲春和滨海边疆区卡梅绍瓦亚口岸之间的国际铁路通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段长仅26.7公里的口岸对接铁路的敷设历经7年,1999年建成通车后,由于俄方借口俄境内口岸联检设施不完善于2002年和2004年两度单方面关闭铁路口岸而停运,直至2013年8月才恢复运营。致使中国境内已修至珲春中俄边界的铁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好从事国内运输。俄方延期履行协议,不仅意味着中国先期投入的大量资金不能按期回笼,而且存在着中方一侧已经建成的部分有成为烂尾工程的风险。

应该说,中俄毗邻边境地区的铁路交通合作受到了两国的高度重视。中俄双方都认识到边境地区铁路运输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缘何跨境铁路运输走廊的构建却步履蹒跚?

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在于:

其一,中俄跨境铁路运输走廊构建将为双方人员交流打开便利通道,俄方担心这种互联互通会导致中国人口大量流入俄境。俄罗斯进入转型期以来,由于人口大量外流以及人口自然增长减少、死亡率高于出生率,2016年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由2002年的800万人减少到619.5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4.3%。这种状况引起了俄罗斯的普遍忧虑。在远东地区本身人口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俄罗斯对中国劳务人员的涌入可能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担忧。

其二,两国毗邻边疆地区贸易结构不合理,俄方担心两国边界跨境铁路的畅通会使远东沦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地”。能源及原材料采掘和粗加工是俄远东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中,俄主要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附加值不高的初级加工产品。在俄罗斯转型初期,远东地区为了摆脱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积极改善边界口岸的交通运输设施,以便利其原材料出口和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进口。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越来越重视远东地区的创新发展。《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定,到2025年创新产品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要由2010年的8.9%提高到16%。俄方更希望远东的石油、煤炭、天然气、木材等原材料能借助中国资本在本土得到深加工,对外出口高附加值的原材料产品。在强调远东实现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俄方认为中俄跨境铁路运输走廊的建设,会更侧重于俄罗斯原材料向中国的输出,因而并不急于改善双边口岸、运输等基础设施情况。

跨境铁路过货能力有限

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和滨海边疆区之间的跨境铁路合作还面临着铁路过货能力有限的问题。2013年8月,中俄珲春—卡梅绍瓦亚铁路虽在关闭9年之后重新开通运营,但货运量很少,2015年进出口货物总量仅为100万吨。

根据珲春站海关的统计数据,2018年1月至5月珲春—卡梅绍瓦亚的铁路货运量超过2017年同期水平,达到136.8万吨。即便如此,到2018年底货运量才有望达到300万吨。预计同江铁路大桥建成运营后,首期货运能力每年约为500万吨,新转运站和海关监管处建成后,运力将达到2000万吨。

“滨海—1号”、“滨海—2号”国际运输走廊预计在2020年建成后才能逐步增加货运量,乐观估计到2030年“滨海—1号”将达到年过货量700万吨,“滨海—2号”达到年过货量3800万吨。

由于过货能力的限制,中俄东段边界地区的跨境铁路即使建成投入运营,成功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对接,与远东地区的港口相连,要想成为沟通中欧北美连接陆海的国际物流通道也将是任重而道远。

中俄边界跨境铁路过货能力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因为中俄铁路轨距不同,限制了跨境铁路的运行速度。我国铁路采用的是国际通用铁路轨距1435毫米,而俄罗斯和前独联体国家的铁路轨距则是1520毫米。中俄边境地区的跨境铁路运输需要在边境口岸通过国际铁路换装站才能通行。在铁路换装站由一种轨距转换到另一种轨距,需要对货物进行倒载,或者需要更换列车底盘,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将耗时数小时或者数天,严重影响了跨境铁路的运输效率,限制了其过货能力。

跨境铁路货源不稳定

中俄边界地区的跨境铁路建成运营后,是否能发挥交通运输走廊的实际作用,还受制于其是否拥有充足稳定的货源量。在中俄两国现有的经贸关系和跨境铁路现有的运营状况下,其货源量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以距离俄罗斯远东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最近的东宁口岸为例,2018年4月黑龙江省东宁口岸对俄出口蔬菜3.5万吨,出口额为1.6万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减少了17.8%和31.9%;鲜、干水果及坚果出口1.1万吨,出口额为5741万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减少16.2%和22.3%。由这组数据可以预测,未来东宁—乌苏里斯克的跨境铁路一旦建成通车,很有可能会陷入货源量不足的窘境。其他跨境铁路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东北对俄远东出口仍以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为主,缺少俄远东支柱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大宗高科技产品。前者大多属于居民日常消费品,其需求数量往往会受远东居民生活水平的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中俄跨境铁路运输成本高,难以有效吸引国内外货源。中俄铁路轨距不同,加上过境通关、港口作业等因素的制约,使中俄跨境铁路运程短、运费低的优势大打折扣。

据2016年3月23日《俄罗斯报》报道,牡丹江市的一只集装箱经大连港转运发往上海需要85小时,运费1185美元。若由东宁口岸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转运,路程仅为到大连的三分之一,但通关过程相当缓慢,耗时要达220小时,且要价高出5%—15%。

因此,这条运输走廊的顺利运营要求俄罗斯做出若干非常具体的改变,亟须将货物的过境通关控制在5小时以内,将港口的装载时间从目前的25小时压缩为10小时,并将转运货物的公路及铁路运费下调50%。唯有如此,才能缩短运输时间,在运费上也会具有便宜10%-15%的优势。

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以及远东港口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经改造,运输能力和运输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货运能力和吞吐能力依然有限。而且俄远东地区铁路运输管理混乱、运费奇高的状况又使亚太其他国家的货主望而生畏,降低了其吸引国际货物过境的竞争力。其主要业务是将来自西伯利亚、俄罗斯、欧洲地区以及前独联体国家的货物运往与这两条铁路相连的俄罗斯远东各港口,然后再经由这些港口运往亚太国家,而亚太国家较少通过这一大陆桥将出口货物运往相反的方向。前者的货运量要比后者多出3倍。货源的不稳定性必然会影响中俄跨境铁路的经济合理性,削弱其国际运输走廊的地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