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北京大学一项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北大一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当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研发的“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根据科技日报公布的名单,“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主要完成人为梅宏、黄罡、张颖、刘譞哲、郭耀、熊英飞;完成单位为北京大学、北京因特睿软件有限公司。

“这是北京大学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攻坚世界级技术难题,积极践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北京大学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称。

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技术究竟是什么?据北京大学介绍,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其业务数据和功能与第三方系统的高效互操作,已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重大需求,是制约大数据价值链上下游的卡脖子技术。梅宏院士和黄罡教授带领团队,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突破传统“白盒”互操作技术思路,提出颠覆式的数据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通过揭示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计算反射机理,发明了通过系统客户端外部监测与控制实现业务数据和功能高效互操作的整套技术及平台,消除了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白盒”依赖,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该项目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软件工程学术界最有影响的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等学术荣誉;获中国大陆学者首个IEEE 计算机协会技术成就奖;建立符合国际主流模式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获专利普通(非排他)许可费9500万元;研发了支持云-端融合系统高效互操作的“燕云”平台,与神州数码、联想、科大讯飞、阿里云等企业联合推出了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有效支持了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国家安全领域数据互通、国防领域系统集成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发展的一项共性关键技术。

除了获得一等奖的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由北大作为第一单位或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奖的项目还包括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等。

北京大学曾在历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多次获奖,据学校官网消息,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奖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此外,北京大学还参与完成了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另外,2017年初,北京大学共有8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奖总数连续多年维持在高位。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为6项(包括4项自然科学奖和2项科技进步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