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0):邓小平访日与中国现代化蓝图
原标题: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0):邓小平访日与中国现代化蓝图
参考消息网12月3日报道(文/王泰平)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日本40周年。1978年8月,中日两国政府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当时中国的最高决策者、副总理邓小平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二战后首次正式访问日本。此次访问对中日关系的推动,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作用难以估量。
1978年10月26日,邓小平(前中)一行到君津钢铁厂参观访问。 (钱嗣杰 摄)
“长生不老药”引热议
邓小平这次访问,是为了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也是他在酝酿中国现代化大战略的过程中,所做的一次考察、取经和向日本发出强烈合作信号之旅。当年12月,中共中央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做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后来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都与他这次访日有着内在的、重大的联系。
访日期间,邓小平在东京举行了一次为世人瞩目的记者招待会,在回答有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时,邓小平让西方记者们充分领略了他那坦率、务实和开放的风格。他说,我们所说的在本世纪末实现的现代化,是指比较接近当时的水平。世界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们要达到日本、欧洲、美国现在的水平就很不容易,要达到22年以后的水平就更难。我们清醒地估计了这个困难,但是,我们还是树立了这么一个雄心壮志。
为了要实现现代化,他指出,要有正确的政策,就是要善于学习,要以现在国际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我们要向一切发达国家请教,向第三世界穷朋友中的好经验请教。相信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
就在他谈到要承认落后的时候,他突然说了一句饶有风趣的话:“长得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记者们对这一尖刻的自我评价发出了哄堂大笑,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态度正是中国重新崛起的希望所在。
访问期间,邓小平还会见了日本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新自由俱乐部、社会民主联盟和共产党等六个在野党领导人,并进行了约15分钟的恳谈。恳谈中,邓小平轻松地把话题一转,对大家说,听说日本有长生不老药,这次访问的目的是:第一,交换批准书;第二,对日本的老朋友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第三,像徐福一样,寻找“长生不老药”。话音未落,随即引起了日本政治家们会意的笑声。日本人比较熟悉徐福的故事,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徐福曾奉秦始皇之命,东渡日本以寻找长生药。邓小平继续解释说,他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实际上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他希望学习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邓小平的话诱发了各党领导人的幽默感。一时间,会见室里谈的尽是关于“长生不老药”的话题。在亲切友好的氛围里,时任日本国会众议院议长的保利茂说,灵丹妙药就是友好的日中关系。
邓小平虚心求教日本的态度,在他参观京都二条城时也表现出来。日本友人介绍道:“您在此看到所有文化都是我们的祖先从中国学习而来,随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逐渐改造而成的。”邓小平立刻回答说:“现在我们的地位(老师和学生)颠倒过来了。”
在对日本八天的访问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这次访问是为了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在紧张的日程中挤出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先后参观了新日铁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松下电器公司等多个大企业。乘坐新干线(高铁)从东京去关西时,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
在松下公司吃烧麦
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心中正在勾画着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访日期间,邓小平多次表示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在参观时一直用心观察对中国有用的事物,思考着中国如何改革开放、中国将来如何富强。
日本日产公司的工厂当时刚引进了机器人生产线,使之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汽车生产厂。在参观过程中,邓小平得知该厂人均每年汽车生产量为94辆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个工厂比中国最先进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人均年产量竟多出93辆。在参观结束后,邓小平发表即席讲话中提到:“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
邓小平还参观了位于千叶县东京湾海岸的君津钢铁厂,这是一家现代化的钢铁生产企业,仅其一家的产量就相当于中国当时所有钢铁企业产量的一半。他在参观新日铁的君津钢铁厂时,边参观,边对比,了解哪些是中国应该学习的、哪些应作为教训汲取。他仔细询问了工厂的设备、技术,并希望日本朋友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介绍给在那里实习的中国工人,使人感到他一定要在中国建成同样先进工厂的决心。
邓小平看到君津钢铁厂流水铸造生产线以及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的技术,认为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现代钢铁企业的模板,中国需要日本的帮助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正是这次访问,最终促成了上海宝钢合作项目的诞生。
在大阪,邓小平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并会见了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松下在20世纪20年代,从自行车店制作车灯的学徒工开始创业,到邓小平访日之际,已经成为拥有世界领先的电子生产公司的企业家。像其他的日本企业家一样,松下为日本曾带给中国人民的痛苦和伤害深感愧疚,并表示希望通过生产质高价廉的电视机,让更多的普通中国家庭能够尽快置办电视机,以此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松下电器公司,邓小平应邀来到一间展示微波炉等新产品的展览室,还发生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小插曲。讲解人员把一盘烧麦用微波炉加热后,请邓小平观看,邓小平拿起一个烧麦看了,突然一下放到嘴里,边吃边说味道不错。这一幕出乎松下公司职员的意料,大家无不赞叹邓小平敢于尝试的精神。
在参观日本现代化工厂期间,邓小平体会到,先进技术需要有高效的管理手段为保证,而好的管理方法又与国家体制紧密相连。他表示,非常愿意向日本学习如何从二战期间的政府主导的封闭经济过渡到20世纪50年代更为开放的动态经济模式。他很清楚,日本政府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被日本工厂、公共交通和工程建设所体现出的现代科技深深吸引。他非常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种途径,把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1978年,既是中国的战略重大转变之年,也是中日关系在解决了政治悬案之后,向着务实的方向转变的一年。在邓小平的心目中,日本是中国现代化的老师、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向日本学习和寻求合作成了邓小平日本之旅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在邓小平访日之后,中国出现了“日本热”,大批考察团涌入日本,大量的日本专家、学者被请到中国讲课,中日政府间各种会议相继举行,官民之间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日趋活跃,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迅速发展。
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左二)在东京拜会时任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大平正芳(左三)。(李生南 摄)
与大平正芳谈“小康”
邓小平与日本政治家大平正芳之间的一段谈话,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78年12月,大平正芳当选首相,并于次年12月5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在与邓小平会面中大平问道:“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面对大平的提问,小平略有所思后说,中国现在的人均所得是250美元,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也就是说,在20年里翻两番。小平还说,如果达到这个程度,我们就可以做些想做的事,也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把这个程度叫做小康。那时,中国人就能解决温饱问题了。
小平回答大平提问的谈话节录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题目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他在谈话中首次提出的小康目标,1981年11月写入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1982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二大将之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
也就是在这次会谈中,大平首相庄重表示:为维持和发展与中国的稳定友好关系,愿对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的努力,提供尽可能的合作。于是,日本开始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这对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资金短缺的中国来说,可谓“甘霖降落”。
邓小平这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回答,勾画出了20世纪后20年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设想。这实际上也是他长期深思熟虑的产物。小康目标提出后,世纪伟人的设计思路继续延伸和拓展,进一步构思和谋划21世纪的远景目标,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他指出:第一步在80年代末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三大根据中国国情和邓小平的设计构思,确定20世纪后20年和21世纪前50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世纪伟人求真务实、深思熟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后来多次提到与大平关于小康目标的这次谈话。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是在这次谈话中形成的。
1988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竹下登,在回顾提出小康目标的过程时说,提到这件事,我怀念大平先生。我们提出在本世纪内翻两番,是在他的启发下确定的。
在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回忆邓小平当年访问日本的情景及后来与大平正芳等日本政要的谈话,看看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一代伟人邓小平当年勾画的蓝图变成了美好的现实,看到“小康社会”不再是一个目标,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东西了,真是感慨无量!
【外交官简介】
王泰平,1941年生,曾任《北京日报》驻日本记者、中国驻日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中国驻札幌总领事、中国驻福冈总领事、中国驻大阪总领事(大使衔)。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著有《田中角荣》《大河奔流》《中日建交前后在东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