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华西村掌门人谈人才:留洋学技术 入藏体验苦环境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华西村掌门人谈人才变形计:留洋开眼学技术,入藏体验苦环境

“未来的竞争,不再简单是行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而是人的竞争。抓住人这个最核心的因素,你才能长盛不衰。”

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这话时,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显得异常清醒。

在过去数十年间,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不仅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堪称最成功的“常青树”,也算得上我国现代化奇迹的一个绝佳的注脚和缩影。

1978年,当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时,华西村在老书记吴仁宝“抓生产、促革命”的带领下,实现了全村交税28.18万元。

40年过后,吴仁宝的四儿子吴协恩掌舵下的华西村,更是收获了漂亮的成绩单。去年年底,华西村交税已达13.56亿元(相当于中西部一些县的年财政收入),增长了4811倍;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1978年的220元迅猛增长到9.05万元(相当于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倍多),增长了410倍。

11月13日,由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约50家媒体人士参加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全国新闻界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江苏行”来到华西村采访调研,并与华西村“掌舵人”吴协恩举行座谈。

面对过去40年的辉煌成绩,吴协恩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他说,现在的华西又处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阶段,“不出发,什么也没有。不‘再出发’,已经有的也一样会失去”。

据他介绍,自2017年起,华西村正式实施了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等“三项改革”,其中“用人改革”排在首位,其目的就是“让人员没有内外之分,让大家得到一视同仁”。

江苏省华西村,一排排整齐的别墅气势宏伟。如今,华西村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的“明星” ,人均资产过百万,农民家家都是住别墅、人人开轿车。

如果说,过去华西村的成就多是建立在“本地人”奋斗的结果上的话,如今的华西村更像是个具有国际范儿的、缩小版的“中国村”。据吴协恩介绍,目前华西村的企业高管中39%、中层干部中59%、员工队伍中超过92%都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甚至有的公司100%来自于“五湖四海”。

吴协恩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视。他说,“每个年轻人都是一块玉,华西的希望,不在过去,而在未来,而年轻人就是华西的未来”。现在,不少乡村甚至县城,拥有知识的年轻人才外流,已是通病,但在华西,年轻人的返乡率却高达99%之多。

“我们华西的孩子出去上大学后,包括海外留学的,99%的都会回来。”吴协恩笑着说,不仅如此,“(华西)出去一个男的,会带一个女的回来;出去一个女的,还会带一个男的回来”。这不仅仅因为华西富有,还因为“城里有的配套和公共设施,村里都有”,更重要的是,村里有他们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

人才不仅在华西村能够施展才能,还随着华西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产业拓展和扩张而遍布国内外。目前,华西村在云南开采大理石,在重庆和湖北建设农商城,到美国搞并购和芯片开发,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学种大米,到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到秘鲁、阿根廷捕鱿鱼。“华西涉足的产业,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而“华西人”也随之遍布全球。

为了给华西储备、锻炼、培养人才,吴协恩谈了“人才变形记”的故事。不仅把干部送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去“开眼界”、学技术,送到EMBA课堂去学管理,还会把干部送到西藏、青海、贵州等条件艰苦的欠发达地区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特意让他们去体验“高原反应”,哪怕不少人需要吸氧甚至要挂水。

返回华西后,干部还要登上“青年智慧论坛”去演讲,谈经历、谈感受、谈体会。不少人会反思:“我们条件再苦,工作再累,不可能有他们苦、他们累”,“在华西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呢?还有什么借口好去抱怨呢?”

但作为一村之长,吴协恩考虑得更多的,还是要创造条件把华西村建成一个“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的功能和品质,如满足各类群体所需要的文体活动中心、健康体检中心、月子疗养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还要不失农村的特色。最终目标是,把华西建设成“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