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真实身份隐藏30年,没回过一次家
原标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真实身份隐藏30年,没回过一次家
他30年不回家被骂“不孝”
习总书记却为他让座我们都欠他一份敬意
他的名字叫
黄旭华
一个被隐藏了30年的秘密 2017年11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
拉着黄旭华的手,邀请他坐在自己身边
这一温暖的场景通过媒体传遍大江南北,直抵人心 少年之志 “我不学医了,我要科技报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
——黄旭华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为了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保护长达几万公里的海岸线
突破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包围封锁
我国决定研制核潜艇
然而当时的中国,对核潜艇的研究几乎为0
也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
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却明确表示:
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
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
并在日记中写道:
中国也想搞核潜艇,简直异想天开 前苏联第一代攻击核潜艇——“N”级核潜艇
好像事实确实如此
核潜艇是什么?
堪称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必须集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才有可能造出来,代表着世界顶尖高端技术。即使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全世界也不过只有6个国家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
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人才
要造核潜艇简直是天方夜谭,白日做梦
然而却偏偏有人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
从一片荆棘中开出一条血路
黄旭华就是其中一位 黄旭华在核潜艇建造现场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
从小的志愿其实是学医
想继承父母的意愿——治病救人
然而“七七事变”的爆发,日军的侵略,无休的炮火
让他对未来有了新的方向
“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
“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 年轻时候的黄旭华
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
黄旭华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57年,黄旭华出差广东时回家
母亲对他说:
“母亲老了,希望你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连声答应,但他不知道
这一别后,他却“消失”了30年 黄旭华和母亲
1958年,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
黄旭华被选中成为29人队伍中的一员
29个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人
就这样挑起了国家核潜艇的开拓任务
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而32岁的黄旭华凭借出色的才能
担任了“总设计师”的职位 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
尤其对于核潜艇技术
无疑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
从进入这个领域开始
就注定要隐姓埋名、默默无闻
不能暴露工作单位、工作任务
不能与家人联系
不能离开30年来黄旭华和家人的联系,仅仅只是一个海军的信箱
1958年,黄旭华告别新婚的妻子
和其他28位同事来到了
一个荒芜凄凉、与世隔绝的小岛上
开始了30年的“隐居研究”之旅
小岛上的环境很恶劣
“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物质也很紧缺
夏天靠吃茄子为生
冬天则是土豆烧白菜
然而最大的苦难不是生活条件恶劣
而是对核潜艇知识的一无所知:
核潜艇什么样子,没人见过
核潜艇里面的构造是怎样的,没人知道
核潜艇所有零件的尺寸是多少,没人清楚
....... 核潜艇的设计师们,右一为黄旭华
从了解核潜艇开始
黄旭华和同事们
开始从浩瀚的杂志里大海捞针
将所有和核潜艇有关的资料都找出来
哪怕是一点点零碎的东西也不放过
进行分析整理,汇总成核潜艇的整体布局
又将找来的美国核潜艇模型玩具
反复拆了装,装了拆,对比资料
一步步地了解,一步步地摸索前进
边设计边建造 为了节省时间
大家直接住在研究所里
半夜如果有问题需要处理
直接穿上衣服就开始工作
没有计算机
就用算盘加计算尺去计算数据
为了保证精确,分成两队同时计算
只要有一点偏差就重头再来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许多核心数据
就是靠这个老式算盘算出来的
总有一些坚持
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
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从1958年组建团队
到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试航
不过13年的时间
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硬是从零开始创造了奇迹
中国成为了继美、苏、英、法后
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而且由内而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
1974年
中央军委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核潜艇吊装鱼雷 中国“长征一号”核潜艇
然而核潜艇成功试航
并不意味着结束
1988年
“长征一号”即将
进行最重要的极限深潜试验
这一次试验的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中国核潜艇能否成为大国佩剑
从而奠定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
担心自己有去无回
当时很多人甚至写下了遗书
如何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62岁的黄旭华
当即决定与170个乘试人员共同下水
是自信,也是负责
最终,这艘完全由中国制造的核潜艇
成功完成水下300米极限深潜
黄旭华也成为世界首位
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深潜成功后的黄旭华
从1957年到1986年
为了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黄旭华在荒岛隐居了30年,沉默了30年
每次父母写信询问他工作状况
他总是闭口不答
30年里他没有回过一次家
甚至在父亲去世都没能回家
和家人的关系渐行渐远
被家人写信骂“不孝子”“白眼狼”“忘恩负义”
但是他什么都不能说
有人曾问他如何理解“忠孝不能两全”
他坚定地回答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除了对远在天边的家有所亏欠
即使是对近在眼前的妻子和孩子
黄旭华内心也充满愧疚
新婚不久,他就被迫长年和妻子分居
为了让黄旭华没有后顾之忧
李世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
将三个女儿抚养长大 黄旭华一家人的合照
黄旭华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答应带女儿去划船
结果女儿长大成人了也没有履行
但妻子和女儿并没有因此抱怨黄旭华
她们知道他有更重要的责任在身上
而每次回家
黄旭华总抓紧时间和妻女相处
还会为她们表演小提琴、口琴
不善言辞的他
用音乐传达自己对这个家深深的爱 妻子李世英为黄旭华整理领口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这是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
黄旭华坦言:
“我很爱我的妻子、
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
他顿了顿
“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
“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
给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悔” 有人询问黄旭华:对他来说,祖国意味着什么?
黄旭华缓慢而坚定道:列宁说过,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一天一天,流了93年,这血还是热的?”
“因为祖国需要,就应该这样热。”
没有万众瞩目的赞美
没有名满天下的荣誉
黄旭华就在默默无闻中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随着解密期的到来
才开始有人慢慢知晓他的故事
才知道这个“不孝子”
原来背负了几十年的秘密
才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老人原来是
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中国核潜艇之父 然而身上的荣誉
并没有让黄旭华迷失自我
他清楚地知道
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名利”
而是“核潜艇”,是“国家”
功成名就天下晓
归来仍旧少年心
如今90多岁的他
依然坚持每天工作
整理资料、场外指导、
到全国各地作报告
“我愿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贡献到最后一刻”
即使身负盛名
依然谦逊诚恳
他曾回母校上海交大
也做了一次演讲
92岁的他在演讲时
坚定地推开椅子
坚持站着讲完
有学生在网上感慨:“热血难凉,前辈如此,即使只是一瞬间,胸中也翻滚不断,认真踏实,将这一点点火光,变大变坚定!” 被《开讲啦》邀请
他足足写了十几页的手稿
没有半点敷衍
撒贝宁后来表示
黄旭华的这场演讲
是听到过的最震撼人心
最让人心情无法平复的一场演讲 黄旭华演讲的视频片段
让多少人看了泪流满面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2013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上这样写道: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
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
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今天
让我们用无声
但无穷的力量
向这位真正的大国脊梁
国民偶像致敬制 作|冀青工作室
编 辑|林楠
须 知|转载注明"河北共青团(HBGQT87903800)"
来 源 | 来源:延安青年、视觉志、图片来自你的景和我的桥。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这一刻,向这位大国脊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