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门行(23):“三都有个梦,一个大港梦,梦了数百年”——三都澳演绎新时代“变奏曲”
原标题:新时代国门行(23):“三都有个梦,一个大港梦,梦了数百年”——三都澳演绎新时代“变奏曲”
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文/张选杰 陶德言 李兵峰 高飞)“三都有个梦,一个大港梦,梦了数百年。”“到了福建一定要看看三都澳。”记者在福建采访时听到这一说法,不禁好奇,何为三都澳?它是什么地方?知名度为何这么高?
三都澳,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由于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水深港阔,四面环山,避风防浪,不冻不淤,是建设大型深水中转港和大宗物资运输集散地的理想港口。
三都澳这个天然良港,寄托了无数代人的夙愿。千百年来,“弄潮儿”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也迎接四面八方的客商、架起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世界知名的繁华港口。后来,因几经战火和动荡,这里又没落萧条,成为一个“有海难兴、有港难用”的“空白港”。
新中国成立后,被誉为“世界不多、中国仅有”的三都澳,再次成为孕育希望的港湾。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正在上演新时代“变奏曲”的三都澳,上码头、登岛屿、赶海潮,感受到这里悄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发现那个跨越了数个世纪的大港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从三都岛最高处俯瞰三都澳(李兵峰 摄)
坐落于三都岛上的铭心亭,书写着“勿忘国耻”,让人永远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李兵峰 摄)
天然良港 闻名于世
三都澳古称三沙湾,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南部,由三都、青山、白匏、斗帽、鸡公山5个单岛和一个城澳半岛、14个屿等组成。
按照福建当地人所说,“来到三都澳,必上三都岛”。坐上快艇后,在三都澳内宽广的海面上疾驰,奇怪的是,不像在别的海上那么起伏和颠簸,好似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这并不是我们驾船技术高,而是因为这里口小腹大,出水口只有唯一的东冲口,是世界上十分罕见、异常珍贵的‘海湖’。”下船时,开快艇的船员这样释疑。
到达位于澳中心的三都岛,只见码头上停满了各种渔船和快艇,还有数艘正在整修的船只。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刚刚出海归来的渔民,也有一些前来观光的游客。随着人群穿过热闹的镇街,一路闻着各种海鲜的味道,向着岛上的松岐后山爬去。
来到半山腰,忽然出现一块开阔地,一幢西式洋楼出现在眼前。这座只有两层高的建筑,有着方形立柱、拱形大门、朱红色百叶窗,透露出一种别样的气质。“这是清朝时期福建省三大海关之一——福海关税务司公馆楼,也是三都澳早期开发开放的历史见证。”福建省海防办常务副主任叶丙介绍说,三都澳深水域面积和航道水深都堪称世界之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
三都澳在开埠之前,只有一个供小帆船停泊的小码头,每个岛上都非常荒凉,什么设施也没有。岛上只有几个小渔村,村民全靠打渔谋生,生活过得异常艰辛。
“开埠之后,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让三都澳很快就成为知名港口。”宁德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早在唐朝时期,它就已经被开发;明代在这里开辟了运粮航线,还在此设河泊所管理渔课;清康熙年间,在三都澳设了宁德税务总口,下辖9个口岸,每年征税达12000两银子。当时,它作为进出口物资贸易的集散地,推动了当地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尤其是在茶叶出口方面,当时在全国占比很大,所以三都澳也被称为“海上茶叶之路”。
随着海上商贸不断发展,1898年,清政府正式开放三都澳,使之成为对外贸易港口。1899年5月,清政府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成为福建省继闽海关、厦海关之后设立的第三个海关。自此,这里也成为福建省海上经济活动的重要窗口。
1902年,三都澳作为独立的对外通商口岸,自成为一个邮界。三都澳邮局也升为三都澳邮政总局,与福州、厦门并列为全国35个邮界之一,并排在了福州、厦门之前。从此,“三都澳”逐渐成为世界性地名,国内外邮件只要写上“中国·三都澳”便可以寄到。
当时,三都澳成为世界知名的海上商贸集散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那时,英、美、德、日、俄、葡等20多个国家,都看中了这里的商机,在这里开办公司、设办事处和领事馆等。
至今,一处处古迹仍然在展示着三都澳非凡的过往。历经百年风韵犹存的罗厝里天主教堂,采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哥特式建筑风格,用料考究,雕饰精巧,用的彩色玻璃都是当时从西班牙进口的;坐落在半山腰的神秘修道院,在一次次灾难中得以幸存,仍然还在运行,它的建筑和规模都可看出当时的鼎盛……
今天,登上福海关税务司公馆楼的二楼,海风拂面而来,从环绕走廊的百叶窗中极目远眺,只见三都澳港内静卧着无数的鱼排,一艘艘的大小船舰在海面上航行,在大海上犁出的一道道浪花,也似乎在不断诉说着这个闻名于世天然良港的辉煌过去。
战略要地 历经兴衰
昔日的荣光和景象,历历在目,让人惊叹不已。但从依稀能看见当年繁华的福海关税务司公馆楼出来,又将人从记忆中拉回到现实。出馆后,沿右手边一条山路拾级向上,一直登到山顶。此处也是三都岛的最高处,但见一座八角亭在青松掩映下巍然屹立,名为“铭心亭”。亭内有圆桌、鼓凳,亭上用红色隶书镌刻着四个字:“勿忘国耻”。它高高立于东海之滨,似乎在时刻俯瞰、用心守护整个三都澳。
岛上还有一座特殊的纪念碑。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地热血男儿奋起抗战、浴血疆场。1937年6月,侵华日军分四路登上三都岛,当时的驻岛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大多数壮烈牺牲,血染整个三都澳。为了纪念这些民族英雄,1938年7月7日,各界人士在三都镇松歧村后山立起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行走在三都澳,很快就会发现,其实何止这一亭一碑记录下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为革命根据地源源不断输送物资和情报的“百克医院”遗址,被日军炸毁的各种建筑残垣断壁等,既让人们缅怀抗击外敌入侵的爱国将士,也在提醒每个人铭记那段被人侵略的屈辱历史。
回看过去,三都澳一直是福建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几度呈现出“商号林立,商贾云集,渔舟唱晚,驳船竞渡”的繁荣,更是一个军事要地。
“作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三都澳面临台湾海峡,位于东海、南海结合部,拥有容纳大型舰队的广阔海域,可作为海上出击和陆上作战的出发地,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德市政府调研员游文清说,这里也是国家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前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正是因此,早在19世纪,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和国力衰弱,三都澳成了帝国列强侵略争夺的对象。尤其是到了清光绪年间,英、美、德、日等国假借建立油库、设立公司等名义,纷纷伸出了罪恶之手。
昔日,意大利最早向中国提出租借三都澳,德国在强占威海卫之后欲占三都澳,美国驻华公使康格两次要求租借其作为军港和煤码头,英国一位海军上将也专程来三都澳“访问”,而日本著名的间谍机构东亚同文会,也在其编撰的“情报集”中,用专章来描绘当时的三都澳,其侵略之心可见一斑。
而在福海关税务司公馆楼里,陈列的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也记录下了当年一些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从1937年开始,侵华日军多次出动飞机和部队,轰炸进犯三都澳,炸死炸伤无数的平民,烧毁烧坏众多的民房和商店,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数年间,三都澳这座世界知名的港口屡遭战火,数百年的繁华逐渐变得破败萧条,慢慢地从国际贸易和航运记录上消失。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三都岛,这座沧桑海港重回平静,并开始孕育新生。
东方大港 呼之欲出
将三都澳打造成一个通往全国沿海各主要港口、面向太平洋的国际性港口,这个“三都梦”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代代闽东人民的期盼。
“三都澳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港口岸线、资源配套,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宁德市有关领导介绍说,三都澳10米以上深水域174平方公里,可利用深水岸线88公里,均居世界前列,而且避风条件良好,全年不冻不淤,地质结构稳定,50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是建设国际化大港的理想选址。
希望在海、潜力在海,实现“三都梦”的沃土也在海。
进入21世纪以来,三都澳建设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
2007年,宁德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
2008年9月,环三都澳战略规划得到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
2009年2月,福建三都澳国际集装箱码头在三都澳港区开工建设,中国开发东南沿海天然良港三都澳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
2011年3月,“环三都澳发展区”写入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新时代,新发展。这些年来,三都澳作为大黄鱼的故乡和天然养殖场,利用其水动不活跃的特殊地理环境,不断更新观念,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绿色养殖,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八方游客青睐的“东方威尼斯”。
三都澳地处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全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 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可直接通达全国及世界主要海上运输航线,是中西部省份面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的最近出海口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福建省宁德市借乘东风,提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让三都澳成为宁德新一轮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如今的三都澳港区,初具规模的专业化码头群和干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无缝衔接,带动宁德发展局面实现了从“山”到“海”的跨越,闽东人民开始迈开了“扬帆出海梦”步伐。
“三都澳是宁德的宝贵资源,开发三都澳一直是闽东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景。现在开发三都澳条件更加成熟,已经到了‘可以大干一番’的时候。”展望美好未来,福建省宁德市有关领导介绍,未来规划中的三都澳新区,将配套完善的行政、商务、文化、居住、教育、金融、服务等功能,并依托锂电新能源、冶金新材料等大型产业支撑,利用三都岛、东冲半岛等优势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集总部经济、商务金融、文化体育、科教培训、旅游休闲、配套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宜业宜居的宁德新中心区、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先导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21年环三都澳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千亿元。
靠海而生,向海而兴。夜幕降临,离开三都澳之时,一路但见一个个港口塔吊林立、一艘艘船舶在海面穿行、一盏盏明灯点亮了连绵渔城,还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汽笛声声,处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相信未来不久,一个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多功能大港、军民融合示范区、绿色宜居海湾城市就会惊艳问世。(参与采写记者:于晓泉、唐立辛、刘憬杭)
特写:小小船管员 守住一片海
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文/张选杰 李兵峰 吴燕娇)这是一次台风到来前的场景。一阵阵暴风雨袭来,更恶劣的天气即将来临,让往日平静的大小嶝海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浪。在福建省厦门市阳塘船管站里,一位满头白发、满脸黝黑的老人,不停地拿着望远镜向着海面上瞭望,似乎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
“老许,你终于安全回来了,快进来避避。”这时,一艘渔船有惊无险地驶进港湾,安全停泊靠岸。老人一下子冲进雨幕之中,招呼着渔民进入船管站。他那紧锁的眉头终于打开,舒了一口气,拿起挂在墙上的一本笔记本,在上面勾勾画画起来,笑着说:“大家终于赶在最坏天气来临之前都回港了。”
这位老人名叫张金绵,是福建省厦门市公安边防支队大嶝边防派出所船管站的一名船管员。他对辖区内所有的大小船只都非常熟悉,每次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都惦记着大家,直到得知全部船只平安靠岸后才能安下心来。
2001年,张金绵从村治保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由于对所在辖区内船舶情况较为熟悉,被请到派出所帮助做管理工作。他说:“最初只是想让自己有点事情做,后来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再后来,在船管站的工作成了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厦门市的大嶝岛,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这里常常被不法分子选做偷渡、私渡的始发点,而与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便是张金绵的主要工作之一。
“以前设施比较落后,都是要用眼睛辨识、用双腿丈量,用最原始的方式和那些犯罪分子作斗争。”谈起这些年来的工作,张金绵说。
“现在进入了科技时代,海防监控、网络预约船舶进出港、人脸识别安检系统等高科技手段,为海域织起了一张张的‘安全网’。”厦门市公安边防支队副参谋长范代敏介绍说,“尽管如此,人仍旧是守护海域安宁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今年6月10日晚上,张金绵正在船管站里值班,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他拿起望远镜,只见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艘缓慢行驶的快艇。他立刻警觉了起来:“这么晚了,怎么会有快艇在辖区航行?”
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张金绵估计这艘快艇可能是要出海从事走私违法犯罪行为,会从辖区海岸线登陆。他立即将这个情况上报。大嶝边防派出所立刻组织警力,在辖区内的码头进行设伏,最终成功查获了一起非法走私药品案件,并把案件移交海关部门处理。
时光飞逝,一晃就是17年。出海申报、法律宣传、海难救助……这些就是张金绵的日常工作。每逢刮风下雨,码头上就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一旦发现船只出现异常,他会立即通知船方进行修护;一有可疑船舶出现,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这些年,在张金绵的协助管理下,所在辖区内船舶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小小船管员,守住一片海。其实张金绵只是厦门市公安边防支队全力构筑平安海域的一个缩影。“编外”船管员这个与海关系最紧密的一支队伍,已经成为厦门沿海管防最前沿的“岗哨”。
据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海防办主任刘琳介绍,从2005年以来,福建省大力开展“平安海域”创建活动,并将其列入“平安福建”建设总体部署和沿海设区市党政领导综治责任书落实情况考评项目,构建起点线面、多方位、军民融合的立体防控体系。各涉海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各司其职,涌现出了“海上110”“海上120”“海上巡回法庭”“文明港澳口”“平安海上编队”“警官兼任村官”等特色品牌做法,在严厉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沿海治安管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新时期海防管理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