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媒体:滴滴跑得太快 忘了为什么出发

中国青年报

关注

原标题:滴滴跑得太快,忘了为什么出发

滴滴顺风车正在遭遇“上路”以来的最强烈逆风。4个月内,连续两名年轻女性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遇害。正如这家创业公司依托互联网快速崛起一样,两起恶性事件也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激烈的批评像子弹一样飞向这家公司。

公众把矛头指向了滴滴顺风车的产品逻辑,质疑平台为了牟利,放松审核和监管,并刻意为产品营造隐含性暗示的社交情景。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滴滴顺风车几乎是含着两枚金汤匙诞生:“共享经济”和“公益”。

按照产品最初的设计思路,滴滴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把私家车的“空座”资源整合起来,再由点对点机制把资源精准匹配给有出行需求的乘客。在此期间,乘客只需为私家车司机分摊一部分油费即可。这种“共享”模式既利用了社会闲置资源,也能减少每天上路的汽车总量,缓解城市拥堵。

对于这个前景广阔的产品,滴滴显得很慷慨,当时声称自己只会抽取运营成本,明确产品的“公益”定位。

与其他的“共享经济”产品类似,滴滴顺风车最初的业务逻辑也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带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它同时也需要降低门槛让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去建立一个庞大的服务提供者“蓄水池”,这就有可能产生监管盲区和规则真空地带。

理想主义需要基于交易双方的完美人性,但在现实中,共享经济一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处境:共享单车被人恶意毁弃,顺风车也无法阻止频频发生的司机猥亵乘客事件,直到近期连续两名女性乘客被害。

具体到顺风车这种半私密的交易情景中,一旦缺少有效监管,仅凭司机的自律很难保证乘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出租车行业,顺风车的监管无能甚至缺失,意味着司机的违法成本更低。

平台和政府都对交易负有监管责任。对平台来说,审核司机身份背景,完善评价和退出机制,建立畅通的应急系统,都是应尽的义务。事实上,按目前要求,任何人只需要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且驾龄一年以上,都能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另据媒体报道,虚假注册、封号“洗白”等业务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造成很多顺风车司机即使有“案底”仍然可以注册成功,甚至出现司机并非真正“车主”的现象。

对政府来说,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乘车”属于“互联网创新经济”,一直被“鼓励并规范”,并把监管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对顺风车明确规定“每天只能接两单”外,其他城市很少有对顺风车制定相关规范。在两起恶性事件发生地之一的郑州,当地对顺风车的监管在法规上甚至仍是一片空白。

这个声称“公益”的产品,已经在无声无息中转化为公司的赚钱工具。在滴滴产品线里,它甚至比专车、快车更早实现营利。

大量滴滴顺风车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以“私家车”之名从事营运活动。平台的抽成也从最初的每单5%,提高到10%。

如今,这家市场份额占比高达九成、总估值已达600亿美元的巨无霸公司被曝计划上市,所以仍然需要向投资人拿出更好看的业绩,来换取更高的估值。

而在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平台的估值中,交易单量是关键要素。接受并加强审核和监管就意味着平台车主数量收缩,进而导致交易单量下降。

不仅如此,平台还打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容易吸引用户的社交牌,通过性暗示,鼓励司机和乘客间的暧昧,吸引顺风车车主增加运力。

顺风车平台采用的技术没有价值取向,但使用技术的人却应懂得善恶是非。对致力于“智慧交通”的滴滴出行来说,数据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和核心竞争力。资本逐利的天性使得平台管理者选择把目光投向用户的钱包和出行信息,单纯向用户索取数据,并利用数据创造价值,而不是鼓励健康的互动,回报用户。

今年5月郑州空姐遇害事件发生后,承诺“全面”整改的滴滴顺风车下线了“社交”功能,但有媒体报道,这项功能随后又悄然上线。8月24日,又一名年轻姑娘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被害,而就在一天前,平台客服曾接到针对这名行凶车主对乘客“图谋不轨”的投诉。

4个月内,在“整改”后的滴滴顺风车平台上再次发生恶性事件,使人怀疑滴滴缺乏真正整改产品的内驱动力。

这次,滴滴出行创始人和总裁在道歉书里写道:“我们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好胜心盖过了初心。”

也就是说,滴滴跑得太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