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当代唐寅”王锡麒

新华日报

关注

原标题:“当代唐寅”王锡麒


吴门烟水之——王锡麒篇

倪 熊

无独有偶,古代明四家有唐伯虎书画全才风流倜傥,当代吴门有王锡麒丹青圣手妙笔生花。之所以被誉为“当代吴门的唐寅”,原因有两个:一是,从英俊的小伙子到潇洒的老头子,王锡麒不仅长相风流,而且淡泊名利,胸襟旷达,不拘小节;再一个,毫无疑问,王锡麒从小喜爱唐伯虎,几十年临摹唐伯虎,研习唐伯虎,以一手绝妙的古典人物画,尤其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千姿百态之绮罗人物,卓然自立于画苑艺坛。

1938年出生于苏州的王锡麒,有个很好的祖父,嗜绘如痴,还喜好吟诗填词,耳濡目染的熏陶点教,让王锡麒得益匪浅获益良多。童年的王锡麒最爱做两件事:四处写生画画;玄妙观三清殿里看画。稍稍长大后的少年时代,王锡麒已经酷爱绘画并在绘事上肯动脑筋肯下苦功,而且让他欣喜若狂的是,得到了心仪已久的《唐寅画集》,自此,他日夜研习《唐寅画集》,无论严寒酷暑,临摹不辍;直至烂熟于心,得心应手。

其实,冥冥之中,人的一生,最终能为之孜孜不倦的努力追求,基本就是少年青春的一见钟情。

1958年,青年王锡麒就进入吴门画苑从事创作外销国画,当时被称为进人工艺美术行业。在那里,他从创作员做起,直到担任创作室主任。所以,就绘画艺术的个人成长史来看,王锡麒原则上是个自学成才的佼佼者。他作品的题材也因此极为广泛,诸如听松、观瀑、操琴、弈棋、垂钓、品茗、论诗、作画等,可谓应有尽有,并都形成系列,而且他笔下之高士逸夫、文人墨客、仕女童婴以及神道人物等,无不高古深醇、豪放潇洒;其构思新奇清远,深得旷古三昧,其中尤以擅塑历代秀外慧中的绮罗人物而饮誉画坛。对于流传坊间的赞誉他淡然一笑不以为然,但是对于唐寅的推崇他毫不隐晦五体投地:“他的画飘逸,沾而不离,有深厚的文人学养。对于山水、花鸟、仕女等题材无一不精,其中仕女画最为生动妩媚……我虽无师承,但亦有师承,我师承的就是唐伯虎,我以唐寅马首是瞻。”

虽然有情有独钟的唐伯虎、仇英,有得天独厚的吴门灿烂悠久的书画传统,但是即使是天生我才的聪慧,并未就此可以无师自通。

王锡麒能以精妙独特的古典人物画为中国画坛添色增辉,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在于他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非常注重在与一些艺术大师交往时,从不放过当面求真、聆教和切磋的机会,恭敬有加、虚心求教。

上世纪80年代初,摧残艺术肆虐十年之久的“文革”刚过去,当时,王锡麒苦于看不到前景,便想改行去画其他。在广州恰巧遇到前来参观《吴门画展》的刘海粟大师夫妇,他不失时机地吐露了自己犹豫徘徊彷徨的心曲:觉得风花雪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题材逐渐衰弱,对前途不确定,甚至有点恐惧,所以知难而退想画工农兵,而其实内心又真不愿转向。刘老叫他不要放弃仕女画,说:画仕女画的人很少,放弃会很可惜的。你要坚持,今后肯定会成功的。刘老还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地动山摇不改初衷,坚持自我必有所成!”王锡麒顿时被这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所深深震颤,从此坚守初衷矢志不移。

90年代著名山水画家亚明定居苏州后,王锡麒去近水山庄看望他。两人见面后,交谈甚欢,意想不到的是,亚老竟跷起大拇指赞道:“王公的画在东南亚影响颇大,传统功底深厚,在海外大有影响!”亚老又乘兴挥毫书写“锡麒艺院”,供其挂于胥口名家街上的“王锡麒艺术工作室。”这让王锡麒深受鼓舞。

90年代初,王锡麒应邀赴上海参加一个笔会。轮到他当场挥毫作画时,他拈毫濡墨沉吟片刻,忽姿性随情,疾笔挥洒,顷刻之间,一幅古典人物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旁观看的上海名家程十发、吴青霞等击节赞道:“苏州小王有传统功底,画得好!”

再一个就是极其注重生活的积累和实际的写生。王锡麒喜欢走出书斋,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寻觅绘画的素材,姑苏人文,亭台楼阁,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哪怕写生是个借口也罢,也让他以此为手段为途径,有了深入的品味、体察,和感受,写生,也让他少了束缚开拓了视野。他始终认为:所谓的绘画就是生活的集大成,集百技于一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入画。一个人的所见所闻多了,自然而然就领悟得多。

所以他开始以工笔为主,四十不惑之后改写意,觉得散锋随意处见经意,经意处见随意,中锋平庸,没有险味,没有跌宕的气势,他很想尝试这样的气势。笔墨当随时代,他不想太程式化,他想写意也要有时代的气息,如何将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跃然呈现纸上,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

所以他古代人物和现代人物并举,对古代的仕女、高士更感兴趣。古代人物可以去想象、揣摩,去造型,去追求,追求的过程也是种享受的过程。在苏州虎丘、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众多园林和寒山寺、灵岩山寺等寺院,以及南京、扬州等地的名胜中,均有他创作的高士、仕女图和罗汉佛像图,其原因就是他在书写笔墨和古典人物的形态上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契合点:高士的不慕荣华,高士的隐居山林,浮生半日的散淡闲适超脱的生活,访友,弹琴,自由自在地徜徉于山水之间,他是不知不觉真情实意地融入了绘画中。正义之气多,愤世嫉俗少,呈现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用笔流畅、设色淡雅而不落俗套的绘画风格,文人的气息比较重,因之画面适合文人造园的整个氛围。

而王锡麒最老少皆宜广受欢迎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仕女画,形貌美丽,神采活泼,人见人爱。他是以其对生活的了解和敏锐的眼光,抓住生活富有意味的姿势,如捣练间歇的挽袖、扯绢而使身体微微后仰,采摘中的肢体伸展,嬉戏、顾盼等动作神态表情等细节的描绘,洋溢着有节奏的律动和欢快的情调,从而使图画鲜活亮丽活色生香。他不仅以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见长,还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他是非常强调格与韵,追求一种高雅、清雅之气:韵是吴地女子特有的韵质、味道;格,是格调,清新靓丽,没有媚俗之气。而要达到所追求的格与韵的境界,从来就是靠画家个人长年累月的学识修养,而并非一日之功。

和他的画一样,生活中的王锡麒也是人缘既广又好。这不仅是由于他交友广学生多,性情豁达开朗,还因为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是京剧、昆曲、评弹、沪剧的资深老票友,还是美食老饕,品尝美食、研究美食也是他淡泊生活的一个重要情趣。

他给自己家中的画室起名“芝兰堂”,究其涵义,他自己的解释是:“兰生空谷能以幽香惠人,艺事亦如是也!”人如其画,画如其人,王锡麒即是如此。

本栏目由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协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