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博览】历史锻造的精神留下丰厚“宝藏”

求是网

关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科学的历史观、宏阔的历史视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给予高度重视,再次体现出他尊重历史,主张从历史中学习经验,从历史中把握未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精神。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结合历史上几种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谈一点体会。

“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先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左传》,是楚人对楚先民奋斗史的回顾,西周初期,楚人受封立国之时,只是一个方圆不过百里的蕞尔小邦,连参加诸侯盟会的正式资格都没有。但楚国的几代国君筚路蓝缕,开拓创业,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居上、强势崛起,成为诸侯霸主。

中国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筑都江堰,从周公制礼作乐到百家争鸣,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汉武帝的边疆治理,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到隋唐统一国家的建立,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宋代的经济文化繁盛的局面,从元、明、清大一统到近代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革命和斗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无不贯穿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文明史,也为我们后人继续开创伟大事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重视人才的纳贤精神


历史昭示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人才兴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自此,中国以一个统一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直至今天。秦国崛起兴盛直至统一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才兴国的历史。

秦国的第一次崛起在秦穆公时代,此前秦国是地处西北的小国,被东方诸国视为戎狄。秦穆公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推行了“人才强国”的战略。

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垄断地位,在用人方面强调“亲亲”原则,强调用人要分远近亲疏。而秦穆公却能突破时代局限、不拘一格选拔任用贤才,他在位期间任用的宗族见于记载者只有公子挚等三人,而任用的外人却有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内史廖、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等,这些人中有的来自晋国,有的来自中原其他国家,有的来自西戎。这些贤才得到秦穆公的信任,对秦国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此后,秦国众多名臣良将如商鞅、张仪、甘茂、白起、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等,皆出身寒微,或为平民,或为商人,或为破落贵族。秦国能够在战国争雄的残酷环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突破了人才的身份限制,遵循“王者不却众庶”的选人原则,无论是卿大夫、士,还是一介平民,只要符合国家的人才选拔标准,只要有功于国家,就能得到重用,从制度上创造了一个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激励环境。

秦国的人才战略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制度资源。

我国历史上的官吏选拔自战国后,大致经历了荐举功劳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选拔制等方式,形成了“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重视基层经历的历史经验,推行了“考试与试守”“选举不实承担法律责任”“避籍、避亲、避近”“考课制度”等具体措施,在选拔贤能、保障官员队伍的有效运行、维护政权统治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防止权力滥用、失职渎职、避免社会矛盾激化方面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

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许多胸怀梦想、百折不挠的英雄,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张骞出使西域,可谓是百折不挠、坚毅与忠贞的“凿空”之旅。张骞以十余年的时间跋涉于大漠荒原之中,周旋于敌国异域之间。“苏武牧羊”更是充满了爱国情怀的奋斗史诗,苏武把自己汉家使节的身份看得重于生命,他饮雪吞毡,掘鼠觅食,虽牧羊于北海而不改初心,所持汉节从不离身。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尚是壮年,回国时“须发尽白”。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度过了三十个惊心动魄的春秋。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种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

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因素和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部就有物质文化上的交往,比如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发现了新疆的和田玉。秦汉时代统一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在汉武帝时代,统治者有意识地引进外来文明,许多物质和精神文明被大规模地吸收进来。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不久,西域文明就沿着被称为“丝绸之路”的这条国际通道源源传入中国。由西域传到中原的,不仅有芝麻、胡麻、无花果、绿豆、黄瓜、大葱、胡萝卜、大蒜、玻璃等物产,而且还有音乐、舞蹈、杂技以及佛教等异域文化。这些文明成果的引进多是自觉的、大规模的,而非偶然的、零星的。

文明的向外传播,在秦汉时代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在此以前,中国文明向外传播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汉代中国文明传播更加遥远,政府的使者到达安息、条支、奄蔡,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则远远超过这个范围。

汉唐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交流、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尤其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远距离传播中国文明。

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还出现了以鲁班、张衡、毕昇、沈括、宋应星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无数不知名的能工巧匠。

这些科学家和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等物质文明遗产,发明了以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许多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他们一丝不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建设国家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产生了许多为整个民族认同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等。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曾经鼓励过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献身。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连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发达的历史意识,世代史家撰成的优秀历史著作,忠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史,生动地记载了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各民族间的团结日益加强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一次深刻阐明了学习历史知识在科学、全面、准确解释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提高全民族的历史素质和精神修养,就要重视历史学习和教育。运用各种通俗形式普及历史知识,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华夏出版社社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