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海洋所温带海域海草床鳗草种群补充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网站

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采用现场综合调查与室内培养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威海天鹅湖和青岛汇泉湾海草床鳗草种群的有性生殖过程及其种群补充贡献,探讨了种群间显著性差异的主要成因。  

鳗草(Zostera marina L.),原名“大叶藻”,系北半球温带海域分布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海草,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欧亚、北非、北美沿海,主要生长在地势平缓泥沙质浅水海底,从潮间带到潮下带的浅水区域皆有分布。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尤其在我国,鳗草床退化严重。鳗草种群补充机制研究是鳗草床保护、管理和修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关鳗草种群补充机制系统、定量的研究较为缺乏。

为系统、定量研究鳗草种群补充机制,该团队选取威海天鹅湖和青岛汇泉湾两个典型区域地理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取样法、固定样方法和室内种子萌芽培养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比研究了两个区域鳗草的有性生殖能力、种子大小、种子库动态、种子萌发时间等有性生殖过程的差异。研究发现,两个地理种群鳗草有性生殖补充贡献差异显著,分别为41.36%和2.53%;汇泉湾和天鹅湖鳗草种群种子的萌发时间也显著不同,前者发生在秋季,后者发生在春季;温度的差异可能是种群间补充显著性差异的主要成因。该研究为海草床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关键性基础数据,同时丰富了鳗草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论文由研究生徐少春、王朋梅等人完成,通讯作者为研究员周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威海天鹅湖(A)和青岛汇泉湾(B)鳗草种群有性生殖及种群补充过程

图2.鳗草种子萌发及建苗过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