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我家的微信群里都是朗读者

中国新闻社
我因为工作关系,每天都要浏览很多报刊,读到很多让我喜欢的文章。
读到好文章,就像吃到了美味佳肴。这个春节,我家的微信群里每个人都成了朗读者。那情景,就像在一起品味美食。
我的父亲兄弟五个,是个大家庭。平时,亲戚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只有春节才能相聚在一起。有时因为工作等原因,即使是这样的日子,人也很难到齐。自从有了微信,分散在各处的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就像星星团聚在天空一样,终于团聚在了家里人自己的微信群里。我们家的微信群共有十六个成员。
从大年三十开始,每天早晨,父亲都会朗诵一首诗,录下来,上传到家族微信群里。第一首,是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第二首,是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第三首,是叶芝的《当你老了》。
每天早晨朗诵一首诗,就像在家族微信群里,每天放一个礼花。哥哥、妹妹、叔叔、婶婶,都给予了积极的响应。
父亲朗诵李白的诗,大爷就从另外一首李白的诗里挑出两句,夹在他的评论里。父亲朗诵王维的诗,他找出两句王维来呼应。看后,让我会心一笑,心有感动。
我的叔叔,喜欢语音点评,他说,不一定每个人都去写诗,都成为诗人,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份诗意。有了这份诗意,生活里就多了一份温暖和感动,多了一份亮色和美好。所谓诗意人生,应该是人生的更高境界。
我的哥哥,本身就是一个诗人,年轻的时候写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后来还出版了一本挺厚的诗集。他汽车的后备厢里,常年装着十几本自己的诗集,见人就送,还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大名。每逢聚会,他也要慷慨激昂地为大家朗诵一首,或者是李白的《将进酒》,或者是自己的一首诗。嗓音洪亮,感情饱满,声震屋瓦。
家里人四散各地,很少见面,是微信群,是优美的诗歌,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发了我们沉睡在心底的那份诗意和感动,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向往,让我们感觉彼此近在眼前,好像感受到了彼此的心跳,感受到彼此散发出的浓浓暖意。
董卿在央视办了一个很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叫《朗读者》,每期我都认真地看了,而且非常喜欢。我们在微信群里朗读的时候,我觉得跟参与节目是一样的。
今年春节,四叔以《春节与亲情》为题,讲了一课。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我们家的微信群,既是读书学习的好课堂,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好时机、好平台。谁有了缺点毛病,家里人最能够发现,也看得最真切。所以,我们也倡导大家互相“提提意见”。有时,“提的意见”也挺尖锐的,但谁也不会“翻脸”。因为亲人之间,最希望对方好,不管意见多尖锐,都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
阅读,是用眼睛亲近书本上的文字,作品里的文字;朗读,不光是用眼睛,更是用嘴巴,是用舌头、牙齿、嗓子,是用气息,是用整个身心,去亲近文字。朗读,让我们和文字贴得更近。贴得更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文字的温度,来自文字的柔和的光芒,绵绵不绝,亘古不变的温度和光芒。
这个春节,很难忘。
编辑:朴丽娜
责编:刘船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