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解密三线·记者手记】跨越半个世纪的“三线”爱情故事

央视

关注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从三线时期起就是我国大型武器、装备的主要生产基地,是我国国产重器的“摇篮”。抱着来大开眼界的心态,我们在春节前夕走进了这里,然而,几天的采访和追忆过后,真正打动我的却是一段再平凡不过的爱情故事。 

 李家楦和谢纯利

今天的主人公叫李家楦和谢纯利,他们是老一辈的“三线人”,也是二重的开拓者。

李家楦说,“我们是理科班,只有四个女生,她特别吃香。” 

谢纯利说,“他很招女生喜欢的,成绩好,短跑国家二级运动员,还会五种语言。”“不过他跑步像鸭子,一拐一拐的吗,哈哈!” 

 大学时的李家楦

“上大学的时候还是允许谈恋爱的,不过到了大三,学校突然开始禁止了。”那个年代恋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政治的影响。毕业的时候,学校就会有意得把情侣们分开,分配到不同省份工作。 

于是,谢纯利的毕业分配地是北京,而李家楦,就来到了位于四川德阳的二重。 

一南一北,几千里的距离。 

李家楦的大学毕业照

距离还不是唯一的问题,两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差距也不断拉开。那时的德阳除了工厂就是大片的荒地,工厂里的很多技术人员一边在车间干活,一边还要自己在工厂的空地上种粮食,来填饱肚子。 

在北京工作的谢纯利

为了能够与恋人团聚,谢纯利几经周折,打听到如果两个人一起去“57干校”锻炼、学习,就能够一起回北京工作。把这个消息告诉李家楦后,谢纯利兴冲冲去报了名,可是李家楦却爽约了。 

那个时候李家楦在德阳二重做一个保密项目“6170”,研制能够生产坦克、军舰所需要特殊钢材的设备,所以没有能够赴约。由于保密需要,他还不能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谢纯利。 

谢纯利最后一个人形影孤单的从北京去了云南草坝的“57干校”,原本的期待,变成了一场空欢喜。 

二重制造的4200毫米轧机

1968年,28岁的谢纯利等到了李家楦的求婚,没有戒指,没有婚纱,也没有新房。两个人在北京买了一包糖果,又回到重庆谢纯利的老家,就成了一家人。 

结婚两年后,谢纯利选择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来到了德阳,成为了“三线”夫妻。 

李家楦谢纯利和他们的两个儿子 

谢纯利和李家楦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在工作中流产了,而后来,他们给大儿子起名叫李京德,纪念从北京到德阳的团聚。 再后来,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妇都留在了二重工作,于是,他乡变成了故乡。 

在德阳的日子里,谢纯利带着两个孩子忙工作,李家楦带着厂里的一个设计团队忙工作,李家楦这代人创造了二重辉煌的过去。当时二重生产的火炮、航空模锻件(战机大零件)、核反应堆设备、钢铁和化工的大设备,都是国内独一份的,让很多重要国防军工品在中国实现了从无到有。 

二重装配完成的坦克炮

因为工作的原因,李家楦出差的时候很多,但是他很少有机会给谢纯利买礼物。谢纯利说她一辈子没有化过妆、没有戴过项链、戒指。九十年代,日子好过了一些李家楦从国外给谢纯利买了一套首饰,但是谢纯利从来没有戴过。 

她说其实自己喜欢戴,但是日子已经过习惯了,每天操持家务,戴着首饰不方便。 

李家楦工作荣誉证书 

如今,老两口都已经退休了,谢纯利又在为儿子、孙子操心,在她的心里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和和气气的过日子就是最好的。 

老伴做饭,李家楦会帮着摘菜;老伴上街,他会陪伴左右,如果不陪着去,他会不停得摸着表,算着老伴回来的时间。 

这半个世纪的牵手,在他们眼里,再平常不过。就是一天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普通的“我们相爱”,所以相守。 李家楦和谢纯利只是400万“三线”人的一份子,这段爱情只是属于“三线”的真实生活。  

2018年,一辈子扎根“三线”的老两口迎来了金婚50周年,春节前夕,78岁的李家楦带着79岁的谢纯利拍了一张金婚照。 

(央视记者 牛巧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