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多地经济“挤水分” 全国GDP数据可信吗?

中国新闻网

关注

(经济观察)多地经济“挤水分” 全国GDP数据可信吗?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 周锐)继辽宁之后,内蒙古天津也自曝虚增经济数据。多地“挤水分”举措,引发外界质疑:中国GDP总体数据还可信吗?

多位专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在“各地算各地,中央算全国”的制度下,中国GDP的总体数据并非由各省数据加总得出,而是由国家统计局计算获得。

更为关键的是,国家统计局在采集数据时,采取了卫星观察、企业联网直报以及大数据等手段,绕开了干扰的可能;在使用数据时,也通过“系统协调性检验”,来修正异常数据,主动挤掉水分。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经济数据的缩减,不会让全国数据联动变化。未来,随着GDP统一核算改革的落地,地方经济数据也将改由中央统一核算。此举将进一步压缩水分,让地方经济数据质量追上全国数据。

防范GDP“掺水”:联网直报、卫星观察、大数据

“分地区部分指标数据在一些地方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干扰”,中国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对中新社坦言,由于经济数据承担了其本不该承担的“政绩考核”功能,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的现象。

为降低部分政绩观扭曲的地方官员对数据的干扰,国家统计局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改变“层层上报”的数据采集方式,要求基层企业用联网直报系统,在“两点一线”模式下,将原始数据直接传到国家数据中心。

自2011年起,中国GDP数据就已经开始完全基于“直报”数据来生产。

其次是使用高科技的统计手段。姚景源以中国粮食数据的统计为例介绍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的计算有两个大步骤:第一步是使用卫星测出全国粮食生产的总面积,这一观测精确度在百亩以内。第二步是在全国抽样出5000多个样本村、近30000个地块,通过实割实测计算出单产水平。

据了解,国家统计局在价格、贸易、投资、交通等领域先后采用了大数据手段收集数据。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卢山说:“通过使用电商平台数据、银联卡交易数据等大数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贸易、消费等数据质量。”

GDP主动“挤水”:用协调性监测排除异常数据

除了数据采集,国家统计局在数据使用时,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挤去水分。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负责人董礼华介绍,在GDP核算前,工作人员会对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可比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同时,要对各种来源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由于全国GDP的核算分类比地区GDP的核算分类更为详细,这让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发现基础数据中出现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核算出GDP数据后,国家统计局还会对GDP数据与其他重要宏观数据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检验,来确保全国GDP核算结果的客观准确。

其中,仅GDP数据与用电量、货运量等行政记录数据的交叉检验这一项,就能极大压缩数据造假的空间。

各地GDP“脱水”:生产总值将由国家统一核算

除了人为干扰,各地自行计算GDP的模式本身也可能产生“水分”。

比如说重复计算。目前,许多企业在全国多地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的经营成果既会被计算在所在地GDP内,也会体现在母公司所在地的GDP中。

重复计算、地方干扰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国各省GDP数据加总一直超过全国数据。

2016年,全国GDP的最终核实数约74.4万亿元,而各地公布的地方GDP的汇总值约为78.0万亿元,两者相差3.6万亿元。

因此,即便是一些区域挤掉了水分,目前地方GDP加总也仍然大于全国,这也彰显了全国数据的可信度。

为了推动地方GDP数据进一步“脱水”,中国目前已双管齐下采取措施。

一方面,强化造假追责。《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及《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都强调要加强领导干部统计工作考核,严肃查处各种统计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推动数据生产并轨。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未来各省GDP数据将不再自行生产,而改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

这意味着无论是干扰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所引发的水分,未来都将从地方数据中被挤掉。(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