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失足少年都是生了一场病,经这位“法官妈妈”帮教的他们有30多人考上大学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关注

陈海仪从事少年审判工作21个年头,审结涉少刑事案件4000余件,无一投诉,无一抗诉。很多人在她的指引下重新校正人生方向,浪子回头。

经她帮教的未成年罪犯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学,300余人重新返校完成初高中学业。她深感个人力量之限,积极奔走建立庭前社会调查、判前联席司法会议等少年审判制度,经过一系列改革,广州法院少年审判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日,省委宣传部授予陈海仪“南粤楷模”荣誉称号。

法官的理性:

用“游标卡尺”来量刑 敢管敢判

少年审判不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是简单地轻判了之,而是要在准确适用法律的基础上,让未成年犯对情、理、法有明晰的认识,胜败皆服。                                       ——陈海仪

 

作为一名法官,陈海仪是一个办案较真的业务“领头羊”,拿“放大镜”看证据,用“游标卡尺”来量刑,一定要精确到分毫不差才肯罢休。

被告人小胡被控抢劫杀人、盗窃,辩称自己的实际年龄与指控不符,前后相差一个月,虽杀人时已满18周岁,但盗窃时还未满18周岁。陈海仪带着书记员乘车奔波千里来到贵州绥阳,在盘山公路上颠簸5个小时,又徒步走了1小时山路,才来到小胡的村子,核实了年龄信息。

很多人不理解,因为盗窃罪的量刑并不影响最终的刑期,没必要为了这一细微的差别如此“折腾”。陈海仪却不这样认为,“案件1%的误差,对被告人就是100%的不公正。”

况且,被告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就要对其有个公正的回应,不然会让被告人觉得法官不公正,对法官失去信任,对判决也会不服。

担当的勇气,让陈海仪在工作中一切以挽救“失足孩子”为出发点,勇于探索,敢管敢判。

2016年,陈海仪审理了一起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的抢劫案。“这是因为早恋引发的校园欺凌,小浩怀疑女友和其他人暧昧,约了网上结识的三人,想给女友‘教训’。”陈海仪告诉记者,两名未成年被告被认定为主犯,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案子上诉到中院,陈海仪经过庭前调查发现,两名未成年被告均是父母早年离异,缺乏亲情关怀。

“今年16岁的小浩,两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一直在上海打工,爷爷奶奶对他疏于管教。”陈海仪说,他的成长过程缺乏关爱,怀疑女友“背叛”了他,联想到出走的母亲,由此产生忿恨。另一主犯15岁的小芳,父亲离开后,母亲沉迷于娱乐跳舞,她也曾遭到校园欺凌,被强行灌酒。

“他们是欺凌行为的施暴者,也是问题家庭的受害者。”陈海仪感到心痛。她认为这两名主犯“并不是坏孩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二审期间,她坚持改判缓刑。

 

慈母的柔情:

为缓刑少年争取上学机会 绝不放弃

不幸的孩子身后往往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每一个失足的孩子都不要被抛弃和落下。                                                                     ——陈海仪

 

欺凌事件发生后,被害人小英变得沉默寡言,拒绝和陌生人说话,母亲将她送到一间心理矫治学校恢复。

“修复性司法是未成年案件的关键一环。”陈海仪总结了过往的工作经验,“现在办理未成年案件时,往往缺乏对被害人的关注。修复是定罪量刑的前提,如果没有修复,就没有办法达成谅解,无论如何量刑,受害人都是不服的。”

于是,陈海仪找到小英的妈妈,承诺“只要你们需要帮助,或者想要回归到正常的教育体系中,随时跟我联系,我们一定会全力救助修复她。”

小英妈妈告诉陈海仪,心理矫治学费很贵,能否让被告人父母负担一些。陈海仪又去做对方的工作,“你们孩子造成人家孩子这么大创伤,应该给予一定补偿。”

在她的努力下,被告人的家长筹了14000元。看着这位为自己女儿奔波争取的尽职法官,小英妈妈非常感动,“感谢您陈法官,从来没有人对我们那么关心。”最终在征得小英的同意后,她将一纸谅解书送到了法院。

工作并没有到此为止。陈海仪又开了一个判前司法联席会议,把所有社会资源都聚集起来,包括社区矫治、学校、辩护人。“我主持,主要和他们说,这孩子回到社会还会不会有危害。”陈海仪告诉记者。

现在,陈海仪正在为小浩和小芳上学的事奔走。

小浩判缓刑出来后,给陈海仪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的生日可以出来过,爸爸也回到广州工作了。爸爸在厨房做了一个煎鸡蛋,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煎鸡蛋。每天晚上爸爸给我们做饭,我就很早起床,给爷爷奶奶爸爸做早餐。”

 

少年审判改革:

春风化雨 静待花开

少年审判,判的是案子,使命是挽救孩子,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    ——陈海仪

 

许多失足少年都称陈海仪为“法官妈妈”,在她的指引下重新校正人生方向,浪子回头,回归正途。多年来,陈海仪累计与帮教对象通信、通话1000余次,并定期入监探视,目前仍与20多名未成年罪犯及其家长保持联系。经她帮教的未成年罪犯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学,300余人重新返校完成初高中学业。

一名14岁时故意杀人的女孩,经陈海仪6年帮教,给她写了一首诗:

在我的未来播下期待的种子,我会开最盛的花。无论风雨有多大,我都会勇敢坚强,努力的绽放。

绽放

陈海仪告诉记者,判决书宣读之后,一般的刑事审判工作就可以画上句号了。但对于少年审判,到此只能是逗号。审判人员还必须对未成年犯开展帮教矫正,引导他们更好地走向新生、回归社会。

从事少年审判工作21年,陈海仪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建议一个系统的少年审判制度,从审前延伸到判后。”陈海仪说,完善的制度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案子即使不是我审,其他的法官也都会这样做。”


长期以来,陈海仪积极探索、推进少年审判改革,制定合适成年人工作规程、庭前社会调查实施细则、判前联席会议规则等规范,完备未成年司法保护的特有体系;她引入圆桌审判模式,建设特色少审法庭,软化法庭氛围;她联合社工、团委、妇联、社区等多方力量,构建涉少审判的社会观护制度,确立涉少案件心理测评、疏导机制;开展未成年刑事案件简化审改革,缩短涉少案件审理周期,减少对未成年人被告人的过度羁押。经过一系列改革,广州法院少年审判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相信  

没有爱和营养的判决是没有意义的。当时讲的道理,孩子们也许不能完全明白,但我能做的就是不断给他们营养,浇水施肥,静待花开,相信他们会幡然醒悟。”陈海仪说。

Believe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侯翔宇 通讯员杨晓梅、甘尚钊、隋岳(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监制:广州日报全媒体陈向军

拍摄: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溪

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溪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