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开张,湖南省博物馆的这13件宝贝都兴奋得动起来了!
博物馆里的法老金牌拥有神奇的魔法,
当夜晚来临的时候,
馆中所有的标本都会活过来,
追逐骨头的霸王龙、
爱捣乱的猴子、
暴虐的匈奴王、
钻木取火的穴居人……
这些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才能看到的场景,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今日开放之际,小编们奇思妙想,为你实现!还有藏品讲解抢先看哦!
第一位出场的是
抛媚眼的人面铜方鼎
1958年冬季的一天,在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里,一位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几块锈迹斑斑的铜片。当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铜片拼凑起来时,一件装饰有人面的青铜鼎呈现在眼前,就是您现在看到的这件。
您绕它一周,可以发现方鼎正反两侧的人面较宽大,左右两端的较窄小,但人脸的面部表情却是一模一样的,就好象同一张底片放出来的一样。它们都有大脸,圆眼,弯眉,高耸尖削的鼻梁,宽阔突起的嘴唇,表情非常庄重。看起来,样子还真有点像今天的南方人。面部虽然基本上写实,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耳朵格外地粗大,而且在耳朵的上部有一个弯勾状、很象角的文饰,耳朵下面还有一个弯曲的爪子。
欢迎参观的豕尊
展柜中这件豕(音“史”)尊是我国商周青铜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1981年出土于湖南湘潭。从猪口两侧的獠牙判断,这应该是一头野猪。您看它双目圆凸,长嘴上翘而微微张开,两耳挺立,躯干健硕,四肢刚健有力,器表遍布鳞甲和各种纹饰。豕尊背部站立的一只圆雕凤鸟,既是装饰,也是器盖的捉手。有趣的是,在猪的前腿和后腿的正当中都有一根对穿的圆管。在圆管当中穿上一根绳子,这样就能借助绳子用木杠把它轻而易举地抬起来。
兴高采烈的歌舞俑、奏乐俑
两汉时期,贵族们每有宾客宴饮,则必有歌舞侑酒助兴,特别在一些贵族家庭中,更是专门蓄养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奴婢。同样,贵族们也将大量歌舞奏乐俑陪葬于墓中,以供他们在死后世界继续享乐。
歌俑均为跪着的,身着长袍,头梳盘髻,似乎正在歌唱婉转悦耳的曲调。她有着鹅蛋脸,丹凤眼和高鼻梁,在含蓄的神态中显现出一丝浅浅的微笑。在1995年赴荷兰展出时,她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歌舞团自然也少不了乐队伴奏!这五件就是奏乐俑了,他们的神态被刻画得极为传神,连衣服都是雕刻上去的。五人中,两人吹竽,三人弹瑟,为了方便演奏,袖口都被扎于手腕处。正准备鼓瑟的三个人,将瑟放置于膝前,双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下,大拇指屈向掌心,两手食指同时作拨弦之势。另外两个人,他们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合拢,手掌向上作持竽状,让我们知道了古人是如何鼓瑟吹竽的。这组奏乐俑也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小乐队模型之一,是轪侯家歌舞演奏的生活写照。
心旌摇荡的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
展柜中这卷行草书《岳阳楼记》出自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之手。祝允明,别称祝枝山,他善诗文,尤精书法。从这件作品来看,其气势虽出自怀素、张旭,但笔墨点画、字形结构却是二王以来的各家综合,其中尤其受黄山谷书风影响最深。书家下笔果敢苍劲,运笔豪放狂纵,行笔沉着痛快。一个“则”字,竟占了整整一行四五个字的位子。书势恣意纵横而法度严谨,通篇墨气淋漓、一气呵成,可见书家书写时是充满激情的。
“轪侯之印”铜印为你签到
这枚铜印是证明马王堆2号墓墓主利苍身份的三枚印章之一。印纽为龟形,印面雕刻有篆书“轪(音“代”)侯之印”,说明是墓主利苍的爵位印。利苍在汉惠帝二年被封为轪侯,封地为轪县。轪县位于今天的河南光山县和罗山县之间,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根据《汉书》中也记载,汉初诸侯爵位印是“金印紫绶”,死后须传继承者。这枚印章为鎏金铜印,并且印文铸刻较为随意,显然是一件用于随葬的明器,而非生前使用的原物。
卖萌的“皿而全”铜方罍
这件青铜方罍(音“雷”),就是号称“方罍之王”的皿方罍。它整体造型高峻伟岸,器盖和盖钮呈屋坡形,8条扉棱自顶至足沿着四角和四面的中线分布。器身饰兽面纹,领与足饰小鸟纹,肩饰夔龙纹。肩上饰卷角羊首衔环,腹下有兽首形鼻。多种装饰技法的运用,使其精美别致。
这件器物的器盖铸有铭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器身铸有铭文“皿作父己尊彝”,其中“皿”是器主族氏,“而全”是器主之名。由此可知,该器是皿而全为祭祀父亲“父己”而特意制作的礼器。
御龙帛画玩快闪
御龙帛画是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197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画面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缰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素纱襌衣玩漂移
“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用来形容这件素纱襌衣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素纱指的是没有染色的纱,襌衣指的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这件襌衣是用极细的素色蚕丝织成的薄纱裁剪缝制而成,整件衣服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而重量却只有49克。如果去掉袖口和领口的绒圈锦边缘,就只剩下40.2克。如此轻薄飘逸的衣服,古人是如何穿着的呢?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穿在锦绣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产生朦胧美感。这倒是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当作一种内衣穿着的。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在扭腰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有种衣服被称为“画衣”,但由于实物资料的匮乏,“画衣”的真实性一直无从考究,直到我们在辛追墓中发现了印花敷彩纱及用其制作的衣袍。这件印花敷彩纱衣袍上的图案是藤本植物的变形纹样,其中枝蔓部分是印制上去的,而蓓蕾、花穗和叶子部分的纹样各不相同,色彩有浓有淡,明显是工匠们在印好枝蔓后,再用手工把各种颜色一笔笔描绘上去的。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它的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中有关“画衣”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跳广场舞
这件衣袍是以朱红菱纹罗为面料,用素绢做衬里、衣缘,里面再垫上丝绵制作而成的。衣服的样式为上衣、下裳相连成一体、交领、右衽、曲裾。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交领、右衽是汉服的典型特征,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的“右”是相对于穿衣者本人而言的,指的是衣襟是向右掩,即左襟盖住右襟。“裾”指的是衣服的前襟,如果前襟的边是尖角状,衣襟是在腰间盘曲缠绕后用腰带固定的,便是“曲裾”。这种上衣下裳相连的袍服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身后斜裹,既不妨碍走路,又不会使其里外露,在当时不失为一种适用的服装。衣袍内絮有丝绵,应该是辛追夫人寒天的服装。
“T形”帛画摇头晃脑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辛追墓出土的“T形”帛画了,它全长2.05米,由三块细绢拼合而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的麻穗儿,横铺着像一件衣服。您猜猜它是干什么用的呢?遣册中称它为“非衣”,是用于引魂升天的。出殡时人们用一根竹竿将它高高地挑起,举在出葬队伍的最前面,入葬时将它覆盖在内棺上,作为墓主灵魂升天的媒介。
帛画自上而下分别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居于中间最醒目位置的老妇人,就是辛追在人间的形象了,她锦衣华服,手持拐杖缓缓西行,身后跟着三个面容姣好的侍女,面前两个男子跪地迎接,脚下华丽的帷盖下是她的家人,正摆放着各类祭祀供品悲痛地悼念她。
辛追娭毑欢迎你再来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这具女尸年约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开棺后发现女尸被浸泡在棺内约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出土后不久渐变成棕黄色)。尸体保护如此新鲜与完整,难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学防腐药水?经科学分析,棺内的水是通过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层而渗入墓室,经长期聚集而成的,其中虽带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质,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绝非是保全尸体的根本原因。古尸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实的棺椁被严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结果。
来源 | 湖南省博物馆 掌上长沙
编辑 | 刘天乐、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