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谈对日关系:头脑要清醒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吴寄南谈对日关系:保持清醒头脑,同时争取最好可能

近日,随着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和东盟峰会在东南亚地区相继召开,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展开了频繁的互动,双方就继续推进中日关系的改善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为中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回暖注入了更多动力。

11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岘港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是两国领导人7月在德国汉堡之后的再一次会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东盟峰会召开期间,在马尼拉下榻饭店会见了安倍晋三,这是安倍与李克强继去年7月在蒙古乌兰巴托进行会谈后,所进行的又一次会谈。

海外网11月14日援引日媒报道称,安倍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见中,再次提出了2018年访华的建议,并且邀请习近平在2018年内回访日本。安倍表示,“将瞄准2018年迎来《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强有力地推动关系改善。”

多家日媒报道称,日本领导人在一系列外访行程中,连续与中国两位领导人举行会谈实属罕见。如果中日两国领导人能够实现互访,将是2008年以来,中日两国领导人时隔9年后的再次互访。

在一系列回暖的迹象下,中日关系是否已经达到了转圜的节点?在11月13日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的“亚太地区国际格局与中日关系的前景”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目前的中日关系虽然处于不断回暖的过程中,但是尚未达到关键的转圜节点,中日之间仍旧存在一些影响两国关系的风险因素,因此对于中日关系快速转圜不能有太高的期待。在与日本打交道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争取最好的可能,“不以善小而不为”,在民间外交、经济交流等层面不断努力,早日促中日关系转轨。

安倍避谈中日争议话题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在不久前的众议院大选中获胜的安倍,当下正迫切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日本共同网也指出,日本对华重心正在从原先以对华牵制为主的路线转向融洽路线。报道称,安倍政府对南海问题的提及开始减少并多次表示“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并不是针对中国的政策。

2007年,安倍最早提出美日印澳四国举行四边安全对话,希望通过合作维持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所谓航行自由,以及动员印太地区各国缔结自由经贸协定来牵制中国。而在11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亚太经合组织的演讲中,呼吁印太各国加强合作关系,被指是对安倍“印太”政策的呼应。

不过,在11日与习近平的会见中,安倍并没有提及印度-太平洋战略,反而就中日对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达成了一致。台湾辅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在13日的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日本一方面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一方面巩固日美同盟、联合印度等其他国家对抗中国,实际上正反映了日本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尽管不愿承认中国正在崛起,但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种事实,而美国却正在不断衰落。因此,日本认为只有联合更多的国家,才有可能遏制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整个安倍政府的对华认知还没有解决好,安倍的说法和他的做法之间还存在一些温度差,这个也需要在安倍政府内部去进行磨合,从多年来对华围堵、遏制的政策转变为对华友好也需要时间。”吴寄南则对澎湃新闻解释道,这都是尽管中日关系正在回暖,却没有达到转圜关键节点的原因之一。

“一带一路”或让“安倍经济学”起死回生

尽管安倍在靠近中国的过程中“印太”和“中日”两手抓,但面对“一带一路”,安倍的态度似乎比之前积极得多。日本防卫大臣顾问森本敏指出,安倍一边推动“印太战略”,但安倍并没排除与“一带一路”在可能合作的方面进行合作。

《人民日报》11日报道称,在与安倍晋三会谈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互利合作是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双方应该提升双边务实合作水平,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尽早落地。

共同社14日也报道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会谈时,双方同意,在经济领域就包括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内,如何为世界繁荣作出贡献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就曾率团出席中国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6月5日,安倍晋三在东京都内发表演讲,针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希望不断展开合作”。日媒当时报道称,安倍的演讲内容明显反映了自民党内部亲华人士希望突出与中国合作的姿态。

日本经济新闻网13日报道称,经济上的考虑也是安倍之所以希望缓和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在日本企业界,“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得到了高度的关注,而“安倍经济学”则显现出后劲不足的问题,加上日本还面临着人口减少的结构问题,安倍周边的人因此认为:“(日本)没有余力与中国抢地盘。”有观点认为,如果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安倍提倡的“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再次推进“安倍经济学”,让其起死回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此前也对澎湃新闻指出,由于中日政治关系不佳,尽管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还在保持,但却受到了政治关系的影响。如果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进行更多的合作,这将有利于中日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扩大双方的利益。

日本经济新闻网此前报道称,围绕中国,安倍政府内部眼下在两条路线之间徘徊。一股力量以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和首相秘书官今井尚哉为代表,他们将对华经济关系放在优先位置,而另外一股势力则以日本外务省为中心,他们则更重视安全保障方面的风险。在外交和内政都可能出现重大变动的2018年之前,这两股力量的博弈或将持续。

海空联络机制正在谈判

与会专家还指出,除了安倍政府对中国认知或将影响中日回暖,另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中日目前尚未建立起中日海空联络机制。

11月11日,习近平在与安倍进行会见时指出,改善中日关系,关键在于互信。希望日方以更多实际行动和具体政策体现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战略共识。要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两国存在的分歧。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1月发表的《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指出,2015年以来,中日关系总体延续2014年底形成的改善势头;2012年,中日之间爆发的钓鱼岛危机曾一度使中日关系走到战争边缘;2016年,中日在东海发生若干次海空摩擦,同时南海成为了中日之间新的摩擦点。

“中日之间的海陆空联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随时可能出现擦枪走火的情况,这样一来,改善的势头就会马上受挫,因此在处理相关领域内的相关问题时,需要双方小心处理。”吴寄南指出,这可能是除安倍对华政策、中日国民感情之外,影响中日关系回暖的另一个因素。

但梁云祥也指出,中日两国目前正在就海空联络机制进行谈判,尽管仍旧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双方都想尽快达成,以减少摩擦。

今年6月,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上校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日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旨在加强联系沟通,管控危机,避免误解误判,预防不测事件。中方高度重视建立中日海空联络机制,希望日方尽早排除有关谈判障碍,与中方相向而行,争取早日启动和运行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