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送餐上百年!有一种精准叫做印度“达巴拉瓦”
雨季孟买,一朵云飘来,就是一场不期而至的淅沥。
狭长如柳叶的城市南端,雨滴从英殖民时期建筑繁复的巴洛克雕饰边成串滚落。
“教堂门”城铁终点站门口的人潮一下子失了型,四散到那些年逾百岁的石檐之下。
然而一群身着素衣、头戴白帽的工人依旧停在原地,时不时地抹去脸上挂着的水珠。
他们或坐或立,互相谈笑,目光却统一指向几十米外的城轨站台。
每个人的脚边,都卧着一张两米多长,半米见宽的木制搁板,周匝箍着一掌高的铁围栏;稍远点,是他们的自行车和手推车,横七竖八地地列着,挂满晶亮的水珠。
他们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一列城铁吱呀着驶进站台。
城铁还没完全停稳,同样素衣白帽的工人闪身从泛着光的金属车厢跳下;同样的木制搁板,挤满了同样泛着光的金属饭盒,被推车载着,或头顶撑着,朝着近处这些期待已久的工人而来。
本就繁忙的站台一下子沸腾了。
两股工人一下子融成一堆,快速分辨着每个饭盒上如密码般的彩色字样;也就两三分钟的光景,所有的饭盒在几十双手的传递下换了“新家”。
变得沉重的木搁板被架上推车,或是举过头顶,随着车轮和脚步流向自己的终点。
雨还没停,不过小了很多。虽然看不到饭盒里装着什么菜肴,但独特的咖喱香味混着被热饭盒蒸起的雾气,化在氤氲里慢慢散去。
这样独特的一幕,在孟买这个两千多万人口的繁忙城市里逐天上演。
无数居家妻子烹饪的午饭,被这些白衣素帽的工人,日复一日地递到正为生活打拼的丈夫手中。
时间久了,人们就给这些工人取了名字。波斯语中,Dabba意为罐盒,Wala则代表着从事某项工作的人。
前后合起来,便有了“达巴瓦拉”这样的名字,译作“送饭盒的人”。
1
源起百年:时代变革的证人
1890年,来自邻近小镇浦那的年轻人马哈德奥在孟买召集了100多名同伴,为城市居民提供午饭递送服务。这被认为是“达巴瓦拉”这一行当的正式起源。
在彼时人口已近百万的孟买,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反映的,却是城市形态进化和劳动方式变革的时代大背景。
早在17世纪,孟买就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总部驻地。随后两百年间,城区人口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快速增加。
1817年开始的霍恩比填海工程在近30年间将彼此独立的孟买七岛连接成一片广袤的陆地,城市面积因此大幅增加。
1853年,印度首班客运列车驶入孟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随之而来。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拉近了孟买与欧洲的距离,使之成为阿拉伯海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也催生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商业形态。
随着大量企业在孟买南部集聚,如何解决午饭问题成为困扰上班族的一大难题。这就为达巴瓦拉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合理性和市场空间。
历史的脚步未曾停息,不停增长的经济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口,达巴瓦拉的群体也日渐壮大。
时至今日,孟买约有5000到6000人从事这一行业,每天递送的餐食数量超过20万份。
如果把贯穿南北的三条市内铁路比作城市的主动脉,达巴瓦拉,则像是血管中涌动的红细胞,为在这个繁荣都会里打拼的人们带来饱肚的食粮。
2
神奇密码:效率奇迹的秘诀
对于任何一家物流企业来说,速度和精准都是最为重要的运营指标。
放眼世界,无论是海外的UPS、DHL还是咱本土的“四通一丰一达”,都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实现了货品的全程跟踪扫描。
但即便如此,对于快递丢包和延误的抱怨仍然不在少数。
但在孟买,最多每两个月才会出现一次关于午餐错配的投诉。这意味着,在达巴瓦拉体系中,配送的错误率小于千万分之一。
更堪称奇迹的是,大部分的达巴瓦拉都是受教育程度极低的底层市民。
统计显示,这一行业从业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5年级,这意味着电子化的跟踪监控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
多年来经验造就的“密码系统”成为保证运送效率的关键。
如果细细观察,堆在板条箱上的每个餐盒都附有一个金属材质的标签,寥寥几笔不同颜色的字母符号,就把始发车站、抵达车站和收货地点乃至楼层标识的一清二楚。
这些外人完全不明就里的神奇符号,正是每个达巴瓦拉都需要牢记的“通信协议”。
如同现代物流业为每个包裹贴上的条形码,这些不起眼的金属标签,保证了每个餐盒总能沿着正确的路径,抵达属于自己的目的地。
至于运送速度,从10点上门取餐到1点前后送达,每天留给达巴瓦拉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小时。
以至于有报道称,2003年英国王储查尔斯在孟买访问时想约见达巴瓦拉代表。查尔斯被告知只能在中午11:20-11:40达巴瓦拉们短暂的休息时间出现,否则“恕不接待”。
想象一下,在繁如牛毛住宅区穿梭收货,闷头挤出细如发丝的街巷,将小山一样的餐盒装进车厢,再经由如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道路抵达终点。
每一分,餐食的温度都在下降;每一秒,都可能导致下一环更大的延误。
所以孟买人时常打趣说,除了街上游荡的“神牛”,没有什么能停下达巴瓦拉们奔走的脚步。
3
拥抱时代:老行当的新变革
光阴流转,时代变迁。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达巴瓦拉,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目光中有了点滴的改变。
在孟买人眼中,达巴瓦拉一直是“可靠”和“信任”的象征。不少客户会在餐盒中塞入信件、票据甚至情书顺带递送。
想象一下,打开还冒着热气的饭盒,精心准备的菜肴旁边是家人充满爱意的只言片语,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浪漫、更暖心的呢?
以达巴瓦拉为主题的印度电影《午餐盒》
而这也为达巴瓦拉们带来新的思路和商机——现在,部分城区的市民已经可以通过达巴瓦拉寄送小件包裹。
相较效率低下的印度邮政体系,近乎“及时达”的快递方式不啻于一场“物流革命”。这项孟买独享的“福利”,就像“江浙沪包邮”一样让其他都会市民眼红不已。
另一方面,随着在线订餐的流行,达巴瓦拉也开始与遍布城内的餐厅和订餐网站展开合作,化身“外卖骑士”上门送餐。
百岁高龄的老行当,就这样赶上了互联网浪潮,成为O2O模式中的重要角色,显示出年轻的活力与朝气。
声名鹊起的达巴瓦拉组织,也成为商界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企业、商学院、NGO等组织纷纷出手,邀请管理层上门开讲,传授悠久历史里的丰厚经验。
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与达巴瓦拉代表
达巴瓦拉组织也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结合孟买丰厚的城市旅游资源,开展达巴瓦拉体验行程,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游客。
显然,百年历史对于达巴瓦拉来说,尚属年轻。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孟买街头还将穿行着这些身着素衣头戴白帽的身影。
递送午餐的同时,传递着无数个家庭的温暖,在整个城市里播撒着人情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