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不见效?只因忽略了“健脾”!
体内有湿气,“信号”早判定
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田耀洲主任介绍说,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脾阳损伤,运化水湿功能失常,人体易聚湿气,湿气太重,则致人生病,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外感湿邪,常易困脾
体内有湿气的人通常会四肢困重、食欲不好、皮肤起暗疮、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肠胃炎现象。
空气中湿气较重,人容易出现食欲减退、困倦乏力等不适症状,特别是本身脾虚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会加重,如厌食、气虚,四肢困重。中医认为湿邪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点。
田耀洲主任分析说,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造成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腹泻腹胀、食欲减退。殊不知,西瓜、香瓜、梨、黄瓜都是驻湿的瓜果,易伤脾阳造成体内湿气淤积,加重湿热症状。专家建议,脾虚的患者要多吃一些容易吸收、消化的食品,可以多食冬瓜和苦瓜,冬瓜可以排水除湿,苦瓜能养脾开胃。喝白开水也是简单易行的“解湿”方法,可以及时补充身体出汗后体内损失的水分,又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湿气还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容貌,表现在皮肤上会出现长斑长痘,暗黄无光;表现在体型上就是水肿肥胖,大腹便便;表现在精神气色上就会出现无精打采,困乏无力。
自测是否中招,看五大信号
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可从以下五大信号判断。
信号一 舌苔厚腻
假如您哪一天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舌苔非常的厚或者发现自己的舌体胖大,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的话,那就证明您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应该及时的调理过来。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这些信号也说明体内的湿气较重。
信号二 大便黏腻、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软硬适中的条形,如果大便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也说明你的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信号三 食欲差
如果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这种现象也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且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夏季。
信号四 小腿肚发酸
假如您在早上起床后会突然感觉自己的小腿肚非常的酸痛,并且感觉很沉重的话,还有的人会发现最近的体重增加了不少的话,那证明您出现虚胖的现象,也是体内湿气重造成的。
信号五 精神状态差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浑身不清爽的感觉,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脑涨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
“祛湿”不“健脾”,湿气除不尽
误区:“祛湿”不“健脾”
魏兰福主任说,中医认为,多数疾病都跟湿邪密切相关。湿气作为湿邪的轻度表现,即使没有严重到引起疾病,也会给身体带来很多烦恼。现实中,很多人犯的一个祛湿误区是:有湿时只忙着祛湿,而不懂得健脾,导致旧湿气走了,新湿气又来,一直除湿但一直都除不完。那是因为你忽略了健脾!所以,祛湿最好兼顾到两点,一是祛湿,一是运脾。祛湿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而脾运则身体排湿更易,能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尤适于久湿不除之证。
田耀洲主任介绍说,健脾祛湿营养原则:宜吃具有补脾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水果,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
脾虚湿困时,应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利尿)或者减少、清除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质,而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温补脾胃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莲子、芡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时坚持喝治疗祛湿饮品。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强健脾胃,不要做哪些事
田耀洲主任提醒,健脾警惕5个误区:
1、脾阳虚的要注意:起床喝一大杯水,伤脾阳。刚起床的时候,阳气刚起,不是不能喝水,口渴喝几口没有问题,一口气喝得多,就会伤到脾阳。
脾阳虚的人,一般会大便不成形。如果有早起喝一大杯水的习惯,可改为只喝几口温水。
2、减肥无度:有不少人为了减肥,吃的少了,几乎只吃水果。主食吃得少,水果吃得多,脾自然就虚。还会出现脸色暗黄,皮肤松弛,虚胖。不要搞错方向了,减肥的正道是养脾,而不是伤脾。
3、产后进补有讲究:有句话叫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不少人生完孩子后,觉得身体很差。其中一原因是因为产后脾胃虚弱,滋补太过,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伤了脾胃。
4、脾虚补脾最好纯米粥:现在大家都爱煮杂粮粥,一锅粥里各种豆各种米各种食材,过犹不及,反而增加了脾胃负担,不容易消化。
5、情志调养易忽视:不少人说,“为什么我不吃冷的和油腻的东西,湿气也这么重?”确实如此,但是,比冷饮和水果伤害更大的是肝郁。不懂情志养生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肝郁的表现,原因:(1)生气,特别是生闷气;(2)好辩;(3)控制欲。
强健脾胃,忌讳这4方面:
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
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
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
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
“健脾”的日常调理与防范
魏兰福主任说,日常健脾调理,可以从中医健脾按摩手法调理以及膳食调理两方面着手。传统的中医健脾手法,具有强壮脾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等作用,比如揉中脘穴、摩腹、捏脊等效果都极好。脾主运化,既是运化五谷食物的地方,也是身体的运湿之所。脾气健运,脾阳充足,自可以促使水湿运化;若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将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产生水湿。
清代医典《证治汇补·湿症》云:“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祛湿当健脾!
有几个注意事项:
1、少吃生冷食。脾脏喜燥恶湿,大量冷饮、水果会影响脾的正常功能,大部分人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乏力、困倦等症状。这时可以吃点清淡食物,比如绿豆、赤小豆、薏仁、冬瓜、山药、豆腐等。油炸食物最好不要碰,因为这些食物是生湿助湿的,本来外环境的湿气就很重,内里也有湿气,这样身体是吃不消的。
2、睡觉防受凉。晚上睡觉时感到闷热出汗,不少人会开空调或者风扇,其实这样容易受凉,人体睡眠时受风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这时阳气已潜藏体内,卫外作用减弱,风寒之邪能直入人体深部,第二天早上起床可能肚子痛或拉肚子,长期下去还有别的隐患。所以,睡觉时不要让风直吹,被子要盖上。
3、晚上要关窗。房间的通风很重要,但开窗通风也要跟着太阳的时间走。这时白天虽然热,早晚还有几分阴气,还有降温和变天的可能,人睡着了有可能反应不及时,故太阳出来了,窗户打开,让阳气进入,太阳下山了,窗户要关上。
4、坚持微午休。在作息方面,适当午睡一会儿。网上流行一句话:“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上班族多数没有时间午睡,但是可以尝试闭目养神十几秒,长期坚持对养生很有益处。如果感觉身体疲乏,双眼干涩,略有困意,可以微微合上双眼休息10~20秒,能给身体快速充电。
膳食“祛湿”法,健康吃出来
膳食调养是民间祛湿、以及健脾很受欢迎的一种有效方法,不同食材功效也各有侧重。偏健脾的食物有小米、鲫鱼、萝卜、苹果、淮山、莲子、芡实、猪肚等;偏祛湿的食物则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
★猪横脷煲夏枯草
功效:清热祛湿,除肝热
材料:猪横脷500克,夏枯草、绵茵陈各20克,生姜4片。
做法:把猪横脷先飞水去腥备用。将夏枯草、绵茵陈及生姜和猪横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水2500ml。先武火煲滚后转文火煲约2小时,调味即可。
适应症:猪横脷性平味涩,补益脾胃、助消化;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功效;绵茵陈则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故该汤可以清热去湿,去肝热,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
★淮山药白扁豆煲鸡脚
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
材料:淮山药15克,白扁豆15克,芡实15克,薏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趾甲。将淮山药、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适应症:汤中鸡脚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气、舒筋强骨的作用,而且鸡脚含较多的胶原蛋白,食用能令皮肤光滑而有弹性;淮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功效;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芡实功效健脾除湿、固肾益精;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故本汤适宜脾虚有湿,症见体倦乏力、便溏者食用。
注意事项:建议不要用冰冻鸡脚,否则会影响汤的鲜味。
★ 白术陈皮猪肚汤
功效:健脾燥湿开胃
材料:陈皮10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至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做法: 先将猪肚洗净飞水。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水约2500ml,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适应症: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猪肚甘,温,功效补虚损,健脾胃。故此汤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注意事项:本汤性温,阴虚内热者不宜。
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健脾祛湿的汤有哪些,汤是一种养生的东西,所以我们日常饮食要多喝汤,不能着急慌忙的饮食,不注意饮食的方法和技巧。
本期策划、采写: 本报记者 沈峥嵘 本报通讯员 罗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