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9个恋童癖冷知识,让我想拼尽全力保护好全世界的熊孩子!

瞭望东方周刊

关注


1. 恋童癖是精神疾病,指无法控制地对儿童产生爱恋或性吸引力。

怎样算是恋童:

1. 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小于 13 周岁)反复地强烈地表现出性的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这种状态至少持续 6 个月;

2. 性幻想、性冲动或行为干扰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3. 被评估人至少年满 16 岁,并且比针对的儿童至少大 5 岁。

——DSM IV(《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 版)

恋童癖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受害者以儿童为主,女孩、男孩均有,也有 3 岁以下的婴幼儿。

2. 恋童癖的成因是什么?

主要包括有:

心理因素:自卑、挫折感、社会家庭事件促成压力等等,因而感到很疲劳、紧张、焦虑,将这种不良情绪在儿童身上发泄转移。还有的人存在性格缺陷,胆怯、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当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击时,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希望退回到童年。


病理因素:本身存在心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等,其他一些可干扰脑功能的因素(吸毒、酗酒)。

德国科学家曾经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恋童癖的大脑对儿童面部照片的反应比对成年人面部照片的反应更为强烈。


恋童癖者的大脑中的“白质”异于常人:简单来说,灰质构成大脑,白质在灰质之间传输信号。正常人在看到儿童时会产生保护欲、而恋童者则是产生性欲。

部分恋童癖可能是天生的,他们为了压抑自己的欲望,常年生活在痛苦之中。


有研究发现,相当多的恋童者在童年时就对儿童产生了性兴趣,只是因为他们当时过于年幼,无法分得清这个性兴趣是对儿童产生的还是对同龄人产生的。

“每当我关上电脑,我都会痛恨自己,为什么看到儿童色情内容会让我如此兴奋。而画面中的儿童不自知的参与,往往毁灭了他们的一生……我相信我最大的疑问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为什么我是一个恋童者?这就好像在探寻为什么一个人会是异性恋或者同性恋,我们并没有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如果我们可以,相信我,没人会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指向儿童。”

—— David Goldberg ,《我,一个恋童者》,原载《大西洋月刊》

恋童癖虽然不被社会接受,但我们应该鼓励患者向社会寻求帮助,尽早治疗。

3. 恋童本身不能算是违法,但一旦采取行动就是犯罪。

恋童癖是一种精神疾病,疾病本身没有对错可言,但可怕的是由此发展出来的犯罪行为和儿童色情产业链。

犯罪行为包括窥视、观看儿童裸体,抚摸、拥抱、亲吻儿童躯体,搜集儿童裸体照片,在儿童面前曝露自身,或当小孩的面自慰,直到对小孩进行性侵犯、性虐待等。

我国刑法第 363 和第 364 条都明确规定,制作、传播、贩卖、存储色情淫秽内容都是犯罪;

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波兰、马其顿和摩尔多瓦等国家都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


在欧美国家,在互联网上收看虚拟儿童的色情表演(注意,是虚拟儿童),持有儿童色情题材的影像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联合国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曾经明确指出,任何形式的儿童性活动、性剥削都不可容忍。

一些恋童癖的标志


4. 恋童癖按表现可以划分为固定型、回归型、攻击型。

固定型

不喜欢同成年人建立联系,只和儿童交往,并且只有在与儿童交往时才觉得舒心。他们猎取的对象一般都是很熟悉的,如邻居家、朋友乃至亲戚的孩子。采取行动时往往经过理智的谋划,比如会同儿童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之后,再实施犯罪,通常是从身体接触开始的。


回归型

表面上看起来和常人差不多,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正常的异性恋史,甚至已结婚成家,有的在婚姻中无法完成性行为,有的则毫无障碍。他们会在遭受重大的外界刺激或某些压力后,回归到不成熟的性表达方式,激发出恋童倾向。这类患者猎取的对象都是不熟悉的儿童,其行为带有冲动性,同时还伴有酗酒的现象。


攻击型

这类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一种攻击心理,会对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往往会采取折磨、施暴等变态方式,获取性快感,与施虐狂很相似。他们追求的不是正常的性感,而是通过不正常的性行为来发泄畸形的感情。

5. 但并不是所有对孩子下手的人都是恋童癖。

真正的恋童癖,是对儿童产生依恋和性欲,对成人没有感觉。

而有些人侵犯儿童的人,是由于渴望性行为,但无法从正常途径满足对成年人的性欲,比如有社交障碍等,便转而对懵懂的孩子下手,虽然都是不可饶恕的犯罪行为,这和本质上的恋童癖不一样。

6. 恋童癖并非同性恋。

恋童癖和同性恋不同,恋童不是一种取向,而是一种癖好。

真正的恋童癖,只在乎欲望对象的年龄,而不是性别。只要是孩子,不管男孩女孩,他们都会产生性欲。


娈童是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畸形的不平等关系,是建立在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强势对弱势的剥削之上的关系。未成年人缺乏判断的能力,这种在人格形成期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会伴随一生的。


社会不断发展,文明相伴相随,我们的社会才开始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才规定了法定结婚年龄。

经常有人疑惑,“为什么我们日益文明的社会能够宽容同性恋,却从未宽容恋童癖?”

因为恋童癖不被宽容,才是社会的进步。

全球法定结婚年龄地图上,西亚和非洲一些国家至今允许同未成年人结婚。


7. 别以为恋童癖离你很远,世界上对儿童的性犯罪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10 年的报告:

刚果有 46% 的女学生受到过老师或学校其他职员的性侵犯,某地区竟有 16% 的女学生被老师强暴;

在莫桑比克,高达 70% 的女学生表示,有老师要求与学生发生性关系才能让其进入高年级。

2007 年,印度政府发布的报告称,有超过 53% 的孩童受到过性侵犯,其中 52.94% 为男性,47.06% 为女性。


2010 年,英国研究表明,有 5% 的男童和 18% 的女童受到过性侵犯。2009 年到 2010 年,每天有 64 起娈童案发生。

同年,美国政府的统计数据则表明,全美有 63527 名儿童受到性侵犯(这个数字其实比天主神父性侵的数字大多了)。

芬兰上世纪 90 年代的一份研究指出,有 2% 的女童与其生父发生过性行为,有 3.7% 的女童与其继父发生过性行为。

2017 年,“女童保护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侵的形势越来越险峻:

2016 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 433 起,受害人 778 人,平均每天曝光 1.21 起;

2015 年,这一数据是 340 起,每天曝光 0.95 起;

2014 年,全年数据为 503 起,每天曝光 1.38 起;

2013 年,全年数据为 125 起,平均 2.92 天曝光 1 起。

……

8. 而且,男童遭遇性侵的概率比女童更高。

一方面在于,法律对性侵女童有较严厉的惩罚,而性侵男童不需要承受太高的风险代价;

网红许豪杰成立恋童癖网站,且公开承认自己出售“正太视频”和“原味白袜”,报了警而不怕被警方处罚,这才恐怖。

另一方面在于,相比起真正的性行为,抚摸式的性侵害要普遍得多,而这样的行为往往没有受到重视。

而且由于性侵男童案件曝光得比较少,不少家长和学校一厢情愿地以为性侵男童是小概率事件。目前,许多成年人在针对儿童防性侵方面,根本不是不重视,甚至是到了愚蠢而不自知的地步。

via @都市报道/weibo

甚至在一些基础教育中,为避免尴尬,老师会刻意避开男童,只对女童进行防性侵教育。家长和学校的忽视无疑让男童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会让对男童处于更为危险的境地。

在国际社会上,儿童色情、恋童癖是一个绝对不能践踏的底线;而在中国,大家普遍却少了这根弦,小孩被熟人随便亲热、被拍下生殖器,都很寻常。


9. 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越早越好。

因为恋童癖不但很难识别,还可以进入教师、义工、医生、摄影师等经常接触孩子的群体,甚至成为领养父母。

所以,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殖器,用正确的术语去表达。

比如外阴瘙痒、尿道感染、龟头疼痛时,还可以大方跟父母沟通,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让孩子尊重身体的本能,不管对方是谁,孩子可以拒绝和别人亲热。

很多孩子会被逼着亲其他人,甚至是亲陌生人。当孩子被迫这么做的时候,TA 可能不愿意,但又因为害怕父母不高兴,因为想要讨好父母而压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被迫屈从。当这样的胁迫成为习惯后,孩子在真正面临危险时就会不知所措,不敢拒绝。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用实际行动演示隐私部位不能随便暴露。不要在社交网络晒孩子的裸照。让孩子知道,换衣服的时候要关门、拉窗帘,出门要检查衣物是否整齐,不随意在公共场合大小便,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永远不要嫌性教育太早,因为恋童癖不会等你的孩子长大。





来源:微在Wezeit

编辑:顾佳贇、张璐、张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东方周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