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阅读上海100胜 | 风华曹杨 第一个“工人新村”散发城市温度

新民晚报新民网

关注

新民晚报记者 江跃中


名片

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新村,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选址批准建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因选址位于当时的商业集中地曹家渡与杨家渡之间,又有一条曹杨路,故得名“曹杨”。



新民晚报新媒体 李永生 摄


曹杨新村位于普陀区南部,沪宁高速入城段地区,由武宁路-中山北路-金沙江路-桃浦河所围合的区域构成。经过多年的建设,曹杨新村已发展为拥有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环境、交通等资源的大型成熟社区,人居环境优越。整个社区住户3.2万余户、居民10万余人。  


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扇形分布的苏式小洋楼风华依旧。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下同


老上海人对曹杨新村有着非常深刻、美好的印象。当年,一曲杨柳青小调《曹杨新村好风光》曾传唱全城:“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


在这个地域面积仅2.14平方公里的社区里,道路小但幽静,河道短但清澈,房屋多但有序。伴随着诞生之日起就扎根于此的劳模精神,孕育了这片红色土壤独有的区域文化,66年的变迁,更是一部反映新中国工人新村发展进步的微缩史。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60多年来,曹杨新村先后接待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外国友人,让世界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作为第一批入住曹杨新村的居民,今年69岁的唐锦波老人,已经在曹杨一村住了65年。“那时我才4岁,跟着父母亲来到刚刚建成的曹杨新村安家,这里一切都是新的,居住条件也‘一流’,全家人都特别开心。”唐锦波告诉记者,尽管一室半的房子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但最多的时候,里面全家老老小小住了8口人。不过,他们很满足了,当时能够住进曹杨新村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随着唐锦波老人的回忆,记者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


农田上建起

苏式小洋楼


1951年4月,上海市召开第二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陈毅市长在讲话中要求市政建设应“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


会后,上海迅即着手筹建工人住宅。经过实地勘查,最终确定在普陀区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一带征地建房。当年那里还是大片农田,其间散布着杜家宅、桂巷、大俞家弄、吴家厍等自然村落,可利用的土地多达3000亩。


曹杨新村。


第一期工程于9月破土动工,次年5月即告完工,共建有48幢,每幢两层,共有6户人家,其中第三户、第六户是一室半的大户,有22.6平方米,其他小户是16平方米,每层公用一个约12平方米的厨房,每户有1个简易抽水马桶。1963年,为了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又加盖了第三层,同样是三户,公用两个厕所。总建筑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可容纳住家1002户,取名 “曹杨一村”。如此“时尚”的“苏式小洋楼”,令当时的人们羡慕不已。


曹杨一村建筑红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前房后开满鲜花,绿化覆盖率超过了30%。住宅楼旁,一系列配套公共设施同时兴建,有小学、图书馆、公共浴室、菜场、消费合作社、诊疗所、大礼堂等。有人这样描绘:“漫步在一村中心的大草坪上,抬头即见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新村中部穿行而过,河上横跨两座红桥;呈梯形和扇形分布的楼房掩映在小桥流水、绿树碧草之间,煞是好看。”


戴着大红花

入住劳模村


有幸第一批入住新村的居民,都是普陀、江宁(今静安区)、长宁3区纺织、五金等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还有部分工龄较长、生产积极、住房情况特别拥挤的职工。陆阿狗、杨富珍、裔式娟等劳动模范,成为第一批曹杨居民。曹杨一村也就有了“劳模村”的美誉。一家企业的先进工作者郑长保曾经回忆说:“我是1952年‘五一节’后第一批搬进来的,当时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看着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绿色的窗棱,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感觉自己真正解放了,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1956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今天我休息》,拍摄地点也选择了曹杨新村。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陈嘉庚在参观后,写信给周恩来总理,称赞道:“其优待工人之建设,可谓现代化矣!”


违法车棚改造后,顶部还建造了一个“空中花园”。


1952年,政府环绕曹杨一村,再建曹杨二、三、五、六村,到1977年,9个新村全部建成。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五六层高的混合结构工房、高层住宅楼,取代了原有的两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成为新村住宅群的“主力军”。续建住宅的内部设施也不断优化,厨房、卫生间、水表、电表,从几家合用,逐步改成两家合用或一家独用。自1963年起,新村内还逐步接通了管道煤气。


外宾家里坐

沪菜端上桌


糖醋小排、酱鸭、洋葱牛肉片、宫保鸡丁、毛豆虾仁、青菜蘑菇……2016年9月12日中午,家住曹杨新村的侯生泉、徐经全老夫妻,用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家宴,招待前来做客的圣马力诺外宾一行。“6个冷菜、6个热菜、2个主食,都是老伴做的,昨天就开始准备了,要让老外尝尝我们曹杨人家的好味道!”70岁的侯生泉老先生,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道。


改造后的桂巷路。


这天中午,曹杨新村街道共有4户居民在家欢宴外宾,这也是上海人民对外友协成立60周年在曹杨新村街道举办的“甲子同心,璀璨60年”——中外市民交流活动的一部分。1953年,曹杨新村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利用新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周边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等资源,推出了“做一天上海人”涉外旅游接待项目。至今,曹杨新村已先后接待30多万外国友人。1991年,加拿大留学生大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说,“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曹杨新村名扬四海。

违法建筑走

空中花园来


2005年,曹杨一村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保护类别为四类。保护重点以及要求是维持单体原外貌和规划空间格局。


然而历经数十年风雨,曹杨一村出现大面积外墙剥落,内墙开裂渗水,道路坑洼不平。为了较好地保护风貌,普陀区2009-2010年,集中整治了房屋外墙、内墙和屋顶,并同步实施小区环境整治“六小工程”,即路面、绿化、晾衣、停车、椅子和门面的整修。


曹杨新村的蓝天、环浜


和很多老式小区一样,曹杨新村的违建也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干净、整洁的家园环境,2016年以来,曹杨新村街道重点拆除了社区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今年,街道聚焦住宅小区的违法建筑,打响了小区拆违的攻坚战。


“针对拆违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公益性的违建点位,我们注重民主协商、整建结合,探索出了‘五违四必’整治的新思路。”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严玉鹏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违法建筑变身“空中花园”的故事。


杏杨园小区的车棚是曹杨环浜沿岸的违法建筑,同时也是小区内唯一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如果简单拆除,将直接影响小区居民停车。街道最终将拆除方案调整为改建方案,将车棚向内退缩,腾出环浜沿岸3米通道,使其符合河道沿岸违建整治的要求。


改造后的车棚增设了安全充电桩、消防喷淋等,车棚顶部还建造了一个“空中花园”,结合沿岸3米通道的健身步道工程,形成了一处环境绿色、生态的景观角。另外,部分违建在百姓生活中具有一定功能,街道通过建设替代性设施的方法,尽量减少拆违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看着周边新建的高楼大厦林立,我们这些老住户心里头也蛮羡慕的,但我还是喜欢住了那么多年的老房子,有感情啊。”唐锦波老人说,相信宜居的曹杨,未来会建设得更加舒适、美好。


编辑:董怡虹

阅读上海100胜


兴业红光 螺鸣张江 梦清苏河 奇梦胜地

滨江漫步 海上王冠 商港鸥翔 洋山塔林

申江清源 曲水流金 风起前滩 龙腾鱼跃

一柱观天 水门新颜 金色外滩 江上明珠

玉兰花开 古堡清泉 四季花雨 延中森林

桃源玉露 渔阳星火 东方之睛 三峰入云

学林书声 哈哈世界 青西波影 滴水映日

交响复兴 南西霓彩 书香思南 九峰望远

虹桥四叶

……


这是我们为你呈现的上海胜景,你心目中的胜景还有什么?你觉得胜景的名字是不是精确地刻画了特征?欢迎留言互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民晚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