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黄晓明版《神雕侠侣》:金玉其外
2003年版《天龙八部》之后,张纪中制片的武侠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2007年的《碧血剑》拍得还算可以,但这部剧原著毕竟比六本大部头弱了一些,而其它的诸如2006年版《神雕侠侣》、2008年版《鹿鼎记》、2009年版《倚天屠龙记》都有着不少问题,其中2006年版《神雕侠侣》就是转折点。
2006版《神雕侠侣》由黄晓明、刘亦菲主演,最大的问题在于定位错误。张纪中在一次采访中说:“原著是一部浪漫的小说,我努力追求这一方面,忠于原著,这部戏表达了那种独特浪漫的气质。”
诚然,《神雕侠侣》是一部浪漫的小说,但浪漫并非是它最大的主旨。当然如果像陈小春版《鹿鼎记》的剧情做大改动,改编成另一主题的作品,那也可以算作一部佳作,但2006年版《神雕侠侣》显然在剧情上尊重了原著,但精神内涵上却又偏离了故事本身。
黄晓明、刘亦菲版《神雕侠侣》
一、情是何物?
《神雕侠侣》虽然写情,但它写情的目的是为了写对命运的抗争。金庸写杨过,实在是有自己的情感投射。
1939年,查良镛(即金庸原名)初中进入联高(今嘉兴一中)。早在这时他已经在学校内的壁报上发表过好几篇颇具水准的文章,颇为自负的他,在某次壁报上,写下讽刺训导主任的《阿丽丝漫游记》,一石激起千层浪,金庸被学校开除,后经多方斡旋,终于改成了从联高退学,至衢州中学读完高中。
而后,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却“屡教不改”,又一次投诉校内党员被勒令退学。
让我们回想一下《神雕侠侣》里杨过的经历。
少年时期被郭靖、黄蓉在嘉兴发现,于是带回桃花岛,却因为顶撞了飞天蝙蝠柯镇恶,不得不被逐出桃花岛。——这是第一次“退学”。
心地仁慈的郭靖决定将杨过带到终南山全真教,希望名门正派能够好好教导杨过长大成人,也不枉自己对义弟杨康的情义,谁料杨过到了全真教,拳打师尊,脚踢师兄,最后叛教而出,去了古墓派。——这是第二次“退学”。
杨过的两次被逐经历和金庸的两次“退学”经历如出一辙。因为自己父亲杨康的罪孽,杨过从小就受人歧视,带有“原罪”,丘处机、黄蓉、柯镇恶这些当时拥有主流话语权的人始终都对他充满着戒备——因此金庸在塑造杨过时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自己。
到了1959年,由于作为《大公报》的记者,金庸和该报的政治理念不符,于是毅然辞职,自己开办一家报社。这就是在香港地区赫赫有名的《明报》。但在当年,如何从早已被市场瓜分的报刊市场里杀出来,着实是一个难题。好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后,奠定了自己的武侠小说宗师地位。因此在金庸离开《大公报》创建《明报》的情况下,他选择在《明报》上连载一部和郭靖、黄蓉有关的小说,这显然是对《明报》的传播度极有帮助的。
于是《明报》上第一部金庸连载的小说,就是《神雕侠侣》。金庸因为要反对所以自己走向了《大公报》的对立面,因为和主流不妥协而自立门户。这样的反抗精神被金庸代入进了小说里,于是杨过的形象诞生了。
而杨过此生的最大主旋律,就是“反抗”二字。
所以杨过和小龙女的情爱,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他和世俗的抗争。杨过显然是爱小龙女的。但是杨过对小龙女的爱本身,就包含了其它层面的象征。或者说,杨过对小龙女的爱是他对命运的抗争。
曾昭旭在《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里写道:“这悲剧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自己冲至的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
在《神雕侠侣》里,杨过展现出了他一个非常强烈的主动倾向,那就是不满他人因自己出身而带来的目光,不满他人因自己行为而带来的鄙夷,所以他叛逆、冲动。
第十四章《礼教大防》上,杨过在众人面前说要小龙女当她的妻子,丝毫没有提及自己对小龙女有多深情,而是不服气,为什么只因为姑姑教过他武功,便不能做他妻子?想到此处,胸头怒气涌将上来。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刚烈之人,此时受了冤枉,更是甩出来什么也不理会了:“我做了甚么事碍着你们了?我又害了谁啦?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
即便是在杨过和小龙女成婚的时候,他还是这么说:“甚么师徒名分,甚么名节清白,咱们通统当是放屁!通统滚他妈的蛋!死也罢,活也罢,咱俩谁也没命苦,谁也不会孤苦伶仃。从今而后,你不是我师父,不是我姑姑,是我妻子!”
某种程度上,小龙女已成为杨过此生反抗命运的最高目标,成为他生命主旋律的图腾。这时,我们已无从区分杨过是更爱小龙女多一些,还是更想表达自己的不屈多一些,也许都有。
当然,越是表现得离经叛道,其实越是希望得到主流的认同。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极度重视和自始至终对自我的审视,只有非常关注自身,才会去感受自己和主流究竟是相处融洽还是格格不入。当正邪不两立的北丐和西毒抱在一起大笑而终,最后也葬在一起时,他似乎隐隐约约找到了可以共处的办法。他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找到了和主流和睦相处的办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处处都要对着干。这个办法,就是成为“西狂”。
很多人认为《神雕侠侣》是一部写情的小说,实际上这部小说名为写情,实则是在找一条面对命运压迫的路,这才是全书的主旨。
二、少年英侠
某种意义上,《神雕侠侣》主角杨过对全书的重要性大于郭靖对《射雕英雄传》的重要性,可以说杨过选角成功与否能直接影响全剧水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杨过这个人孤傲、偏激且又自卑。
早在1995年版《神雕侠侣》里,就因为古天乐的成功选角而让整部剧成为了经典。虽然当年演杨过时古天乐的演技并算不得很好,甚至还有些稚嫩青涩,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杨过,乃至于最俊美的古装形象。这不仅仅是因为古天乐的剑眉星目,非常符合原著里“清癯俊秀的脸孔,剑眉入鬓,凤眼生威”的描写,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古天乐非常能够理解杨过的心境。
古天乐、李若彤版《神雕侠侣》
古天乐出生在香港旺角一个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家庭,父亲开店铺,卖衣服。由于家境不好,他中学毕业后,便开始混社会,前前后后做过三十多份工作,端盘子、做苦力、当保安……由于过早地接触社会,古天乐不可避免沾染上了一些习气,成为了“小混混”,身边多了很多不务正业的朋友。在某次朋友抢劫后,他为了替朋友担干系而顶替罪名入狱,而在狱中时得知自己的好朋友又抢走了自己的女朋友,所以性情偏激的他在监狱里经常打架,刑期一路延到两年后。
这是很多演员都不曾有过的经历。如此崎岖的过去,使得后来的古天乐在接拍杨过这一角色时,纵然演技青涩,却可以非常理解杨过,知道杨过会怎么想、怎么做。
古天乐身上有和杨过一样的气质,一种自卑的气质,一种叛逆的气质,一种冲动的气质。所以古天乐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杨过。
而2006年版《神雕侠侣》杨过的扮演者黄晓明,则距离杨过早年气质差了许多。
第三集末,黄晓明扮演的杨过终于登场,张牙舞爪、大吼大叫,且不论披头散发的造型,单说浮夸的表情就难以让观众将他同杨过的形象联系起来。
开口第一句话“我已经练成这天罗地网式啦”一字一顿,每个字都重音读出来,给观众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而摇头晃脑的肢体,也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开朗少年,而不是孤傲、偏激的“问题少年”。
其实早在黄晓明之前,关于这一版杨过的选角就已经有了不少波澜,聂远和谢霆锋都曾被视为备选人,然而谢霆锋因为绯闻而被金庸亲自否决,聂远又再次败下阵来(后来让聂远演了《西游记》里的唐三藏),最终花落黄晓明。
然而关于这段戏,金庸最后给出的评价是:“杨过和他师父在古墓里,应该是非常庄重、非常敬重师父的,但那扮演杨过的男演员,他好像在演一个很浮夸的小青年,好像在勾引他师傅一般,那我就不喜欢了。”
除了在古墓的戏外,黄晓明的杨过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得颇不符合杨过形象。
在第十集,他和郭芙等人在树上偷听黄蓉教鲁有脚打狗棒,被发现后原著里说的是“杨过却慢慢爬下树来”,然而在剧中黄晓明却“嘿嘿”笑了好几声,一脸傻笑,仿佛什么都不懂的傻孩子,而此时杨过其实正“心中怦怦而跳,生怕黄蓉知道他偷学打狗棒法,要施辣手取他性命”。
第十六集杨过来到绝情谷,看到了情花,书中描写杨过是“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却有一股苦涩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也就是说杨过虽然狂放不羁,但至少还是不会像个傻子一样乱吐,可在剧中,黄晓明版杨过就直接喷了出来……可以说黄晓明对早期杨过的处理非常之不到位。
如果说杨过早期的形象黄晓明半点没有达标的话,那么自断臂后到十六年后的杨过,黄晓明还算是可以勉强合格。
十六年后满目萧然、两鬓微白,一脸稳重的神雕侠,倒是演得还颇有味道。
然而,当我们再对比看看古天乐对这三场戏的塑造时,便会觉得相比于黄晓明,古天乐实在是杨过的不二人选。
据传正因主演了《神雕侠侣》,后来在张纪中筹拍《鹿鼎记》时,黄晓明直降身价来演韦小宝,结果可想而知,一部剧本和配角都颇不错的剧,又一次因为浮夸演技而打了折扣,至于原因以后再谈。
然而黄晓明也并非完全没有演技。早期稚嫩时的《大汉天子》和《风流才子唐伯虎》都可圈可点,后来由于角色需要出演了《风声》里狡黠的角色,令人赞叹,再往后在《中国合伙人》里由于成功饰演成冬青而终于展现了自己的演技。《中国合伙人》里黄晓明放下身段,用瞪眼、驼背来塑造一个“土鳖”的形象,颇有成效。
不同于《鹿鼎记》里主要是主角不行,《神雕侠侣》里不少其他演员也有一些问题。当然更多的是造型的问题,比如饰演郭靖的王洛勇,就很缺少郭靖的一腔豪情,尤其是没有胡子的时候更是和普通小贩没有太大差距;而有了胡子的赵志敬,则只有山羊胡,非常不适。
当然,要说到演员里头最好的,无过于饰演小龙女的刘亦菲和饰演郭襄的杨幂。打光师几乎将所有的打光都给了小龙女,让她无时无刻不显示出圣洁的形象来;而杨幂的机灵、可爱在那时也被凸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她迄今为止的一个比较好的代表作。
刘亦菲版小龙女
杨幂版郭襄
三、劫难重重
虽然这部《神雕侠侣》拍摄于九寨沟,风景优美,在背景上胜了1995年版一筹,但不像2003年版《射雕英雄传》恢弘大气的大漠戏,这部剧的重点完全偏了。就好像张纪中说该剧主旨是浪漫一样,这部剧花了大量篇幅在风景上,似乎在用力告诉观众“快看快看我们可是在九寨沟拍的噢”。
当一部剧完成了它主要的一些功能(人物塑造、节奏得当、剧情合理)后,再加上优美的构图、浪漫的武打,那自然是锦上添花,但是当一部剧人物塑造没有成型、剧情详略非常失调时,将大量的风景剪辑进本就不多的剧情里,那只能说这部剧空有其表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大家都知道,杨过是郭靖、黄蓉夫妇在嘉兴发现带回桃花岛后,却因为和郭芙、大小武有矛盾同时顶撞了柯镇恶而被送去终南山的,这段故事占据全书两章内容,又不同于《倚天屠龙记》开篇,桃花岛的故事对杨过幼年时期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通过两三个剧情就能将杨过的偏激、自卑和孤傲展现出来,然而在2006年版《神雕侠侣》里竟然将这一段尽数删去了。在第二集里,小杨过说:“除了娘疼我,就只有婆婆疼我了。”对于不了解前因后果的观众来说,这句话十分突兀,而且后来也没有任何对杨过性格的描写。
从这方面来说,剪辑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在张纪中以往的作品里,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剪辑失调问题,但在《神雕侠侣》里竟然将不少重要段落删去全部或者一大半,同时对于一些次要段落则拖拖拉拉大半集。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黄蓉教鲁有脚打狗棒时发现杨过等人偷偷在树上,原著中等杨过他们下来后黄蓉像母亲一样关爱了杨过一番,本来杨过以为黄蓉要加害与他,谁料黄蓉却对他并无恶意,而是柔声安慰了他一番,将他当作了孩子一般看待。惊疑中的杨过“从未听黄蓉如此温柔诚恳的对自己说话,只见她眼中充满着怜爱之情,不由得大是感动,胸口热血上涌,不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原著中这一“哭了出来”甚是出彩。杨过如此叛逆的少年居然在这当口失声痛哭,“越哭越响,抽抽噎噎,自与小龙女分别以来,首次感到这般温暖”。金庸在此处着实是妙笔生花,杨过内心的潜意识立刻被勾了出来——
原来他所谓的要自轻自贱扮作叫花子,本意上却是希望郭靖、黄蓉能对他好一点,哪怕只好一点他也心满意足了。也就是说,早在他心中,就已将郭靖和黄蓉当成了父亲和母亲看待。
这一段简洁有力,对塑造杨过的形象十分有必要,可以作为点睛之笔却不宜花费过多篇幅,而是应当迅速进入全书中第一个大高潮英雄大会。然而本剧中却花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来拖延该段,等观众缓过神来时,早已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
还有第二十八集的重阳宫大战,这里本是十六年前的重头戏,作为最后一次大场面加上杨龙成婚的段落,就连饱受诟病的任贤齐版都认认真真拍了一集的篇幅,可是在本剧中竟然只花了十多分钟就草草收尾,不仅将原著中极强的戏剧张力和代入感全部消解,就连杨龙反对世俗毅然成婚的反抗力道也荡然无存。不知这一段是拍了没有剪进去,还是压根就只拍了这么多,无论如何都实在是敷衍了事。
作为《射雕英雄传》的续集,《神雕侠侣》尽管主要写个人对命运的抗争和一对对痴情儿女,但毕竟是立足于历史的。《射雕英雄传》本质上是一部历史小说,2003年版《射雕英雄传》对历史的还原也十分到位,然而同样的团队到了2006年版《神雕侠侣》,就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最后一集襄阳大战,乃是全剧最大的场面,考虑到大场面是张纪中团队的拿手好戏,这段应该拍得十分精彩才对,结果只做了几个大特效,对原著中浓墨重彩的黄药师、周伯通、一灯大师等人奋力杀敌的场景也几乎删光。当然这里要考虑到于承惠老师去了另一个剧组,而王卫国老师摔下马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好戏没有做到位着实有些遗憾。
说到特效,《神雕侠侣》里用特效来设计武功招式的想法依然可圈可点。
张纪中武侠剧极为擅长使用随物赋形的办法来表现武功,李莫愁的冰魄银针本是极为细小的毒针,如何将毒针展现出它的威力是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在本剧中每每冰魄银针发出后,空气便会表现出被撕裂的特效,而声效也听起来很是凌厉,给人以迅疾的压迫感。
同样还有裘千尺的枣核钉,让口中的枣核表现出迅猛的力道,本剧借鉴了《黑客帝国》里对子弹的塑造,空气随之波动,背景虚化,造成子弹出膛的效果。
虽然武术设计赏心悦目、特效制作差强人意,但本剧节奏失调、剧情逻辑有重大问题、主演对角色把握不到位,有了这几个致命伤,这部剧真是相当于失了魂一般。到了《倚天屠龙记》,更是全面崩盘。
结语 华山之巅
《华山之巅》是《神雕侠侣》原著最后一章,说是大结局,其实有一大半篇幅是为了下一部《倚天屠龙记》做铺垫,真正属于主线的只有重新评定五绝的部分。
1995年版《神雕侠侣》虽然很多地方删去了,但在这一块却保留了下来,花了仅仅六分钟时间将“西狂”安在了杨过身上。然而2006年版却在郭靖和杨过携手入城后便匆匆结尾,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伤害全书完整性的。
黄蓉提议重排新五绝,杨过上榜,给了他一个“狂”字,杨过和小龙女相视一笑,心想:“这个‘狂’字,果然说得好。”“狂”字不是反社会,而是一种妥协的边界,主流可以认同狂人,就好像歌颂魏晋风度一样,但主流不会认可反社会。杨过在步入中年时终于最终得到了主流的认同。而“和小龙女相视一笑”本身也意味着他此生的主旋律已经达成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只是不知道再往后的他还会不会继续反抗?
谁也不知道了,金庸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金庸大笔一挥,让杨过和小龙女归隐古墓。这一笔预示着全书宗旨的最后点睛,2006年版贸然删去该段,足可见主创并未能领会原书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味。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
2006版《神雕侠侣》由黄晓明、刘亦菲主演,最大的问题在于定位错误。张纪中在一次采访中说:“原著是一部浪漫的小说,我努力追求这一方面,忠于原著,这部戏表达了那种独特浪漫的气质。”
诚然,《神雕侠侣》是一部浪漫的小说,但浪漫并非是它最大的主旨。当然如果像陈小春版《鹿鼎记》的剧情做大改动,改编成另一主题的作品,那也可以算作一部佳作,但2006年版《神雕侠侣》显然在剧情上尊重了原著,但精神内涵上却又偏离了故事本身。
黄晓明、刘亦菲版《神雕侠侣》
一、情是何物?
《神雕侠侣》虽然写情,但它写情的目的是为了写对命运的抗争。金庸写杨过,实在是有自己的情感投射。
1939年,查良镛(即金庸原名)初中进入联高(今嘉兴一中)。早在这时他已经在学校内的壁报上发表过好几篇颇具水准的文章,颇为自负的他,在某次壁报上,写下讽刺训导主任的《阿丽丝漫游记》,一石激起千层浪,金庸被学校开除,后经多方斡旋,终于改成了从联高退学,至衢州中学读完高中。
而后,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却“屡教不改”,又一次投诉校内党员被勒令退学。
让我们回想一下《神雕侠侣》里杨过的经历。
少年时期被郭靖、黄蓉在嘉兴发现,于是带回桃花岛,却因为顶撞了飞天蝙蝠柯镇恶,不得不被逐出桃花岛。——这是第一次“退学”。
心地仁慈的郭靖决定将杨过带到终南山全真教,希望名门正派能够好好教导杨过长大成人,也不枉自己对义弟杨康的情义,谁料杨过到了全真教,拳打师尊,脚踢师兄,最后叛教而出,去了古墓派。——这是第二次“退学”。
杨过的两次被逐经历和金庸的两次“退学”经历如出一辙。因为自己父亲杨康的罪孽,杨过从小就受人歧视,带有“原罪”,丘处机、黄蓉、柯镇恶这些当时拥有主流话语权的人始终都对他充满着戒备——因此金庸在塑造杨过时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自己。
到了1959年,由于作为《大公报》的记者,金庸和该报的政治理念不符,于是毅然辞职,自己开办一家报社。这就是在香港地区赫赫有名的《明报》。但在当年,如何从早已被市场瓜分的报刊市场里杀出来,着实是一个难题。好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后,奠定了自己的武侠小说宗师地位。因此在金庸离开《大公报》创建《明报》的情况下,他选择在《明报》上连载一部和郭靖、黄蓉有关的小说,这显然是对《明报》的传播度极有帮助的。
于是《明报》上第一部金庸连载的小说,就是《神雕侠侣》。金庸因为要反对所以自己走向了《大公报》的对立面,因为和主流不妥协而自立门户。这样的反抗精神被金庸代入进了小说里,于是杨过的形象诞生了。
而杨过此生的最大主旋律,就是“反抗”二字。
所以杨过和小龙女的情爱,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他和世俗的抗争。杨过显然是爱小龙女的。但是杨过对小龙女的爱本身,就包含了其它层面的象征。或者说,杨过对小龙女的爱是他对命运的抗争。
曾昭旭在《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里写道:“这悲剧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自己冲至的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
在《神雕侠侣》里,杨过展现出了他一个非常强烈的主动倾向,那就是不满他人因自己出身而带来的目光,不满他人因自己行为而带来的鄙夷,所以他叛逆、冲动。
第十四章《礼教大防》上,杨过在众人面前说要小龙女当她的妻子,丝毫没有提及自己对小龙女有多深情,而是不服气,为什么只因为姑姑教过他武功,便不能做他妻子?想到此处,胸头怒气涌将上来。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刚烈之人,此时受了冤枉,更是甩出来什么也不理会了:“我做了甚么事碍着你们了?我又害了谁啦?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
即便是在杨过和小龙女成婚的时候,他还是这么说:“甚么师徒名分,甚么名节清白,咱们通统当是放屁!通统滚他妈的蛋!死也罢,活也罢,咱俩谁也没命苦,谁也不会孤苦伶仃。从今而后,你不是我师父,不是我姑姑,是我妻子!”
某种程度上,小龙女已成为杨过此生反抗命运的最高目标,成为他生命主旋律的图腾。这时,我们已无从区分杨过是更爱小龙女多一些,还是更想表达自己的不屈多一些,也许都有。
当然,越是表现得离经叛道,其实越是希望得到主流的认同。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极度重视和自始至终对自我的审视,只有非常关注自身,才会去感受自己和主流究竟是相处融洽还是格格不入。当正邪不两立的北丐和西毒抱在一起大笑而终,最后也葬在一起时,他似乎隐隐约约找到了可以共处的办法。他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找到了和主流和睦相处的办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处处都要对着干。这个办法,就是成为“西狂”。
很多人认为《神雕侠侣》是一部写情的小说,实际上这部小说名为写情,实则是在找一条面对命运压迫的路,这才是全书的主旨。
二、少年英侠
某种意义上,《神雕侠侣》主角杨过对全书的重要性大于郭靖对《射雕英雄传》的重要性,可以说杨过选角成功与否能直接影响全剧水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杨过这个人孤傲、偏激且又自卑。
早在1995年版《神雕侠侣》里,就因为古天乐的成功选角而让整部剧成为了经典。虽然当年演杨过时古天乐的演技并算不得很好,甚至还有些稚嫩青涩,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杨过,乃至于最俊美的古装形象。这不仅仅是因为古天乐的剑眉星目,非常符合原著里“清癯俊秀的脸孔,剑眉入鬓,凤眼生威”的描写,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古天乐非常能够理解杨过的心境。
古天乐、李若彤版《神雕侠侣》
古天乐出生在香港旺角一个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家庭,父亲开店铺,卖衣服。由于家境不好,他中学毕业后,便开始混社会,前前后后做过三十多份工作,端盘子、做苦力、当保安……由于过早地接触社会,古天乐不可避免沾染上了一些习气,成为了“小混混”,身边多了很多不务正业的朋友。在某次朋友抢劫后,他为了替朋友担干系而顶替罪名入狱,而在狱中时得知自己的好朋友又抢走了自己的女朋友,所以性情偏激的他在监狱里经常打架,刑期一路延到两年后。
这是很多演员都不曾有过的经历。如此崎岖的过去,使得后来的古天乐在接拍杨过这一角色时,纵然演技青涩,却可以非常理解杨过,知道杨过会怎么想、怎么做。
古天乐身上有和杨过一样的气质,一种自卑的气质,一种叛逆的气质,一种冲动的气质。所以古天乐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杨过。
而2006年版《神雕侠侣》杨过的扮演者黄晓明,则距离杨过早年气质差了许多。
第三集末,黄晓明扮演的杨过终于登场,张牙舞爪、大吼大叫,且不论披头散发的造型,单说浮夸的表情就难以让观众将他同杨过的形象联系起来。
开口第一句话“我已经练成这天罗地网式啦”一字一顿,每个字都重音读出来,给观众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而摇头晃脑的肢体,也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开朗少年,而不是孤傲、偏激的“问题少年”。
其实早在黄晓明之前,关于这一版杨过的选角就已经有了不少波澜,聂远和谢霆锋都曾被视为备选人,然而谢霆锋因为绯闻而被金庸亲自否决,聂远又再次败下阵来(后来让聂远演了《西游记》里的唐三藏),最终花落黄晓明。
然而关于这段戏,金庸最后给出的评价是:“杨过和他师父在古墓里,应该是非常庄重、非常敬重师父的,但那扮演杨过的男演员,他好像在演一个很浮夸的小青年,好像在勾引他师傅一般,那我就不喜欢了。”
除了在古墓的戏外,黄晓明的杨过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得颇不符合杨过形象。
在第十集,他和郭芙等人在树上偷听黄蓉教鲁有脚打狗棒,被发现后原著里说的是“杨过却慢慢爬下树来”,然而在剧中黄晓明却“嘿嘿”笑了好几声,一脸傻笑,仿佛什么都不懂的傻孩子,而此时杨过其实正“心中怦怦而跳,生怕黄蓉知道他偷学打狗棒法,要施辣手取他性命”。
第十六集杨过来到绝情谷,看到了情花,书中描写杨过是“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却有一股苦涩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也就是说杨过虽然狂放不羁,但至少还是不会像个傻子一样乱吐,可在剧中,黄晓明版杨过就直接喷了出来……可以说黄晓明对早期杨过的处理非常之不到位。
如果说杨过早期的形象黄晓明半点没有达标的话,那么自断臂后到十六年后的杨过,黄晓明还算是可以勉强合格。
十六年后满目萧然、两鬓微白,一脸稳重的神雕侠,倒是演得还颇有味道。
然而,当我们再对比看看古天乐对这三场戏的塑造时,便会觉得相比于黄晓明,古天乐实在是杨过的不二人选。
据传正因主演了《神雕侠侣》,后来在张纪中筹拍《鹿鼎记》时,黄晓明直降身价来演韦小宝,结果可想而知,一部剧本和配角都颇不错的剧,又一次因为浮夸演技而打了折扣,至于原因以后再谈。
然而黄晓明也并非完全没有演技。早期稚嫩时的《大汉天子》和《风流才子唐伯虎》都可圈可点,后来由于角色需要出演了《风声》里狡黠的角色,令人赞叹,再往后在《中国合伙人》里由于成功饰演成冬青而终于展现了自己的演技。《中国合伙人》里黄晓明放下身段,用瞪眼、驼背来塑造一个“土鳖”的形象,颇有成效。
不同于《鹿鼎记》里主要是主角不行,《神雕侠侣》里不少其他演员也有一些问题。当然更多的是造型的问题,比如饰演郭靖的王洛勇,就很缺少郭靖的一腔豪情,尤其是没有胡子的时候更是和普通小贩没有太大差距;而有了胡子的赵志敬,则只有山羊胡,非常不适。
当然,要说到演员里头最好的,无过于饰演小龙女的刘亦菲和饰演郭襄的杨幂。打光师几乎将所有的打光都给了小龙女,让她无时无刻不显示出圣洁的形象来;而杨幂的机灵、可爱在那时也被凸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她迄今为止的一个比较好的代表作。
刘亦菲版小龙女
杨幂版郭襄
三、劫难重重
虽然这部《神雕侠侣》拍摄于九寨沟,风景优美,在背景上胜了1995年版一筹,但不像2003年版《射雕英雄传》恢弘大气的大漠戏,这部剧的重点完全偏了。就好像张纪中说该剧主旨是浪漫一样,这部剧花了大量篇幅在风景上,似乎在用力告诉观众“快看快看我们可是在九寨沟拍的噢”。
当一部剧完成了它主要的一些功能(人物塑造、节奏得当、剧情合理)后,再加上优美的构图、浪漫的武打,那自然是锦上添花,但是当一部剧人物塑造没有成型、剧情详略非常失调时,将大量的风景剪辑进本就不多的剧情里,那只能说这部剧空有其表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大家都知道,杨过是郭靖、黄蓉夫妇在嘉兴发现带回桃花岛后,却因为和郭芙、大小武有矛盾同时顶撞了柯镇恶而被送去终南山的,这段故事占据全书两章内容,又不同于《倚天屠龙记》开篇,桃花岛的故事对杨过幼年时期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通过两三个剧情就能将杨过的偏激、自卑和孤傲展现出来,然而在2006年版《神雕侠侣》里竟然将这一段尽数删去了。在第二集里,小杨过说:“除了娘疼我,就只有婆婆疼我了。”对于不了解前因后果的观众来说,这句话十分突兀,而且后来也没有任何对杨过性格的描写。
从这方面来说,剪辑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在张纪中以往的作品里,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剪辑失调问题,但在《神雕侠侣》里竟然将不少重要段落删去全部或者一大半,同时对于一些次要段落则拖拖拉拉大半集。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黄蓉教鲁有脚打狗棒时发现杨过等人偷偷在树上,原著中等杨过他们下来后黄蓉像母亲一样关爱了杨过一番,本来杨过以为黄蓉要加害与他,谁料黄蓉却对他并无恶意,而是柔声安慰了他一番,将他当作了孩子一般看待。惊疑中的杨过“从未听黄蓉如此温柔诚恳的对自己说话,只见她眼中充满着怜爱之情,不由得大是感动,胸口热血上涌,不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原著中这一“哭了出来”甚是出彩。杨过如此叛逆的少年居然在这当口失声痛哭,“越哭越响,抽抽噎噎,自与小龙女分别以来,首次感到这般温暖”。金庸在此处着实是妙笔生花,杨过内心的潜意识立刻被勾了出来——
原来他所谓的要自轻自贱扮作叫花子,本意上却是希望郭靖、黄蓉能对他好一点,哪怕只好一点他也心满意足了。也就是说,早在他心中,就已将郭靖和黄蓉当成了父亲和母亲看待。
这一段简洁有力,对塑造杨过的形象十分有必要,可以作为点睛之笔却不宜花费过多篇幅,而是应当迅速进入全书中第一个大高潮英雄大会。然而本剧中却花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来拖延该段,等观众缓过神来时,早已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
还有第二十八集的重阳宫大战,这里本是十六年前的重头戏,作为最后一次大场面加上杨龙成婚的段落,就连饱受诟病的任贤齐版都认认真真拍了一集的篇幅,可是在本剧中竟然只花了十多分钟就草草收尾,不仅将原著中极强的戏剧张力和代入感全部消解,就连杨龙反对世俗毅然成婚的反抗力道也荡然无存。不知这一段是拍了没有剪进去,还是压根就只拍了这么多,无论如何都实在是敷衍了事。
作为《射雕英雄传》的续集,《神雕侠侣》尽管主要写个人对命运的抗争和一对对痴情儿女,但毕竟是立足于历史的。《射雕英雄传》本质上是一部历史小说,2003年版《射雕英雄传》对历史的还原也十分到位,然而同样的团队到了2006年版《神雕侠侣》,就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最后一集襄阳大战,乃是全剧最大的场面,考虑到大场面是张纪中团队的拿手好戏,这段应该拍得十分精彩才对,结果只做了几个大特效,对原著中浓墨重彩的黄药师、周伯通、一灯大师等人奋力杀敌的场景也几乎删光。当然这里要考虑到于承惠老师去了另一个剧组,而王卫国老师摔下马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好戏没有做到位着实有些遗憾。
说到特效,《神雕侠侣》里用特效来设计武功招式的想法依然可圈可点。
张纪中武侠剧极为擅长使用随物赋形的办法来表现武功,李莫愁的冰魄银针本是极为细小的毒针,如何将毒针展现出它的威力是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在本剧中每每冰魄银针发出后,空气便会表现出被撕裂的特效,而声效也听起来很是凌厉,给人以迅疾的压迫感。
同样还有裘千尺的枣核钉,让口中的枣核表现出迅猛的力道,本剧借鉴了《黑客帝国》里对子弹的塑造,空气随之波动,背景虚化,造成子弹出膛的效果。
虽然武术设计赏心悦目、特效制作差强人意,但本剧节奏失调、剧情逻辑有重大问题、主演对角色把握不到位,有了这几个致命伤,这部剧真是相当于失了魂一般。到了《倚天屠龙记》,更是全面崩盘。
结语 华山之巅
《华山之巅》是《神雕侠侣》原著最后一章,说是大结局,其实有一大半篇幅是为了下一部《倚天屠龙记》做铺垫,真正属于主线的只有重新评定五绝的部分。
1995年版《神雕侠侣》虽然很多地方删去了,但在这一块却保留了下来,花了仅仅六分钟时间将“西狂”安在了杨过身上。然而2006年版却在郭靖和杨过携手入城后便匆匆结尾,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伤害全书完整性的。
黄蓉提议重排新五绝,杨过上榜,给了他一个“狂”字,杨过和小龙女相视一笑,心想:“这个‘狂’字,果然说得好。”“狂”字不是反社会,而是一种妥协的边界,主流可以认同狂人,就好像歌颂魏晋风度一样,但主流不会认可反社会。杨过在步入中年时终于最终得到了主流的认同。而“和小龙女相视一笑”本身也意味着他此生的主旋律已经达成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只是不知道再往后的他还会不会继续反抗?
谁也不知道了,金庸自己也不知道,所以金庸大笔一挥,让杨过和小龙女归隐古墓。这一笔预示着全书宗旨的最后点睛,2006年版贸然删去该段,足可见主创并未能领会原书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味。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