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古诗词中的古崖州风貌

三亚日报

关注

文/段全林

“水南暮雨”是“崖州旧八景”之一。元代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 九月,王仕熙被贬到吉阳军(今三亚市崖州区)。王仕熙在吉阳军水南村生活了四年,留下诸多美谈。他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将中原的八景文化引进海南,最早命名了“崖州八景”,并用七律诗的方式集中歌咏崖州山水风物,成为后人所说的“崖州旧八景”,即“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陇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原芳草”。其中的“水南暮雨”,王仕熙赋七律诗如下:

千树槟榔养素封,城南篱落暮云重。

稻田流水鸦濡翅,石峒浮烟鹿养茸。

明日买山添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

客来疍浦寻蓑笠,黄蔑穿鱼酒正浓。

王仕熙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旖旎、富庶、祥和的水南村。王仕熙之后,吟咏“水南暮雨”者很多,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郑懋昌和嵇震。康熙年间,任崖州学正的郑懋昌的七绝《水南暮雨》,写出了水南村的恬静、安详。他是这样写的:

水浒村南隐暮鸦,近溪茅屋傍渔家。

夜来雨过疏藤响,滴落槟榔半树花。

清乾隆年间任崖州知州的嵇震的七律《水南暮雨》,写出了桃花源式的水南村,全诗如下:

野涵疍雨霏霏急,山杂蛮烟漠漠遮。

牵犊竖归原上草,荷蓑人立渡头沙。

小溪绕郭二三里,短竹编篱四五家。

若把丹青图作画,此中应着武陵花。

上述三首《水南暮雨》,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的意象和诗句内容,折射出古崖州的历史与文化,反映出古崖州疍民的生活和大蛋港的繁盛,描绘出古崖州独特的桃花源式的村落图景。

折射出古崖州的历史与文化

《水南暮雨》这一题目中的“水南”,与郑懋昌的诗句“水浒村南隐暮鸦”中的“水浒村”, 指的都是水南村。其中的“水”,指的是宁远河,“水浒”即宁远河边,“村”指的是水南村。水南村因为在宁远河的南边而得名。王仕熙的诗句“城南篱落暮云重”,其中的“城南”,指崖州城南,即水南村,在崖州城南二里许。

“水南”和“城南”,在三首诗中虽然都指的是水南村,但历史上的水南村从行政功能意义上却是别样的。从“水南”到“城南”折射的是古崖州的历史与文化。

海南岛古属“越”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率军平定南越,次年,大军自徐闻南入海,得海上大岛,即今海南岛,在岛上置珠崖、儋耳二郡。二郡领六县。水南村属儋耳郡山南县。”这是有资料可查的水南村最早的行政建置归属。南北朝“梁武帝大同(535-546)年间,儋耳(今儋州一带)黎族千余峒归附冼夫人,以废儋耳地置崖州,治义伦,统于广州。水南村属崖州。”文中提到的“崖州”,是较早的行政意义上的“崖州”,不过这一名称所辖的地理范围要广得多,包括今天的儋州、东方、三亚等地。北宋“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改振州为崖州。领宁远、吉阳二县。”这时的“崖州”,才是接近于今天三亚所辖区域的“崖州”,古崖州由此得名。

从隋朝开始,水南村因其水土的肥美等原因,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村落名称,而成为郡治和县治所在地。“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属扬州司隶刺史。水南村属珠崖郡临振县。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析珠崖郡西南地置临振郡。领延德、宁远二县。郡治和宁远县治均在水南村。属扬州司隶刺史。”这段话意思是说,珠崖郡属扬州司隶刺史管辖,从隋炀帝大业九年始,把珠崖郡的一部分,主要是把其西南地区分离出来,设置为临振郡,管辖延德、宁远二县,临振郡郡治和宁远县治都在水南村。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一直绵延到明代“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在水南村的原宁远县公署(县衙)改为布政分司署”,这期间800多年,不管州郡县名称如何变换,比如隋朝称作临振郡,唐朝叫做振州及宁远县,北宋称作崖州,南宋称作吉阳军,然而其治所代代相因,一直位于水南村,“琼南第一村”因此成名。

然而,切莫以为州军衙署驻地会是多么繁华,丁谓在《到崖州》中写的“户口都无二百家”、“麋鹿时时到县衙”,清乾隆年间嵇震所写的“短竹编篱四五家”都是生动而可信的。直到南宋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吉阳军公署(衙门)移至水南村东北二里处,“筑土城”,到宋理宗绍定六年,“才以砖石筑城,城周长一里余”,这就是今天的崖州古城。明清时期,古城虽有扩建,也不过就是嵇震在《水南暮雨》中所描绘的“小溪绕郭二三里”罢了。这样,水南村就有了王仕熙诗句“城南篱落暮云重”中的“城南”之说。(柯行廉、王集门、黎月光编著《水南村诗钞》262-265页)

因此,从“水南”到“城南”, 折射了古崖州的历史与文化: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水南村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是海南岛南部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800多年来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村,更是州县衙署所在地!

反映出古崖州疍民的生活和大疍港的繁盛

三首《水南暮雨》,各有一个著名诗句,那就是嵇震的“荷蓑人立渡头沙”、郑懋昌的“近溪茅屋傍渔家”和王仕熙的“客来疍浦寻蓑笠”。这三个诗句从侧面艺术地反映了古崖州疍家人的生活和大疍港的繁盛。

嵇震的“荷蓑人立渡头沙”,反映了古崖州疍家人的生活。其中的“荷蓑人”指的是穿着蓑衣的人,这里指打鱼的人,即疍民。“渡头”,指码头,这里指大疍港。“荷蓑人立渡头沙”,全句表面是说疍家人站立在码头的沙滩上,其实在说疍民世代以捕鱼和鱼品销售为业的生活。《崖州志》载:“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渔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意思是说,疍家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大疍港、保平港等近海处。男女很少从事农桑生产,主要以织网打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交税办理的是渔业税。《崖州志》的记载,说明了疍民的基本生存状态。

那么,水南村人和疍家人居住状态怎样呢?郑懋昌的“近溪茅屋傍渔家”给出了答案。清乾隆年间的《琼州府志》云:“琼郡枕山籍海,多海溢飓风之虞,故公私宫室,不得为高敞,远僻州县,多用茅茨,即公署间有茅屋”,水南古村的人们因担心台风的侵袭,盖的多是茅草房,就连一些州县的公署衙门也是茅屋。疍家人则居住在船上,以船为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王仕熙的“客来疍浦寻蓑笠”,折射了古崖州大疍港的繁盛。其中的“寻蓑笠”,即寻找渔民,以买来活蹦乱跳的鱼,招待客人。“疍浦”,指大疍港,又名崖州港。从崖州城南去八里许,便到了宁远河的出海口崖州湾,湾内的大疍港,曾是古代著名的大海港。这里舟楫繁忙,鱼品交易活跃,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热情好客。自唐代始,它不仅是海南岛南部主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我国南方对外贸易主要商路的必经之地,是海南岛与祖国大陆、波斯、阿拉伯以及东南亚诸国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古崖州重要的海防门户和优良渔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为琼岛的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讲学,途中遭遇台风,漂流来琼,就是从这里登岸进城的;宋末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也是从这里启程上海,带去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可是,由于大自然的原因,大疍港在清代中叶完全淤废而被历史淹没了。近几年三亚政府在这里修建了规模更大的崖州中心渔港,它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历史上大疍港的繁盛。

描绘出古崖州独特的桃花源式的村落图景

三首《水南暮雨》,诗人以众多意象和诗句再现了以水南村为代表的古崖州有类似于中原地区的旖旎、富庶、祥和的南国村落图景,又描绘出有别于中原的桃花源式的村落图景。

古崖州盛产“薯蓣”(俗名山药)、“芙蓉”(即荷花)、水稻等农作物和花卉。王仕熙诗中写到的“明日买山添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和“稻田流水”等意象和诗句,写出了水南村的山上广种着山药,池塘里到处有荷花飘香,田野里稻田无际、流水悠长。——这些本是中原地区才有的农作物、花卉和景色,却出现在热带地区的水南村,这就描绘了古崖州所具有的类似于中原地区的旖旎、富庶、祥和的南国村落图景。

古崖州盛产槟榔。槟榔味甘而带辣,别有风味,咀嚼时人们的脸上通常会发红。苏轼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槟榔不仅可避瘴、消食,而且在当地风俗中人们在婚嫁时以此为礼物互赠,还把槟榔远销到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地,是当地人喜欢的一种经济作物。因此,王仕熙的“千树槟榔”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古崖州遍种槟榔的壮观景色,还揭示了“千树槟榔”给人们带来的“养素封”的生活(无官爵而能过上与做官者一样的富裕生活);而郑懋昌的“滴落槟榔半树花”,描绘了槟榔树在暮雨后半树花落半树开的景致,使读者联想到那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遍种槟榔的美丽景色。不仅如此,在三首《水南暮雨》中,诗人以 “石峒浮烟鹿养茸”、“牵犊竖归原上草” 、“短竹编篱四五家”、“黄蔑穿鱼酒正浓”等众多诗句描绘了古崖州独特的村落图景:古崖州的高坡上有天然牧场,雨后,放牛的小子(“牵犊竖”)牵着牛回到高坡上放牧;古崖州的牧场和石洞里,有许多坡鹿和麋鹿,这些野鹿在石洞中悠闲地养茸(鹿角初生时长出细短的毛茸叫“养茸”);一间间茅屋,用短竹编篱,三五成群,疏疏落落,散布在宁远河边;客人来了就到大疍港海边找渔民,买来活蹦乱跳的鱼,用黄竹篾片穿起来,提着回去做一锅新鲜的醒酒鱼汤……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有别于中原的桃花源式的村落图景!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